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爱

2009-03-15张瑞胜

飞天 2009年22期
关键词:爷爷儿子母亲

张瑞胜

母亲的爱,大疆无边。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母亲的爱温暖我一生。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体会母爱在不断升华。细味感受母爱的同时,折射着我欠母亲的很多很多……欠账让我无法偿还,再也没有机会偿还。母亲在世时,常思念母亲,常挂念着父母的冷暖,但对父母精神上关心不够,有时连一封信也懒得给父母亲写。常以远在千里,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原谅着自己的不孝行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思念,常自责,常悔过。思念中常落泪,有时一个人可以放声嚎哭。思念中自责着自己不孝的行为。思念中悔恨、深刻反思着自己。思念中我也曾想,要是能用我今天的全部换回母亲,我会毫不犹豫。我也曾设想,如果可能,我死后会葬在父母的身旁,陪伴父母永远永远……正因为如此,我曾在军营团拜会上常以领导语气、长者身份要求部属:“要孝敬老人,在经济上关心老人的同时,多从精神上关爱老人,父母生前要多尽孝。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只要你尽了100%的努力,哪怕给一点爱,无私的父母也是很激动的,你一生也不会留有遗憾。”思念中我也多次祈求上苍能原谅自己的不孝,终也无法抹去我心中的悔恨与自责,遗憾是无法挽回的。遗憾很多很多……对母亲的遗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遗憾一,对母亲的承诺没有兑现。我曾答应带母亲到北京看天安门,一个穷山沟的妇女,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对党感激不尽,多么向往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看看天安门,看看中南海,在她看来是一个大工程,是件政治大事。因种种原因,到去世也未能如愿。为了弥补过失,母亲去世后不久,就带父亲到北京看了天安门、中南海,我受伤的心灵才稍有慰藉。遗憾二,母亲去世闭眼之前没能给母亲说上一句话。母亲病重在医院,不让在县城工作的二哥、三哥告诉我们,无私的母亲害怕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前程。她多么渴望见到儿子,儿行千里母担忧。在世时,我给父母亲写的信,能让别人读好几遍。没人读时,不识字的母亲常要双手拿着信许久许久,好像我仍然躺在她的怀里,紧紧抱着,温暖着身子,用身子保护着我,抵御着外来侵害。母亲她多么无私啊!也正因如此,让我遗憾很多很多……遗憾三,对母亲关爱欠佳,注重经济关心,忽视精神关怀。误解只要让母亲吃好、穿好就是享福,其实不然。随着我步入中年,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觉得我是傻瓜,是笨蛋,男儿心太粗。提起母亲我只有眼泪,几次提笔想写母亲,伤心的泪、悔恨的泪、自责的泪一起涌上心头,终以泪洒前襟而停笔。今天再次含泪提笔,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她的音容笑貌永存我心,理性地思考着母亲的真爱,心里感悟着母爱。

