北朝长城现状调查
2009-03-16于晓磊
于晓磊
北朝时期长城是指从北魏开始,历北齐、北周。以至到隋朝时期修筑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河北境内,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时期长城的修筑,关系着中国历史上这段纷乱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等,是一段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重要历史文物载体。同时北朝长城也是中国长城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
北朝长城年代与起止沿线断定
北朝长城建筑年代及入海处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多有争论。对主体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境内,东起辽宁省绥中县墙子里,西至河北抚宁县石门寨镇车厂西南方的古长城,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以长城专家罗哲文为主,在其所著《长城》一书中提出:“北齐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渤海(今河北山海关)”。《秦皇岛地名志》中说得更具体,“北齐长城自西河总秦戍(今山西临汾西北起),经北夏口(今南口),东达渤海(今山海关),东西长3000里。”两书的主要根据是:“北方有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西边又有北周政权的对峙。”因而,始筑北齐长城。
另一种意见认为秦皇岛境内“古长城始筑于北周,隋补修。”其理由是“北周之所以修这长城,主要用于防北齐残余势力高宝宁勾结突厥的进犯”(康群《秦皇岛市境内古长城考》)。这段长城始修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又据《周书·于翼传》记载:“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成得其要害云。”这里的“碣石”,康群认为“只能是平州濒海的碣石(今山海关外的姜女坟,或指这一带地域)”。因为,北周实际控制的东北疆域未能超出平州管辖范围。
第三种观点以《天津黄崖关长城志》为主的隋修长城说,执笔者韩嘉谷认为:“山海关一线长城始建于隋”。其理由是,“自北齐至北周一直任营州刺史的高宝宁作乱”“时有高宝宁者……在齐久镇黄龙(营州治,今朝阳)。及灭齐,周武帝拜为营州刺史,甚得华夷之欢心。高祖为丞相,遂连结契丹、举兵反……开皇初,又引突厥攻围北平。至是令寿(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以讨之。”这里的北平,就是今天的河北卢龙县。因此,隋在今燕山一带修筑了这道古长城。
根据各部史书记载综合分析,可得出北朝(含北齐,北周、隋)三十年间(552年~582年)确实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由今山西汾阳至山海关人海的长城”。
在本世纪初山海关龙头长城修复施工时,在其现在地面下确发现有夯土城墙,位置在老龙头宁海城西门北侧。老人们说那是北齐长城,故有明长城从角山至老龙头处与北朝长城相合之说。
现查到山海关最早的地方志书为明嘉靖十四年成书的《山海志》和清康熙八年成书的《山海关志》均载有:“旧长城在关东北,延袤西北,相传为秦将蒙恬所筑”。为此,清康熙帝诗曰:“万里经营至海涯,纷纷调发还浮夸,当时用尽平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在清《临榆县志》(清代山海关属临榆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载有:“今山海关之城,乃徐魏公所筑之城,非古长城也”。并有方舆图,标有“红墙子”贯通南北,中间画有关隘,叫“老边门”,即今“边墙子村”。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成书的《临榆县志》方舆图中的“红墙了”走向,东南、西北走向,南起今山海关开发区渤海乡杨庄东,经望夫石村西,向西北延伸到现角山长城东侧的馒头山。
罗哲文先生存《长城》中也提到:北齐天保年间(552年~557年),自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渤海(河北山海关)。这条长城就是河北抚宁县铁雀关、山海关红墙子、辽宁省万家镇墙子里长城。
从古山海关(含临榆县)地方志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在山海关城东、北至西去抚宁,有北朝旧长城(明代以前长城)存在,即“红墙子长城”等。
北朝长城遗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北朝长城东部“山海关全抚宁青龙段”(秦皇岛地区)遗迹,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少数在丘陵及山沟平原上。具体来说:山海关角山至海边段属下建筑在丘陵及山沟平原上,而里峪。长寿山石门横岭段的北朝长城都建筑在峻岭之上,充分体现了古代防御“用地形,因险制塞”的军事理论。
而抚宁县境内的北朝K城遗迹铁雀关,鸭水河段也建筑于丘陵平原地带;上庄坨张赵庄段的北朝长城则建筑在山岭之上。
秦皇岛地区的山海关至抚宁青龙段的北朝长城地段,属燕山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古地质燕山造陆运动,多为花岗岩裸露山体,大树很少,仅生长一些喜于岩石中生存的松树、柞树、荆条等,在丘陵、平原地区则属于燕山山脉花岗岩风化后形成的沙砾,碎山石型土壤,也仅生长一些黄毛杂草及菠萝叶小灌木。
这一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四季分明。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阴雨多,空气湿润,气温较高但少闷热,山区里雷电暴雨冰雹天气较多,特别是山脊梁处,古代没有避雷措施的长城古建筑,毁于这种恶劣天气的不在少数;这一地区秋季时间短,降温快,天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这种冻化交融的气候特点,对于没有防水层保护的北朝长城夯土墙体破坏性是最大的。
历史上的北朝长城东部(秦皇岛地区)山海关、抚宁、青龙一带,在很多年内都是战争边缘地带,唐太宗东征高丽,宋代的辽金进犯边关,特别是明代,战争无法数计,并且大修新的长城,对北朝长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考察发现,20世纪初的直奉战争对北朝长城破坏极大,现存大量的战壕遗址均与北朝长城并存,其修筑工事也大量取材于北朝长城的石块及土方;而在丘陵、平原上建筑的北朝长城,受近现代农牧生产影响就更大了,如农民修大寨田、砌院墙,而山海关“红墙子”北朝长城现在则变成了农村公路。
处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北朝长城遗存,大多数还没有受到保护,仅在山海关长寿山景区中才有两处北朝长城遗迹受到了文物部门挂牌保护。
北朝长城遗迹的建筑特点
秦皇岛地区的山海关,抚宁,青龙段的北朝长城与明代长城建筑特点有很大区别,主要是由不同时代人们技术,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等原因决定的。
简单来说,北朝长城与明长城的修筑特点区别在于:“北朝长城是毛石堆砌,山皮土石夹馅;而明长城则是土筑砖包,人工条石做基础,石灰勾砌”。但具体来说,北朝长城东部遗迹现存有以下几种修筑形式特点:
一、崇山峻岭中的北朝长城遗迹,均为自然毛石块(无人工加工成条方石块痕迹),堆垒而成,绝无石灰勾砌。其墙底宽2米~5米,顶宽0.16米~3.0米、高1米~2.5米,如长寿山石门横岭等处的北朝长城。
二、丘陵地段的北朝长城多为“自然毛石垒砌,中间夹有山皮土石夯筑”,如山海关馒头山等处的北朝长城遗存。
三、平原地段,如山海关边墙子村一带的北朝长城为就地取材的红黏土夯筑,故名“红墙子”。
四、北朝长城的关隘城墙修筑是用“毛石垒砌外墙内夹夯土(夯土多为自然土或山皮土石)”砌筑。但墙体较宽厚,一般厚度在5米~8米之间。
五、北朝长城的修筑借助天然的山险墙“悬崖峭壁”的情况比较多,即遇到人马不可攀越的高山时,就以其为自然墙体,不再往上修筑。此点明显区别于明代长城修筑特点。
六、在谷口、垭口即在可通行人马的山间小路与河川各道中筑城堡设卡防御。
由于时间流逝、自然破坏、历朝代战争或人为破坏的原因,目前北朝长城东部遗迹保存现状恶劣,抢救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