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准格尔召傩祭仪式传承现状考察记
2009-03-16王红川
王红川
准格尔召又名西召,目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的召庙,位于准格尔旗的西南部,举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准格尔召规模宏大,原占地面积5万2千亩,最多时僧侣近2000人。文革后,这里只留下9座佛殿,目前确切的僧侣在册人数仅为17人。
准格尔召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初九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玛尼会”,在“玛尼会”即将结束的初八、初九两日都要跳“查玛”舞以驱鬼秽。“查玛”为藏语“羌姆”的音译,跳“查玛”舞是蒙古族藏传佛教再现本尊、护法神加持众生战胜魔邪的傩仪过程。
2008年阴历七月初八、初九正好是阳历的8月8日和9日,准格尔召“玛尼会”中跳“查玛舞”恰好与我国举办世界奥运会同日。旅馆、饭馆的老板都在忙碌地接待参加“玛尼会”的香客游人,准格尔召东北边山梁上因“玛尼会”而开的集市,汇集了从各地赶来的商贩。寺庙中的喇嘛们则忙忙碌碌地念经做法会,他们关心的是在“玛尼会”接近尾声时如何跳好降妖除怪的“查玛”舞。
八九月份的草原是一年中水草最丰美的时候,这个季节的鄂尔多斯草原树碧草茂,牛壮羊肥。8月8日这天,准格尔旗阴着天,不时下些零星的小雨,潮湿的空气中处处散发着泥土和草木的香气。
七月初八的傩祭仪式
跳“查玛”舞被当地人称为“跳鬼”。藏传佛教那独具特色的喇嘛神舞“跳鬼”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其出场角色组合及面具的造型甚至仪式的程式安排既有其共性,也有各地区的个性特征。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传承于当代的藏传佛教“跳鬼”仪式已有很大变化,而今渐趋衰落消亡,因此它的规模很小,举行仪式的程序也有很大的变通性。
七月初八已近“玛尼会”的尾声,下午二点左右,群众早已围坐在大独宫(gua音)前事先划好的“跳鬼场地”——一个直径约15米的大圆场外等候,随着三声号角声响起,“跳鬼”开始。今天的“查玛”舞主要是跳给五道爷的。
最先出来的是头戴巨大面具的白发老翁和老妪,他们肩并肩从大独宫中缓步走出,先向大独宫中的释迦牟尼行礼,然后缓缓舞至场地中央。随着佛乐响起,老翁左手背后,伸出右手大拇指并向老妪弯腰,这个动作表示“你好”。同时,老妪也左手背后伸出右手小拇指向老翁弯腰,这个动作表示“你不好”,重复数次后绕着场边跳舞……。
白发老翁象征土地爷,蒙语称“旁”,民间称其为“自老翁”;白发老妪象征土地奶奶,蒙语称“芒”,这两位老者也象征父母。他们的舞姿缓慢,动作简单,但有一种亲切、调皮的感觉,使神秘的“跳鬼”活动一开始就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接着出场的是两位头戴骷髅头面具的小鬼“塔得更”,他们快步跳跃舞蹈出场……接着依次出场的还有四位绿脸的“阿扎日”,两位英雄“巴特尔”,一对绿脸黑长发的恶鬼大奶人熊“都德玛”,一对背插五旗、头饰五只小骷髅头的五道神信使“古日东巴”,一对头戴金帽、手捧钵与哈达的求经布道的僧人“给愣”,最后出场的是四位头戴大圆盘的菩萨“沙那嘎”。他们每一组的舞姿都有所不同,这一系列的角色组合并不全,其间还缺四个小鬼“塔得更”。
七月初九的傩祭仪式
菩萨为释迦牟尼跳“查玛”舞
七月初九这天喇嘛除继续进行颂经等各项“蚂尼会”的佛事外,还将举行两项“跳鬼”活动,期间还有一个送鬼仪式。
下午两点,装扮成“菩萨”的喇嘛舞者在释迦牟尼殿前单独为释迦牟尼跳“查玛”舞。扮演菩萨的喇嘛叫贡泽尼玛,他戴着大圆盘带黑穗的高帽冠,手拿用人头盖骨打磨成的法器甩开大动作的舞步,每换一种法器便飞舞一遍,有时还做着跳扑的动作。这一场“查玛”舞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各种动作都随经文的含义而变化,大致含义是菩萨向释迦牟尼佛领命杀鬼并用各种法器降服各类妖魔鬼怪,最后用金刚杵敲打用人头盖骨做的法器,把各种妖魔鬼怪降服后吹起胜利的号角,菩萨便欢快地飞舞出殿。在青海塔尔寺为释迦牟尼跳的这一场舞共有1 3个人,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最大的召庙中跳此舞的只有一人。
送鬼仪式
下午三点半,喇嘛们在大主持席热的带领下站在大独宫殿门口外开始念经。不一会两个喇嘛抬出一张红漆矮方桌,桌上摆着一只红色三角型木盘,木盘中间用酥油面塑一鲜红的三角圣山。圣山高约30厘米。山顶上插一纸制鬼头,鬼头两耳做成斧子状,鬼头顶正中央插一金刚杵,圣山四周摆一些用红。白酥油面捏的人形鬼,木盘的三面角上插高粱杆,每根杆儿上粘着一条用红纸剪成的火焰花边,杆长约40厘米,在鬼头脖子处交汇。这一造型与蒙古国藏传佛教仪式中送鬼用的三角盘大致相同。除此以外,桌上还摆着一些做法事用的瓶子和供品。桌子正面朝南,背对佛殿,敲鼓颂经完毕后,由席热引领众喇嘛,将方桌抬到大独宫前广场的东南部,这里早已堆好了待燃的木柴,桌子仍然面南背北摆放。众喇嘛开始念经,经毕稍做法事后,点着柴堆,两位喇嘛抬起三角盘用劲将三角盘中的圣山鬼面一同投入火中,不一会儿就化为了灰烬。通常都是等初九下午跳完最后一场“查玛”舞后才送鬼,而今天却是先送鬼,后跳送鬼仪式。这与天气有关,近几天准格尔旗阴雨连绵,雨声稍住就先举行送鬼仪式,以免雨水淋湿火堆。