一、操持穷家

吃不上是我们家穷的标志,穿得破是我们家的名片。每个人的幸福是相似的,但每个人的不幸却各不相同。一次和一位战友比家穷,结果他输了,没有我家穷。我们家究竟穷到什么地步?先说吃。从我记事到参加工作、参军,好像没有吃过几顿饱饭,现在饿肚子的记忆仍在,肚子一饿,就心发慌,误以为血糖低,一检查正常,应该是小时候饿怕了,怕饿的记忆在我脑子里有深深的印记。陕北自然条件差,靠天吃饭,农民广种薄收。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吃粮就要靠国家的救济,那个年代国家也很穷。当时,家里七八口人,一年收少量的芝麻、麻子,能出不到10斤青油,过年炸年糕用了大部分,平时就吃不上什么油。泉水煮野菜,腌酸菜,常陪伴我们春夏秋冬。粮食平均每人每月20斤左右,最少的年份平均每人不到15斤。粮食以粗粮为主,家里的白面主要是招待客人或过年、过节母亲做一点,让我们吃上一个、两个白馍。父母亲的那一份,总想着让我们吃。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我们别说白面,就连糠团子有时也不能随便吃。现在看来每人每月20斤粮食也够了,但在没肉、没菜、没油、没水果的年代,一个月20斤粮食加上数量有限的酸菜、红薯、土豆、南瓜等,仍无法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我们连红薯、土豆也不能随便吃,母亲在下锅之前就有分配计划。红薯每顿饭最多吃两个,细心的母亲大小搭配,但她总是吃最差的、最小的。在那个困难的年代,虽说陕北农村比较贫穷、比较落后,但家庭劳力多、子女少的人家,可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在公社上学,家境好的同学带的是白面烧饼,差一点是玉米面团子,比较差的是团子、红薯,很差的就是糠团子、红薯,甚至什么也没有。我们就是最差的。学校缺油少菜,纳粮吃饭,吃多少就得交多少斤粮食。学校按粗粮、细粮收齐后统一安排。交什么粮食就吃什么粮食。学校今天告诉学生明天两顿饭吃什么(当年陕北农村比较贫穷,学校一年四季都是两顿饭),学生根据交粮申报数量,大师傅按申报数量做饭。我们家交不上细粮,下午如果吃白面条,我们一般是早饭多买一份包谷面团子(4两),下午饭就用面汤或开水泡着吃。我们不但没有细粮,连粗粮也不够吃。母亲只能给我们弟兄几个每人每天供应0.6-0.8斤粮,去掉星期天,每个月20斤左右包谷面。在学校的伙食供应中也会有短斤少两,真正一天吃到我们嘴里的最多也不会超过0.7斤粮食和一两个红薯,所以天天挨饿。昼盼夜、夜盼昼,饿得心慌意乱、六神无主。每天两顿饭,饭后能喝上老师们的一碗面汤,就兴奋不已。记得白天饿得不行了,向大师傅要一点盐,在凉水或开水里放点盐、少许酸菜充饥。晚上饿得睡不着,就爬到庄稼地里偷着吃生南瓜、茄子等,偷吃还未熟的青西红柿、青枣等等。有一次,我给一位战友讲这段不光彩的故事,他不责备我怎么能偷别人的东西,而是反复问:生南瓜、生茄子、青西红柿能吃吗?问中有同情,也有不可思议。我深沉地回答:“不但能吃,我不到一分钟就将一个小南瓜收到囔中。”人要饿极了,什么都能吃,有句话叫“饥不择食”。记得有一次学校放暑假的那天早上,我给学校交的粮食吃完了,学校没有存粮,管理员就不给报饭(报饭就是学生缴纳粮食后,学校提前一天预告食谱,学生根据存粮报吃的品种、数量)。无奈,我只能饿肚子,等到下午放学回家再吃饭。一个亲戚路过碰到我,问我怎么不去吃饭,我如实告诉他。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变味的包谷面团子给我。我如获至宝,几口就吃完了,连一点渣都没掉。吃进去没一会儿,就开始闹肚子,肚子本来是空的,闹肚子使肚子越拉越空。肚子空的难受加上肚子疼痛难忍,我只好向老师请假先回家。步行十里,用了两个钟头才到家。回家后,我告诉母亲情况,看到我的神情,她焦急万分。母亲用最快的速度,给我做了一碗杂面汤,而后让我休息。她到地里挖了些马苋芥又煮给我喝,随后我的肚子不拉、也不痛了,但营养不良的我几天都缺精气神。我儿子在童年时,当我给他讲这段经历时,他问:“为什么不去看医生,为什么不去打针、吃药?”

我说:“穷得哪有钱看病,有了病就是土办法自己治治,没粮食,连饭都吃不饱。”

“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去粮店买呢?”

“哪有钱呢?”

“爷爷、奶奶的工资呢?”

“你爷爷和奶奶都是农民,哪有工资?只有欠债!”

