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鹭乡 生态的栖息
2009-03-16刘乾坤
刘乾坤
一身洁白的瓴毛,细长的嘴细长的脖子细长的腿,身形苗条,顾盼间彰显玲珑芳华,竹影波光中透出空灵之感。白鹭,一个始终与诗画有着无比情缘的灵性飞禽,无论在天空还是在水域,行走飞翔间无不表现出一种优雅。如果有人对优雅这个词的理解有些难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观看白鹭的行走与飞翔的姿态——优雅与富贵、华美无关,是一种惬意的心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灵的平静闲适与满足。
与影一起散步的悠闲时光
发源于西充的西河在川东北的浅丘中穿行,时而绕开坚硬的山体成弯曲状,时而切入地表形成深沟,时而在平坝弥漫成湖面,起起伏伏演化成不同的水体景观。两岸的山石或奇或险,自然的力量让诸多的石头岩体变化成形态各异引人入胜的景致,浅丘的肥沃滋生林木,草木葳蕤,春夏时节繁花似锦。
当西河进入南充嘉陵区太和乡境内时,更是着力于自然美景的创造,河水在这方土地上婉转曲流,形成诸多的滩口、湾塘、迭水和急流,在动与静之间创造着美的平衡,石有趣水有景,两列浅丘有如大山一样险峻的气质沿河伸向远方,如同列队的卫士佑护着这条生态之河。
太和乡赵家沟的植被更为茂盛繁多,长绿植物与落叶乔木伴生,慈竹是这里最大的植物群落,沿西河而生,估计有上千平方米。在这30余千米流域的两岸,人烟稀少,没有污染,良好的生态成了白鹭的理想栖息地。300多年前,第一只白鹭到这里探访后,大队的白鹭翩然而至,构成了三个多世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想空间。
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在太和乡石匠桥头停下了,过桥沿公路走不到500米,右边的芦苇丛中有一条石板路,除了垂钓的和放牛的,很少有人从这里经过,上面有不少青苔,走在上面要多一分小心,省得跌入草丛如蚂蚱一样潜伏状。
石径在芦苇丛中欢快地向着河滩爬行着,穿过茂密的杨树林。远处的竹林隐约可见,白鹭优雅的身影偶尔滑过天宇消失在翠竹丛中,那里就是白鹭栖息的地方了!
河中有很多巨大的石块,这些石块,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岛屿,上面有一些小鸟跳来跳去。一块大石旁,一只白鹭专注着水面,轻轻迈动细长的腿,突然脖子一伸宛如离弦之箭射向水中,一条银白色的小鱼便被叼出水面,白鹭的脖子一抖一抖将小鱼吞入了腹中。白鹭是善于等待的猎人,也是善于表演的舞者。
吃了鱼的白鹭缓缓走了几步,若无其事地瞄了我们一眼,轻轻一腾,双翅划出美丽的弧线,身子轻灵地在空中腾挪,向着远方的竹林飞去。也许它是一位尽职的母亲,正为待哺的孩子捕鱼猎虾呢!
这是一只大白鹭,栖息在这里的还有池露、小白鹭和牛背鹭。一般来说牛背鹭多与水牛为伴,要看到桔黄色的牛背鹭得首先看到牛。我们一步步接近竹林的时候,也越来越清晰地看见竹林上有无数的白点——竟有如此众多的白鹭!看来上万只白鹭栖息不是神话传说。
我从摄影包中拿出来400毫米和600毫米的长焦镜头,分别装在两个机身上,架上脚架开始慢慢拍摄,边拍边走。下午的光景还不是白鹭最多的时候,因为这个时间更多的白鹭到别的地方觅食了。白鹭是一种杂食动物,喜食田螺、小鱼小虾泥鳅,也吃农田中的种子和一些昆虫。
远处缓缓走来一只水牛,牛背上停着一只鹭,头和颈是橘黄色的,身体浅灰近似白色。水牛上站着一只牛背鹭,居高若低,水牛的移动丝毫不影响它的情绪,泰然而优雅。牛背鹭喜食牛身上的寄生虫,牛也喜欢牛背鹭为它扫除这些小虫子,两种动物成了相互依赖的生态朋友。除了专业级的牛背鹭,大白鹭有时也会到水牛背上来觅食,放牛的人就在一旁的草地上衔着草根看着飞来飞去的鹭影,看着清流与竹影的摇曳多姿,这样的画面和谐而优美。
一代一代的鹭与这里一代一代的人都非常熟悉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描绘这样的美丽。
何大爷:这些白就像是我的孩子
在人类活动的区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之外,还是有诸多不和谐的成份,比如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大面积毁林开荒,河流水系和湿地被污染,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等。即便是在赵家沟这样一个人鹭相处数百年的乡村,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认为鹭能治疗生病的猪而偶尔猎杀白鹭,也有人为了一点小钱而盗取巢中的鸟蛋出售给游人等等,促使白鹭另辟家园,曾经出现白鹭减少的情况。
随着对环保的逐步重视,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鹭鸟之路》、《人鸟相依小村庄》等纪实专题片的问世,使得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沟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太和白鹭”也由此成为南充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鹭鸟自然生态保护区应运而生。村里还专门订立了“不准猎鸟、燃放鞭炮、砍伐竹林”等乡规民约,并出现了一位“护鸟卫士”。2008年10月,我专程前往采访这位护鸟的老人。
当地的朋友陪我来到了竹林丛中的这处院落。说是院落其实就是几户人家房屋围起来的坝子,也没有围墙,立了两三块石碑,有青石和大理石,上面赫然写着“白鹭保护区”的字样。竹林下的土路在雨后有些湿滑,路边的第一户人家便是护鸟卫士何万重大爷的家。见我们到来,何大爷从屋里搬出了方桌和条凳。他的家实在太小了,一间卖食品的小铺面加卧室不足30平方米,只好请我们在坝子中间落座。
