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阳哈尼梯田大山里的壮丽文化景观

2009-03-16白刊宁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1期
关键词:元阳县元阳红河

白刊宁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自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

(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迂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旗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出一幅“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图景。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红河南岸,东接金平县,南连绿春县,西与红河县、绿春县毗连,北与建水、个旧隔河相望,县城所在地南沙镇,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蒙自92公里。

元阳县地处哀牢山脉南段,北以红河为界,与康滇地轴和南盘江沉降地带毗连,地质构造漫长,沉积建筑多样,褶皱断裂复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强烈。境内有红河、藤条江两大水系,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红河由曼车入境,沿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逢春岭至小河口出境,长90公里,境内集水面积1271平方公里;藤条江在县境东南部,由嘎娘入境,流经攀枝花、黄茅岭至金平老勐出境,长48公里,境内集水面积775平方公里。元阳县北受红河、南受藤条江深切,断面呈“V”形发育,形成中部高、两侧低,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山地多为羽状横行峡谷,南部坡形多箕状,沟谷纵横。全县山地起伏,不见平川,峰峦叠障,多岭多涧,地势陡峻。地形可概括为“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这里最高海拔为白岩子山2939.6米,最低海拔为与金平交界处的小河口144米,相对高差2795.6米,境内主要有东、西观音山及其16条山岭。县内气候属云贵高原中亚热带山地气候。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热带、亚热带、寒温带等七种气候类型,素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雨养农业县。元阳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种类繁多,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

哈尼梯田位于元阳县哀牢山南部。据《尚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一带开垦梯田耕作,进行稻作农业生产。后来成熟于青铜器时代,并发展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红河南岸的哈尼族随着时代的更替推移,经过采集、狩猎、游牧、游耕和定耕,形成了大规模的梯田开垦时代。至今,梯田耕作已成为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

元阳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一平方米,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元阳各族人民,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开垦、勤奋耕耘,把一座座大山辟为良田,开创出了红河南部独有的梯田农耕文化。他们依山建寨、护林储水、以水养田,形成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位一体相依相融的山地美景,过着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元阳梯田壮,壮在19万亩梯田山岭相连、纵横交错、一望无际。银光闪闪,似长蛇舞阵;浩浩荡荡,似天梯凌空。

元阳梯田美,美在有云海作陪。冬春时节,红河谷热带气流与高山寒冷气流相交,在梯田密集区彤成形态各异、波澜壮阔的云海奇观。云在田中,如梦如幻;云在田中,似梦波如粼。阳光洒在上面,大山清新如洗,梯田波光粼粼,云浪倒海翻江,构成一幅摸不着、猜不透,犹在梦中的无限风光。

元阳梯田秀,秀在形态各异。层层梯田顺着山势忽凸忽凹,或长或短,或暗或明。有的如弯月成叠,直指苍穹;有的如长蛇狂奔,漫山遍野。山坡比较平缓的地方,田丘大如池塘,田埂清晰明朗;山势比较陡峭的山岭,梯田如条如盆,田埂经纬交错,像一张大网,撒在山冈上。

元阳梯田神,神在直入云霄,随着太阳的起落、阳光的变化,梯田的色彩随之而变。黎明时晨曦中的梯田明亮如镜,浩浩荡荡,就像山上镶嵌着千万块镜子,银光闪闪;晚霞中,梯田如染似火,金波粼粼。夕阳中站在高处往下看,梯田的色彩随着阳光的沉落而变换,时而七彩缤纷,时而天地一色。一层层拾级而上的梯田,酷似大山上架起一道道金梯,直上天际。

元阳梯田迷,迷在梯田养育了一代代勤劳朴实的元阳人,迷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迷在森林、山村、溪水、梯田四位一体的诗书画中。特别是哈尼蘑菇房组成的一个个村寨,古朴、庄严地坐落在梯田之中,给大山增添了自然、和谐的秀美。

元阳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创造了自己的美好家园。逢年过节,人们相互欢庆,共同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庆典活动中,在丰盛的酒席上,人们唱起酒歌、跳起舞,为自己的家乡祝福,为美好的日子祝福。元阳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元阳各族人民通过上千年的辛勤开垦,勇于挑战自然的创世之作。它展现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和谐生存空间,“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因素共同构成的奇迹让人折服。

哈尼梯田的创造过程见证了哈尼族人的艰辛执着。在红河南岸历经千年的复杂地形和悬殊海拔之间的数十万亩梯田,蔚为壮观,流光溢彩,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丽景观,是哈尼族山地稻作农业创造性的表现。它的耕作法虽处在极为原始的木犁牛耕生产阶段,但它为哈尼族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其所著的《农政全书·田制》篇中,将哈尼梯田列入中国七大田制之一,哈尼族被中外学者誉为:“雕刻大山的民族”。