“那我就搞不懂了。”

“你大了就明白了,一定要孝敬爷爷、奶奶。”

“放心吧!我有好吃的给爷爷、奶奶,把我的糖块都给爷爷、奶奶。”

虽是童语,却道出城市和农村的生存差别。小小年纪,他怎么能理解艰苦岁月的煎熬。随着时间的推移,虽说他有所感悟,但毕竟没有身临其境,体会哪有我这么深。

其次说穿。计划经济时代,每人二尺布票,每尺布票可以卖0.2元钱,父母为了给我们凑学费,发的布票都卖了换成钱,家里也没有钱买布穿。家里七八口人,加上姐姐家十几口人,穿在身上的、睡觉御寒的,全靠母亲、姐姐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不仅如此,母亲还要做饭、喂牲口、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父亲是村里第一位用机器弹棉花、扎棉花的人,我们家还缺棉花,就像在城里盖高楼大厦的民工,天天给别人盖房子,但自己却是无房户。就算有棉花,母亲和姐姐靠手工也做不出来这么多衣服,难以解决十几个人的穿衣问题。加上母亲常年有病等诸多因素,穿得破成为我们家的名片。一年四季,每个人连一双布鞋都难以保证。为了节省,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只要是土路,就把鞋子脱下来,拿到手上,赤脚走路。常忍痛用针挑扎在脚上的刺。在公社上学的时候,商店收的破鞋(用来造纸)堆就是我免费的鞋店。不管什么颜色,无论男鞋、女鞋,只要能穿就行。当地农民都比较穷,哪有能穿的鞋子就卖的?帮子不行,底能用也行,自己稍作加工就算一双鞋子,虽说不伦不类,但总比没有强。有一次捡了一只红色女鞋,一只蓝色女鞋,一只大一点,一只小一点,穿上前面露脚趾头,后面露脚后跟,还算“合脚”。我很高兴,也很兴奋。一进教室却招来哄堂大笑,这副打扮怎么能让同学们不笑话我呢?这一笑把我的兴奋变成沮丧,童心又深深受到一次摧残。

再说衣。有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我们穿衣。“春天穿单,夏天光脊,秋天穿加,冬天加花。”一年就是一身衣服。春天是一层,到了秋天再给里面加一层,到了冬天再给添点棉絮,为了节省,夏天上身就不穿衣服。上学穿的是这一身衣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也是,打猪草、割牛草、赶毛驴、挑担子也是这一身衣服。冬天,破棉袄和肚皮亲密接触,没有扣子,就用一根麻绳往腰里一系,和讨饭的一模一样。母亲为了多给我们做一件衣服,拖着病身子,支撑不住就躺一会,醒来接着做。

再说住。七八口人一孔窑洞,为了解决住,父亲曾多次在村外打土窑失败;为了修建窑洞,少花钱多办事,父亲自学成才,学会石匠这门手艺。母亲就是缺吃少穿的这个穷家的后勤部长。生活是基础,人的第一生存需要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养家糊口是人类生存的最低需求。怎么当好这个穷家,不至于饿死人,和父亲一起供儿子上学,这是必须面对,也是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为了养家糊口,母亲省吃俭用,把粮食和糠麸搭配,粮食与瓜搭配,酸菜与野菜搭配,为了满足胃的需求,把干粮做成稀粥,就这样也满足不了我们生存的最低要求;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在山里寻找更多的“进口食品”,她总是先吃先尝,充当着开发“新产品”“实验品”的角色。有几次尝野菜中毒,万幸的是中毒不深,经抢救脱离危险;为了养家糊口,母亲低三下四求别人,将人家准备喂牲口的饲料(麸皮、谷糠等)要过来给我们充饥;为了养家糊口,母亲从地里捡别人遗弃的萝卜叶、红薯叶等回来,小心翼翼地晾干,磨成粉掺到粮食里蒸着吃,或是再用水泡泡煮着吃,我们家的红薯叶等,更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从不影响生长开始吃,到晾干再吃,红薯团子是我们充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母亲舍不得吃,吃得最少,吃得最差,导致营养不良,病缠一生。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就是一个病号,困难时没有医疗条件,她硬支撑着,坚定信念要供儿子上学,把儿子抚养成人,看着每一个儿子成家。之后,家庭条件好了,母亲已经年迈,长期的慢性病缠身,积重难返,很早便离开我们。