为菩萨跳“查玛”舞
“送鬼”仪式举行完毕后,开始跳最后一场“查玛”舞,这是为菩萨而跳。各种角色一共出演11组。第一组仍然是象征土地爷的“旁”和象征土地奶奶的“芒”,第2组出场的仍然是两位头戴骷髅头面具的小鬼“塔得更”,这次他们跳舞的动作中又多了一些向神乞要的姿态。接着两位阎王爷手下的大将“古日嘎”单腿跳入场地……之后,一位戴狮型面具的喇嘛和一位戴麒麟面具的喇嘛做着摇头摆尾的动作,他们也是阎王爷的大将“雷瓦达”。其间白头老翁面向大独宫神殿跪拜后走到群众中去讨要赏钱,此时气氛很活跃,人们纷纷掏出零钱给白头翁以求吉祥长寿。接着一对绿脸身穿黄色长袍的“新热目”出场,他们是由四大天王修来,能安抚四方神灵,打胜仗。之后又有头戴鸟型面具的“敦扎德玛”和兰脸贡市进入场中起舞,敦扎德玛是吉祥天母的仆人,贡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第7组是两位阎王爷的小鬼蓝脸的“鲁那松”表演,之后,一对儿头戴鹿头、牛头面具的喇嘛开始起舞,不断做出向神乞好的舞姿。他们扮演的角色是阊王爷的听差。以上这各组的角色出场“跳鬼”的时间都较短,但换场的时间长,因为大多数的喇嘛都年事已高,高难快的动作已跳不动了,动作缓慢,且一个人承担
几个角色,虽然衣服大致不变,但更换面具也得要一段时间。第9组出场的是菩萨,他由戴黄帽的喇嘛领出,做出欢呼愉快的舞姿,一手持人头盖骨做的法器,另一手持金刚杵不断地击打着头盖骨,表示杀除邪魔。菩萨跳的时间最长,最后以极快的速度飞腿跳出场地。第10组出场的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手持三叉戟的沙莫日勒,据说她是阎王爷的老婆,这一角色由新召已71岁的喇嘛主持郝文正扮演。最后,阎王爷手持鬼头法器出场,辗转腾挪的舞步似乎在收回各类妖魔鬼怪后向释迦牟尼报喜归安。
已近失传的“查玛”舞
在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寺庙中,跳“查玛”舞的活动规模现在已大大衰减。改革开放以后,寺庙重新恢复佛事活动,各种环节都是凭老喇嘛们的回忆逐一恢复起来的。现在跳“查玛”舞的队伍老龄化相当严重,最大的年龄已76岁,其中有的角色扮演者做些大的动作就很艰难了。这些舞者中,年轻的没几个,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鄂尔多斯各旗的几个召庙,五六十岁的普遍跳得好些。而文革前喇嘛多的时候,一到45岁就不允许跳鬼了。今年扮演小鬼“塔得更”的两位年纪最小,但他们并不是喇嘛。其中一位14岁,来自于薛家湾民族中学,参与跳鬼傩仪已经两年了;另一位是来自于伊金霍洛旗本地的学生,今年15岁,参与跳鬼傩仪已经3年了。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喇嘛是允许成婚的,但准格尔召不允许喇嘛成婚。去年准格尔召培养了六位年青喇嘛学跳鬼,今年只剩下两位,那四位成家去了别的寺庙。喇嘛现在18岁才准入寺,失去了自幼传承的好时光。据介绍,准格尔召会跳的喇嘛都已六七十岁了,能跳动的越来越少,培养起来的年轻人都走了,从其他召庙召集人员越来越难。开发准格尔召的商业集团准备培养当地的年轻人学跳“查玛”舞。傩戏中菩萨的扮演者。38岁的喇嘛贡泽尼玛来自新庙,他跳“查玛”舞已十几年了,现在也教小喇嘛和没入佛界的少年学跳“查玛”舞。这样一来,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寺庙傩祭仪式将会含有商业表演的成分。
准格尔召的“查玛”舞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历经岁月的洗礼,21世纪的今天,这类曾活跃在众多召庙的傩祭仪式正面临已近失传的危机。在民间非物质文化漫长而坎坷的传承过程中,曾经有过的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传统风俗中原有的军队傩仪和民间傩仪就已失传很久了,而现在在文化管理体制不太完善的情况下,过分炒作商业旅游来传承以准格尔召为代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傩祭仪式,可能会对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更大损害。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藏传佛教的傩祭仪式与草原上的其他祭祀活动如敖包祭、成吉思汗祭等一样,早已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风俗礼仪,是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