梯田农业是哈尼族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哈尼族的物质载体。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内涵,梯田农业有着十分深厚的农耕基础,在缓慢的生产基础上,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鬼主制度…封建领主制度”和“社会

主义时期”。作为物质载体,梯田耕作农业是哈尼族经济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居住的环境为哈尼族提供了解决生存问题的天然资源,哈尼族的衣食住行都围绕梯田进行,房屋建筑、饮食、服饰、交通、宗教信仰、人生礼仪等无不与梯田文化相关。梯田农业对哈尼族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梯田耕作农业是哈尼族经济生活的基础和社会文化本源,哈尼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梯田耕作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和特殊技能。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在梯田农业观念方面,水是梯田农业的命脉,崇拜的是为梯田耕作提供水源的森林,特别注重把森林、土地、万物放在与人共生同构的关系中。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人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在梯田耕作中,哈尼人以奇特的方式把水贯穿于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他们还发明了“水木刻(木刻分水法)”管理水源。在沟与田的交接入水处,横置刻有一定流量的木槽,让水经木槽流入田地。既公平台理,科学地解决了各家各户的用水问题,又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

冬耕、春耕、夏薅锄、收割是梯田耕作四大程序,“三犁二耙”、培育稻种育秧插秧、开垦梯田、水利管理、流水冲肥是获取丰收的保障。一系列梯田农业技术的应用,构成了哈尼梯田耕作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对研究元阳哈尼梯田耕作乃至整个红河南岸的梯田耕作历史及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元阳哈尼族梯田从古至今始终足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自此各国媒体、学术机构开始相继报道和研究哈尼梯田。2002年,元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列入申遗预备清单。2004年6月,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哈尼梯田作为申遗预备项目被世界遗产中心确认。为了哈尼梯田今后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红河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从19余万亩梯田中挑选了新街镇箐口村箐口、坝达梯田重点保护区和多依树梯田重点保护区、攀枝花乡老虎嘴梯田重点保护区及勐弄司署、宗瓦司署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箐口、坝达梯田

箐口、坝达梯田位于新街镇箐口村,在元阳县城东南省道“晋思”(晋宁至思茅)线上,距县城36公里。这里地形呈斜坡状,地势北低南高,南靠“哈拉巴乍白”山,村子四周树木环绕,郁郁苍苍。箐口村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大,村的四周有五眼果树、栗树、竹林等,整个村掩映于绿树林中,外围是上万亩连片秀美壮观的梯田,村南面是哀牢山脉东段,山高坡陡,原始森林较多。

箐口村的东而是麻栗寨河,发源于观音山麓的胜村全福庄,自南向北,经天生桥流入红河;西面是者那河,发源于西观音山原始森林,流入南沙镇排沙河注入红河。整个村寨坐落在层层梯田之中,呈现出山林、村落、流水、梯田和谐共处的人文景观,是哈尼农耕文化的缩影。

箐口村具有哈尼族自然村落的传统风貌,完整保存了传统民居建筑。哈尼族房屋建筑均为传统土木结构式蘑菇房,一般占地面积70至80平方米,屋长8米~10米、宽7米~8米,耳房长4米~5米、宽3米~4米。主屋为三层楼房,底层高1.6米~1.8米,主要用于关牛、马或猪,堆放农具;中层住人,略靠左侧设有终年不熄的火塘。左角为厨房,左角前为主人卧室,右侧为儿女卧室,中间为待客的地方;顶层干燥,用于堆放粮食。

蘑菇房民居建筑用材,主要是选用水冬瓜树和栗树,尤以前者为多。房屋墙体用泥土夯成,屋顶用茅草覆盖,10年至15年更换一次。因农业产业发生变化,茅草极少,故用稻草,稻草腐烂较快,3年至5年就要更换一次。

箐口梯田与坝达梯田相连,共有17098亩梯田。重点保护区有坝达梯田、全福庄梯田、麻栗寨梯田、上马点梯田。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哈尼风情、人文、自然景观为主。这里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及哈尼族建筑等风光的地方,也是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

多依树梯田

多依树梯田位于县城东部55公里,距老城新街23公里。重点保护区有普高老寨梯田,多依树梯田,宗瓦土司掌寨衙门,东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5个哈尼族村寨、4个彝族村寨,包含爱村、大瓦遮等连片形成的6000多亩梯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展示了云海、梯田、山寨的绮丽风光,哈尼、彝族的多元文化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24万多亩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状如一个大海湾。这里十几个哈尼族、彝族村寨点缀其间,美丽壮观,是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的天堂,《云南故事》就是以这片梯田和村寨为背景拍摄的。