二、无私的爱

雪落无痕,真爱无声。母亲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常惦记着所有的家人和亲戚,一生操劳,操劳一生。今天惦记老人,明天惦记儿子;今天惦记舅舅,明天惦记侄子;今天惦记姐姐,明天惦记外甥。一年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的心里从没有清闲过。今天发愁这个儿子的学业,明天发愁那个儿子的媳妇,六个儿子的冷暖常挂她心上。儿子在家里,发愁儿子出不去;儿子上学离开家,总是盘算着儿子到学校没有,路上顺利不顺利等等。大哥在北京上大学,没有路费,不能回来,常盼着大哥的信,盼着能看到大哥。文化大革命中,惦记大哥的安危,想大哥睡不着觉。当时县里两派文斗、武斗,有被打伤的、有被打死的,大哥不来信,母亲误以为他也被别人打伤或是出了什么事,常给别人讲不知在不在这个世上。家里很穷,吃糠咽菜,和父亲一样,绝不能让这几个儿子出去参加文化大革命,好歹儿子在她身边。父亲不让我们参加文化大革命从政治生命上看得要多一些,而母亲不让我们参加文化大革命是从我们生命安全考虑的,好歹只要在家,在她的面前,不管多苦,不管多穷,她心里是踏实的。就好像母亲是蓝天上的老鹰,用她坚实的翅膀、宽大的胸怀,在保护着我们,挡住所有外部的侵害。之后,我从军到了青海,五弟上中专在咸阳,六弟当兵到甘肃,我们相继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工作,这正是父亲和母亲的心愿,用别人的话说可谓功成名就,可她始终还在为我们操心。为我们学业操心是抚养成人的继续,为我们婚姻操心是我们成才的继续,为孙子操心是为儿子操心的继续。一个儿子牵挂她一份心,每个儿孙挂心头。有一年我和妻子回家探亲,妻子随便说一句,酸枣好吃。母亲得知她的儿媳喜欢吃酸枣。来年,年迈的母亲亲自到山里摘酸枣,晾干后,用一个装过洗衣粉的袋子,托人把酸枣从县城捎到延安,从延安捎到西安,从西安捎到兰州。一个多月才到我们手里。当我们看到捎来的酸枣,虽经千里路程不是很好看,但这是母亲的真情、真心,也蕴藏着母亲的真爱。记得1991年夏天,我想带父母到上海、广州等城市看一看改革开放的成果,母亲马上答应,我因工作晚了几天,母亲催我尽快安排。我和妻子带父母到上海住了两天,母亲就提出尽快到广州。从上海到广州的火车晚了十几个小时,她坐立不安,埋怨我不应该买这趟火车。我说:“妈,火车晚点你儿子能管得了吗?”不管怎么说,生气、着急的表情笼罩在她的脸上。凌晨三点火车到了广州,接站的是大哥和我的一位朋友。随着火车一声轰鸣,车体缓缓进入车站,我想寻找接站的人,站在站台上那么多人,连我都没有看见大哥,母亲却看见了,高喊:“瑞林,瑞林……”顿时阴云全过,疲倦的愁容变成笑容,埋怨我变成表扬我。大哥与缓缓的火车赛跑,母亲在车上又高喊:“不要跑,不要跑,注意安全!”看到她激动的神情,火车还未停稳,急切地拿起拐杖准备下火车时,我这才明白,在上海玩她觉得没有意思,享受软卧的同时责怪火车晚点,这一切都是想尽快见到大哥。大哥当年在深圳工作。母亲为大哥操心最多,文化大革命为大哥安全着想,文化大革命后为大哥的婚姻操心,八十年代常惦记只见了一面的孙子。这次广州、深圳之行,总算能圆再看一次孙子的梦。她如愿了。到深圳大哥的住处之前,我给两位老人各200元的红包,母亲不要,她从行李中衣服的口袋里拿出裹了好几层的两个红包,也是各200元,当在大哥家看到她的孙子龙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两个红包给他,并要求他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这次广州、深圳之行,她算完成了一件大事,了却了一个心愿。

