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向”对于蒙古文翻译活动的意义
2009-03-15金玲
金 玲
一、翻译的权力转向
自古以来,翻译对国家及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通过翻译人类社会才有了交流与发展。
在西方,人们对权力与翻译的关注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开始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的广告中心麦迪逊大街开始利用大众传媒对美国和全世界进行文化控制,翻译工作者们开始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对译文读者施加某种预期的效果,通过译文来操纵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功能主义的技巧很快就引起了霍姆斯(Holmes)和波波维奇等一批翻译学者的注意。他们通过对由一个原文所产生出来的多个译文的比较,比较出了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技巧而实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效果,认为这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翻译技巧的做法,其背后正是一种权力的运作。对于当时的翻译研究范式来说,这种研究方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1]。因而,一时间对权力与翻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此相关的著作、论文集以及论文等等不断问世。例如:D. Robinson著《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R. Alvarez and M. Vidal 合著《Translation , Power, Subversion 》(翻译,权力,颠覆)、L. Bowker et al. 著《Unity in Diversity ? 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下的统一?当代翻译研究潮流)以及提莫志克(Tymoczko)和 根茨勒 (Gentzler)著《Translation and Power 》(翻译与权力)等等。其中,提莫志克(Tymoczko)和根茨勒 (Gentzler)编辑而成的题为《翻译与权力》(2002年)的论文集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11篇文章组成,包括两位主编所撰的序言以及参考书目、作者简介和索引等。全书13位作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爱尔兰、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和中国等8个国家。根茨勒和提莫志克在该论文集的序言里对19世纪50年代至今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历程做了全面的回顾,并对从文化转向到权力转向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部论文集里,不同的翻译学者从不同国家,因而也是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发出了同一个声音,那就是翻译不仅仅像语言活动那样从甲语言到乙语言那么简单,它的背后还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操纵,反过来,翻译又建构着特定文化的权力结构。因此,翻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机制。把翻译置于一个权力结构中来审视,这是一个既不同于早年语言转向的视角,也是一个不完全相同于近年文化转向的研究路径。前者之不同,无须赘述,后者之不同,则难以拆解,二者重合之面甚大。文化转向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关注,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权力机构和权力关系开始浮出水面:翻译与权力之间的操纵互动、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操纵互动、意识形态与知识之间的操纵互动、知识与翻译之间的操纵互动,形成一个内在的、互动的、循环的链。聚焦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一番新的天地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部《翻译与权力》的论文集就是一群聚焦这一领域的学者所收获的成果。它试图向翻译界宣告,权力转向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权力转向”与外汉翻译
在中国,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且成就斐然。因而,我们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外汉翻译是我们不可逾越的。下面我们看看外汉翻译界对于“权力转向”的研究现状。
随着西方翻译“权力转向”研究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掀起了中国译界的关注。相关著作已出版12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费小平著《翻译的政治》(2005年)[2]、李文革著《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2004年)[3]、谭载喜著《西方翻译简史》(2004年)[4]、孙艺峰著《视觉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2004年)[5]、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2001年)[6]等等。论文方面,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及CNK网上1999-2007年期间28706篇翻译研究方面的论文,其中149篇涉及到了翻译的权力问题。
可见,国际译学界的权力转向早已为研究中国的外汉翻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依据。尽管外汉翻译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没有西方那么早、那么系统,但是也在积极跟进。
三、蒙汉翻译活动现状及“权力转向”对于蒙古文翻译活动的意义
(一)蒙汉翻译活动现状