听到我的来意,何大爷拿出了一个相框和一些报刊,上面都是些关于他的报道。对于白鹭,他充满感情。他自愿护鸟的时间始于1992年左右,北京来拍影视的厂商和媒体工作人员给大家讲了不少爱鸟护鸟的理由,村民们开始不再以鸟喂猪治病,也不再掏鸟蛋了,赵家沟成了是鹭鸟夜晚休息与繁衍的安全的“家”。白鹭觅食的区域很宽,外出觅食的白鹭会误食沾染农药化肥的种子或昆虫而导致中毒,一些白鹭永远倒在了飞翔的途中或农田的周围,一些白鹭挣扎着回到家,但已是奄奄一息。
何大爷开始摸索着为这些白鹭治病。十余年来,经他医治好的鸟有数百只,每年都有三五十只病鸟。春耕时的农药是他们生病的重要原因,这些能飞回栖息地的病鸟是幸运的,大多数能在何大爷的医治下重返蓝天。何大爷说,医治鸟的办法是依据农村治疗鸡的经验,看鸟的粪便,稀的喂土霉素,干的喂四环素,都是很便宜的药品。何大爷将这两种药分别碾成粉状,用针筒给病鸟灌喂,一般三天就可以康复。
“有些鸟喂好之后就不走了,跟在我身后,我到哪里他们就走到哪里,就像喂的鸡一样。”何大爷边说边笑,那神情就像是得到了奖品的孩子一样,显得欣喜而自豪。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欣喜与自豪却有几丝苦涩,原本可以在林业上领取50元的护鸟费,现在转到其它部门,被告知没有钱。一个政府部门能缺这点钱?朴实的何大爷没有因此而停止护鸟的义工工作,依然自己掏钱购买药品医治病鸟,劝导游客改变不良行为。他说,不少游客向他购买幼鸟或鸟蛋,他从来没有答应过。很多的事情需要没有功利的心态,心态有时是决定行为的。
我们离开的时候,炊烟袅袅,成群的白鹭陆续回到竹林,林中开始嘈杂起来,那是白鹭们相聚的欢乐时光,如同劳作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的倾诉。这样如音乐一般的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午夜子时,这里的夜才进入梦乡般的沉寂。
摄像头建筑:近距离与欣赏白的翔羽空间
赵家沟无疑是一个观鸟的好地方。晨昏之际,彩霞与群鸟共舞天宇的烂漫足以让人陶醉。作为这样一个颇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必不可少的有两种情形,一是不定量的游客,二是必要的接待设施。白鹭的栖息地会受到破坏吗?
2008年,旅游开发区的建设拉开了帷幕,南充与海南两家大型开发公司开始了建设。这里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这家位于南充市区的开发公司,见到一幅奇异的规划图纸——山顶的建筑清一色的摄像头外形。难道又要在这里尝试贺兰山房那样的华而不实的建筑?
面对这种奇特的图纸,开发商的回答破解了这个疑问。他说,这是香港的著名规划师马大泉先生高足浩然的创意,就是让人们远距离观看白鹭。这些建筑是建在远离白鹭栖息地的山坡上,山坡下便是我们采访所走过的石径。这些摄像头建筑都连接着布置在野外的摄像机,人们在大厅和客房都可以欣赏到白鹭的生活场景。人们通过遥控装置可以调整摄像机的角度,更方便人们远距离欣赏。而之所以修建这样的外观,是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才是欣赏白鹭的观景区,而原来的石径仅做科考人员使用了,尽可能地避免游人惊扰白鹭。
我在现场碰到浩然先生,我们对这一项目做了一些较深入的交流。浩然先生说,既然这个项目叫中国鹭乡,那么有了鹭这个项目和名称才能成立,如果鹭都飞走了,中国鹭乡也就不存在了。对于具体的保护措施,他说,开发商还要在这条西河中大量投放鱼苗,让白鹭有更丰富的食物来源,还要建立人工繁育中心,同时还要建一个科普馆介绍鸟类的知识。这一地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区的分布作业,尽力为白鹭提供更好的保护。
我们盼望这种生态的栖息地。法国学者克洛德·阿莱格尔在《城市生态,乡村生态》一书的结语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自然、社会、城市生态、乡村生态,这一切都是相互依赖的。……现在的人类必然明白,开采时代结束了,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管理与保护的时代。对抗的时代过去了,展现出来的是和睦的时代。”
中国鹭乡,便有可能成为新时期建设中,一个有关管理与保护,和睦的成功案例。居于周边,赏于远方,既有城市的功能,也有原野的气息——这一切,更符合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田园牧歌的吟咏与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东方和西方,对于理想的栖居似乎都有着共同的追求——诗意而生态!
旅游资讯:
小资料
白鹭,又叫鹭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鹭科(Ardeidae)白鹭属(Egretta),是一种很美丽的鸟,也是珍稀动物。白鹭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北京及山东威海也偶见。
白鹭是涉禽,喜欢在沼泽地、溪流河湖和农田中觅食,常在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环境中栖息。通常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在北半球的南方地区,也会选择茂密的竹林栖息繁衍。
自驾线路:
G318和G212国道,第一条线:嘉陵区—石楼乡—双桂镇——太和乡(中国白鹭乡)——龙蟠镇——大通镇高速入口——成南高速路
第二条线:成南高速——大通镇高速出口——龙蟠镇——太和乡(中国白鹭乡)——双桂镇——石楼乡——上318国道——嘉陵区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