这种爱多么纯洁无暇,这种爱多么无私,这种爱多么高尚,这就是母爱。现在体会母爱,感悟更深。感悟越深,自责越深,母爱是我一生无法偿还的债务。

三、与疾病斗争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有病。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生活艰辛,无米下锅,难以维持生计。她为了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不被饿死,从牙缝里掏米,从垃圾中捡食品,用野菜充饥,有时野菜少了,她连野菜也吃不饱,致使她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症。为了抚养儿女长大,她家里家外,含辛茹苦,为众多嗷嗷待哺的子女,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付出了一般妇女难以承受的努力,承担了常人难以承担的负荷。为了供儿子上学,和父亲一起吃苦受累,与生命抗争,供我们上学。为了儿子成家,她常常彻夜难眠,完成了大的成家,又在发愁小的成家;为了儿子的安危,常担心上学的路上发生问题。我们工作在外,又担心身体状况,工作顺利与否。担心儿子又操心孙子,一辈子总是有操不完的心。抚养子女的辛劳,操心的思念,维持生计的艰辛,超载的负荷,饥不饱肚的生活,营养严重缺乏,精气神俱损。

穷苦的生活持续近30年,人生能有几个30年?她的美好年华为子女的成长辛劳,为维持家人生计操劳,为儿子前程心劳,为儿女尽责,加之营养不良等因素,使她一生虚弱,疾病缠身。母亲是个文盲,但聪慧有加。因受外爷、舅舅的影响(舅舅因身残任命为陕西省工会主席未到位,在延川当了教师),有对文化的渴望。少年时代,给红军放过哨,送过信。母亲应该是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她常讲:“要有文化,我也可以给共产党做事。”这种对文化的渴望,使这位从旧社会过来的妇女,深感社会的进步。人民要过上好日子,要有文化,有文化才能给国家干好事业,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儿女身上。这种理想、信念是她与疾病作斗争的内在动力,看着让每一个儿女婚嫁是她与疾病斗争源源不断的外在动力。