蒙古族翻译活动在翻译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蒙古族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语言政策的正确指导下,蒙汉翻译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不仅大量的译著相继问世,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都有专著出版,数量上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翻译事业,从事蒙汉翻译研究工作,为其繁荣发展努力奋斗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64年阿萨拉图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蒙古语文翻译理论著作《汉译蒙翻译方法初探》至今的40余年间已经陆续出版了《汉语虚词的蒙译》《汉语和蒙语形态结构比较》《蒙译史概要》《翻译学概论》《汉蒙翻译基础》《作品翻译与口译概论》《蒙汉比较与翻译》及《〈红楼梦〉蒙译评论集》等30余部蒙汉翻译研究专著。在《蒙古语文》《语言与翻译》《蒙古语言文学》《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学研究》及《民族语文》等期刊上发表了600余篇蒙汉翻译研究方的论文。
就研究内容来看,早期的专著及论文主要涉及蒙汉翻译的一般理论(如:词语及句子翻译的研究、翻译性质的研究、翻译思维和翻译美学的研究、译者素养和翻译风格的研究等)、蒙汉翻译史研究、翻译信息工程研究、翻译教学和翻译批评研究以及翻译与文化关系研究等。
就研究的发展进程来看,一是蒙汉翻译工作从事者们在对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开始对文化与翻译进行探讨及研究。因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及因素必然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在具体的直译或意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种现象。二是蒙汉翻译研究还出现了个案研究和新兴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的研究。例如《〈红楼梦〉蒙译评论集》里提出了《红楼梦》蒙译本的成功点及其不足点,并且还探讨了翻译批评、翻译美学和蒙汉文化比较等问题。三是开始注意汉译蒙的重要性了。专著《汉蒙翻译基础》和《蒙汉比较与翻译》就是有力的证明。
就研究领域来看,蒙汉翻译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的状况。研究翻译一般理论的专著及文章占主导地位,且出版的专著大多属于大中专院校的教材。其他领域的研究如翻译美学、翻译史、翻译教学,特别是翻译信息工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对蒙汉翻译史的研究不够充分完善。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著作专门论述了翻译史问题。其余的著作虽也零星提到,但不成气候。我们知道翻译史在翻译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蒙汉翻译研究在这方面与国外及国内的汉外翻译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从事蒙汉翻译的人士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第二,缺乏对各种题材作品的具体蒙汉翻译的研究。从前面列出的著作及论文可以看出对小说翻译、影视作品翻译、政论题材的翻译等等都很少涉及。
第三,蒙汉翻译研究对西方和国内的新兴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及时接收及应用工作做的不到位。
可喜的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了除语言和文学以外,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虽然对此的研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却拓宽了蒙汉翻译研究的视角,打开了蒙汉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二)“权力转向”对于蒙古文翻译活动的意义
通过对上述蒙汉翻译研究著作及论文的粗略研究,可以得知蒙汉翻译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充分考虑到了蒙古语的特殊性,对蒙译实践具有不可否认的理论指导意义,因而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蒙汉翻译理论成果。在肯定当前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正视蒙汉翻译研究中的不足,积极借鉴国内外翻译研究成果,努力与国内外译学相接轨。
“权力转向”对于蒙古文翻译学界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范式、新的案例,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我们的翻译文化中也同样存在,并且得到了关注。它对于蒙古文翻译活动具有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在以后的蒙古文翻译研究方面我们可以至少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权力是如何参与影响蒙文翻译活动的。如权力对蒙古文翻译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翻译人员培养的影响、权力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权力对译者文本选择的影响 、权力对译者蒙古文翻译方法及技巧应用的影响等等。另一方面,蒙古文翻译活动反过来又是怎样参与建构权力结构的。如从翻译通过译者对文本的操控参与权力结构的建构、翻译通过译者对翻译动机及策略的操控参与权力结构的建构、翻译通过译者译作塑造和左右目的语的文化参与权力结构的构建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总体来说,从事蒙古文翻译研究的人士应从此时此刻起聚焦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从历史、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宏观立场来审视蒙汉翻译研究,为蒙古族的翻译事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借鉴到的优秀理论范式很好地融入到蒙汉翻译本身的研究中来,争取为蒙古文翻译开辟一番新天地,为蒙古族翻译事业的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提莫志克,根茨勒.翻译与权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孙艺峰.视觉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金玲,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