老虎嘴梯田

老虎嘴梯田位于县城南部50公里,属攀枝花乡,世居哈尼族、彝族、壮族、汉族等民族。重点保护区有老虎嘴勐品梯田、阿猛控梯田、保山寨梯田,勐弄土司遗址等。以彝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

站住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视,勐品梯田状如盛开的白色巨花,3000多亩梯田形状各异,如万蛇般静卧花蕊,阳光照射下似天落碧波。浪花泛起,如湖似海;近百个田棚点缀其间,似航行的小舟,令人惊叹不绝,被摄影家们称为世界上最壮丽的田园风光。

往西遥望,2000多亩阿猛控梯田嵌刻在由南向北从渊谷直伸高山的三座脊梁山上,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三座山梁披挂着层层梯田,在夕阳余辉下,红白黑相映,光彩夺目。

往东遥望,又是2000多亩保山寨梯田全攀附在七座半圆型山梁上,全成弯月型天梯。它们相互连接,阳光倾泻下来,波光粼粼,犹如立体海洋。在这些半圆型山梁中间,又有无数个圆型小山包,每个小山包叉被层层圆型梯田绕到顶,山顶部是田棚,青翠竹木果林,似梦幻仙境。

勐弄、宗瓦寨司署

历代哈尼梯田的开垦和管理都由土司或酋长主导,梯田是他们的最主要税源。梯田造就了土司文化,土司文化同样也成为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司一旦封任,世守疆土,代代相传,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是辖区内的最高长官,握有生杀之权,其境内山山水水,森林草木均归其所有。开垦荒地,须向土司申报获准方能进行。新开荒地田3年不交官租,期满后如愿意固定耕作,再向土司要求发给土地执照,即为土地原主,此后须年年向土司交纳5%~10%的地租,有权使用土地或典当、租佃。每座土司司署的建造,土司除支付少部分技术工工费和特殊材料费用外,其余的都摊派给百姓承担。从平地基,烧砖瓦、石灰,伐运料等,百姓都得服劳役、出钱、出粮。而司署的建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一般都要历时三五年,动用数万个劳役,耗资几万银元。而今元阳留存下来保存较好的有勐弄司署和宗瓦寨司署。

勐弄司署位于元阳县攀枝花乡,系清代土长寨白氏土司衙署,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面积4006平方米,建筑面积2672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依山而建,坐西朝东,由石阶、大门、四厢、正厅、花厅组成。台阶共127级,依山直上,陡坡约40度。二门左侧是原兵头房,右侧是监狱长房,两房对称,瓦顶楼房,台阶式建筑威严,是出入衙府必经之地。

勐弄士长寨自清雍正十三年(173 5年)至建国前,世袭十代。并曾经由黄草岭、哈播、猛品等地转迁至攀枝花乡后建署于此,是本地区重要的土司司署建筑。

宗瓦寨司署位于元阳县胜村乡多依树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原旧衙门址设于田庄(原三家寨)。占地面积1021平方米,建筑面积935平方米,砖、瓦、土、术结构。大门上方写有“宗瓦司”3个大字,由正堂、天房、天景,左右耳房组成。正堂内设供桌一张,刻有花鸟图案的八仙桌一张;右耳房内正左侧有一块高0.8米、直径2米的大石头。建盖司署时本想把它搬开,但撬动大石,地下就冒出水来,而且越撬水越大。后来留下了不动宅镇水之说法。天井四周走廊下面立有八根石柱,上刻写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叫种字体对联,天景上方左右各设一个花台,花台四周用汉白玉石块镶砌。上刻龙凤图案,是目前境内保存较好的土司衙门。

元阳梯田自唐代以来,为单家独户地向酋长或上司获取开垦权或租赁权。解放后从各户自行开垦耕作和改造保护管理到集体管理几经转换,从1981年后至今又由承包者各自耕种管理。

宏伟的哈尼梯田书写的是一部哈尼人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用整个民族的心力来挖筑梯田,哈尼人用手中的一把短柄锄头,为了开筑梯田投入了他们全部的生命,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永不中断、永不松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万壑都开垦、修筑成片片梯田。正是哈尼人铸就了这深藏大山里的壮丽文化景观,让哈尼梯田成为天人合一的人类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伟大工程。

猜你喜欢

元阳县元阳红河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为例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元阳印象
元阳梯田
元阳普家老寨
红河是怎样偷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