穷苦山区缺医少药,家庭困难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哪有钱看病!母亲有病了,就是硬撑着,还要干活,实在撑不住,就睡一觉增强抗病能力。病再重了,就起不了床,下不了地,别说干农活,就连饭也不能做。我们弟兄几个从小就得学做饭。个子矮的,够不着灶台、案板等,脚底下踩个木墩子,母亲躺在炕上指挥,当“教官”,我们实际操作切菜、和面等具体工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弟兄几个从小就学会干农活,收拾家务,学会做饭。大的和父亲一起到地里干活,小的在家照顾母亲,帮家里做饭,料理家务。男孩八九岁就要开始学做饭,我们不会做的,就扶母亲下炕,让她亲自动手,给我们示范。多少次她强忍着病痛,拖着虚弱的身子给我们做饭,病重身虚晕倒在地,我们只好将母亲扶到炕上躺下;病最重的时候,她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多少次长叹:“什么时候这病能好?什么时候能把你们抚养成人?什么时候给你们都成了家?”“你们成了家,我就可以闭眼了,我还能不能活到你们成家那一天?”母亲她心里是多么苦恼,生活的艰难、疾病的折磨、六个儿子的成人、六个儿子的成家,这是她的天责、全责,是她生存的希望,是她与疾病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六个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多少次不听父亲、舅舅的劝说,硬撑着,不去看病。她常讲:“我能活几天算几天,把看病的钱给孩子上学用。”“儿子娶媳妇要财礼钱,家里这么穷,总不能让儿子打一辈子光棍”(陕北老家的财礼是买卖婚姻的翻版,女儿出嫁就变成别人家的人,订婚、结婚女方家长都要财礼钱,就是给女方抚养费。财礼通过媒人商议确定,双方同意。财礼也成为婚姻的一个基础)。母亲一生有病,病缠终生。多少个日日夜夜,白昼不分,日夜操劳。常为家里所有成员的生计发愁。为儿子怎么成人,怎么成家等等的事发愁。她常讲:“这家里人饿死了怎么办呢?”为了生计,为了活命,她有过将儿子送别人的念头和实际行动。商议将五弟送给南源村一户有钱人家。人家来领人时,终因骨肉难舍,出尔反尔,向人家道歉;多少岁月,为了分散心劳,为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能穿上一件衣服,半夜三更,拖着病身子,挑灯做针线,缝补浆洗。母亲将一生心血全部给了我们。我们出门上学、赶集,她总会站在畔畔上目送我们出行,为我们壮行,怕我们受到伤害,为我们的安全担忧。有时拖着病身子,拄着拐杖,送我们出村。我们工作后,也是如此。躺在炕上有病的母亲,忍受了多少嘲讽、冷笑。我们在外面受气、被别人打了之后,回来总是训斥我们惹事。总教导我们:“躲远点,别理他,别惹他,惹不起,还躲不起?”村里的人欺负得太过分了,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母亲决不会奋起反抗。小时候总感到母亲太怕事,从小倔强的我,不听母亲的劝说,总给母亲惹点事。一次在母亲与别人偶然的谈话中,我好像理解了母亲的心情。母亲给别人讲:“我好赖现在还活着,我哪天病重去世了,我的这些儿子还不知受什么气,还能不能活下来……”话落泪下,边说边哭。我小小年纪,站在一旁,听着母亲哭声的诉说,也情不自禁流泪。心里想,再不能惹事让有病的母亲伤痛心痛、精神折磨、生活煎熬。有朝一日,一定要让母亲享受人间高等生活。

四、勤俭节约

母爱基于她的优秀品质,母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母亲一生与人为善,善待一切人和事,心地善良,苍天可鉴。她聪明贤惠,既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是一个优秀的儿媳妇。她为人处事公道,据理力争,乐于吃亏,助穷为乐。她胸怀宽大,容人容事。她言行一致,忠厚待人,和乡亲们和睦相处。

她勤俭节约,从不浪费。文化大革命中,全国人民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为了督促农民学习背诵,公社、学校借农民赶集、收工回家的路上,组织红小兵在村口挡住行人背毛主席语录,背得越多越好。不识字的农民最少要会背一条,如果不会,红小兵就现场教农民背诵毛主席语录,直到背会为止。母亲是个文盲,会背的语录不多,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她记得很深、理解很透、执行得也最好。一辈子操持着这个穷家,“节约”二字牢记心头,尽管她勤俭节约,也难以维持家人生计,哪敢奢侈浪费?为了维持生计,她精打细算。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补丁叠补丁,连一点破布丁也舍不得扔掉,路遇一个破布条也会捡上,回来后洗干净,作为布鞋原材料。布鞋底帮就是用一块块小布丁,用面糊糊粘到一块的,表面用一块旧布掩饰,而后用麻绳纳一遍。一个个小布丁粘到一起,还要平整,一针一线纳鞋还要均匀,一双鞋要耗费多少工时?容易吗?节约粮食更是榜样。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倒过剩饭剩菜,夏天天热,剩饭剩菜变味了,放点碱,热一热照吃。这样的东西吃多了,肯定会闹肚,但为了活命,必须这样做。涮锅水,清的给猪吃,稠的给鸡吃。吃饭不慎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放到嘴里。1991年春天,我和父母到上海,朋友招待我们吃饭,她吃饭时不小心掉到饭桌上一粒米,也是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放到嘴里。我看到这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既为母亲勤俭节约的行为感动,又感到脸上无光,害怕朋友看不起我、笑话我。饭后我给父亲、母亲说:“在饭店吃饭,吃剩下的全倒掉了。” 父母怎么也不相信,一桌子剩下一半要倒掉。

“那多可惜啊!服务员、炊事员也可以吃。”

“这么一个大酒店,要剩多少,服务员不吃,就吃也吃不完的。所以,你们再不要捡掉在饭桌上的米粒啦!”

“你可不能浪费,这可是造孽。”

在之后的餐桌上,我注意观察,不管在家里吃饭还是在酒店吃饭,也从未改过饭桌上捡米粒的习惯。不仅如此,还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勤俭节约,毛主席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是学经济的,一生从事经济管理。受母亲勤俭节约作风的影响和从小艰难的生活经历,自己脑子里常有“节约”二字,不管是为公家做事,还是为自己办事,总是算来算去,比较来比较去,优化投资,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在空军工程大学任校务部长,优化投资,倡导部属降低投资管理成本,两个亿的工程,节约经费3600万元,在全军介绍经验。这也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这种母爱今天感受更加真切。

五、以孝为先

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为父辈长媳,给世人做了榜样。按理说,母亲不管爷爷的生活,后期不侍候或不认真侍候爷爷也是常理。当年外爷去世了,我们和爷爷还没有分家,爷爷自然是家长。外爷去世正值夏收,夏收要人手,爷爷不准母亲去娘家埋葬外爷。外爷唯一的儿子——舅舅是个残疾人,唯一的女儿不能前去吊唁。母亲她心里有多苦,心里多急,心里有多气啊!无奈母亲只能跪到村口嚎哭给外爷送终!悲伤的心和悲愤的心交织在一起,气聚喉中,出不来、下不去……不久母亲就得病,给一生落下病根。一生气,一着急,咽喉气堵,精神紊乱。加上一生生活艰辛,病缠一生。听说,母亲得病之后,爷爷不乐意花钱给母亲看病。爷爷感到母亲是家中的累赘,提出要分家。和爷爷分家,正合父母之意,以前想分父亲不敢说。分家既可以少受爷爷的气,也可以由父母自主决定供我们上学。在之后的艰难岁月里,爷爷不帮父母供我们上学,对父母不公,对我们不爱,不理解父母供我们上学的想法,经常辱骂父母,对我们穷家可谓是袖手旁观。现在想想这些事,我也无法原谅爷爷,只是理解爷爷是一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特殊环境造就了他的世界观,以他为中心、以他为尊、以他为标准,还不能容事、容人,也折射出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的世界观。尽管爷爷对母亲如此刻薄,但母亲还是尽了孝道。我们家困难时期,过年过节做一点好吃的,父母不是叫爷爷到家里吃饭,就是端一点好吃的给爷爷。爷爷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住到我们家期间,母亲她身体也不好,但竭尽全力照顾爷爷的生活,尽了一个好儿媳的义务。这就是母亲优秀品质内涵的展现,也是母亲心地善良的外在表现,更是母爱的拓展、延伸。

六、以和为贵

和为贵是母亲优秀品质的另一个侧面。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无论是五八年大跃进外出当民工,还是村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处理邻里关系,母亲都乐于吃苦、乐于吃亏、乐于助人。家境困难时期,我们家在村里没什么地位。有些品行不端的人,总想欺负我们,总寻机给我们发难,男儿血气方刚,总不想示弱。惹点事回来,母亲总教导我们:“不要逞强,要学会忍”,“别理他们,不要和品行不端、心眼不好的人打交道”。困难时期,村里经常会有讨饭的,我们家也很穷,但母亲多少总要给讨饭的一点。常讲:“我们比讨饭的要强,还支着锅灶,没吃的给烧上一碗开水,让讨饭的暖暖身子也好。”母亲一颗善良的心,处处在闪烁善良的光辉,以和为贵,也正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母亲的爱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母亲是我一生第一位老师,她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抚养、培养我们成人、成才。她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性格,无私的奉献,勤俭节约的本色永远激励着我的人生。

责任编辑:子 矜

猜你喜欢

爷爷儿子母亲
打儿子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