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与中国古籍中的人鱼
2009-03-15钱允凤冯忠庆
钱允凤 冯忠庆
塞壬(siren),又被译为赛棱、茜林或者西壬,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人们认为其父母或是希腊神话中河神阿海卢斯和一个缪斯女神墨尔波墨涅,或者是福库斯与克托,亦或是福尔克斯和刻克,还有一说,认为塞壬是众怪之父福尔库斯的女儿。由此可以推断,塞壬本身符合希腊神话中“一神多源”的规律。
而且她的父母在希腊神话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这说明她极有可能是希腊神话中原生的神怪。为了弄清海妖塞壬的流传情况,我们主要从欧洲文学作品中寻找依据,来复原海妖故事本身。
一
有关女妖塞壬的故事最早可见于公元前8-7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赛》描写的是一位传奇的希腊国王奥德赛(亦被译为奥德修斯或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返回祖国的漫游经历。另外,在今天可见的希腊神话译本中,无一例外的有关于塞壬的故事,欧洲的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塞壬也频频出现,这足见希腊神话流传范围之广。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十二曲中女神喀尔刻向奥德赛描述了途中将遇到的危险,其中最先提到了塞壬。诗中的“赛棱们”就是我们所讲的海妖或女妖塞壬的另一种译法,它同时也证实了前面所说海妖不止一个,但并未说明海妖到底有几个。“航海人接近她们十九都丧魂”意指若是要接近她们,十个有九个都会丧生。原因是“人若趋近,必听到她们迷人的声音”,她们唱出的歌儿“诱人心魄”,以至于船人们永远回不了家门,“留得妻儿日夜盼归人”。这一段话,对塞壬吸引人的特点、歌声以及生活环境均进行了描述。这也正是《晋书·四夷传》中记载的安息西界船人所说“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的基本依据。当然船人在向甘英描述塞壬时肯定会有诸如“草地上堆满白骨,其旁有腐烂的皮肉杂陈”之类的话来极言塞壬的可怕,否则甘英不会很快决定自己“不能渡”。
希腊神话中还有一段把海妖与俄耳甫斯和阿耳戈斯的英雄们联系起来的描述。阿耳戈斯的英雄们在得到金羊毛返回途中路过海妖岛,英雄之一俄耳甫斯用自己的歌声吸引住同伴们,躲过了海妖们歌声的诱惑。还有其他一些相关传说都表明,希腊神话中有关海妖的传说,总是以海妖的优美歌声对航海者的诱惑致使海员死亡为主要内容。而这些故事在包括地中海东部沿岸在内的希腊世界广泛流传,经过罗马帝国的传播,流传到了整个欧洲,成为欧洲各国至今仍十分熟悉的文化内容。
另外,H.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其他汉译本的《希腊的神话与传说》等书中均有奥德修斯、俄耳甫斯如何通过塞壬岛以及塞壬们燎人心弦的歌声的描绘,足可见此故事在希腊神话中的重要性及在欧洲流传之广泛。
虽然塞壬女妖的原型出自希腊神话故事,但其在欧洲其他地方流传亦很广泛,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戏剧中我们也能看到以海妖塞壬为剧中人物的戏剧。如德国著名戏剧家歌德在其《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二幕《佩涅俄斯河段》及《爱琴海的岩湾》部分都有以塞壬为主人公的内容。《爱琴海的岩湾》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塞壬们散在礁石上吹笛唱歌,勾引路过的船人。她们像赞扬奥德修斯一样赞扬经过塞壬岛的船员们,向他们描述岛上如何美丽,海底世界如何奇妙。塞壬们用歌声诱使装着宝物的船触礁而沉,而海怪们就拿那些宝物来做装饰。正如他们所唱“沉船宝物埋这里,歌声给我们赚得来”,“爪子”、“歌声”这一塞壬形象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完全相同。
塞壬神话在公元前就开始由罗马帝国向欧洲及其他地方流传。在传播的过程中,塞壬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众多欧洲人认为,海妖塞壬长着女人的上半身和鱼尾,她们用迷人的歌声诱惑航海者。美人鱼形象的塞壬在欧洲最为盛行。更原始的传说是,在海上的海妖,常常化成美丽的人鱼。她们在礁石上,弹着竖琴,唱着带有魔性的歌。年轻的男子一旦经过,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歌声和人鱼的美貌吸引,灵魂被人鱼掠走。美人鱼的传说,散布在西方的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中。腓力斯人和《圣经》时代的巴比伦人都信奉有鱼尾的神,科林斯人和腓尼基人的硬币上也印有美人鱼。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曾多次钻进水晶球,潜入海底与美丽的海姑娘聚首。
在丹麦和波兰的首都,至今仍然矗立着一尊美人鱼雕像,两国人民都把美人鱼雕像看作是艺术珍品,并把它作为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
在欧洲美人鱼形象横空出水之即,中国出现了两种类似的形象:一种有美丽清秀的脸庞,其中亦包括雄性人鱼,雄性人鱼常常爱上他们掳到的凡间少女。另一种就是所谓的“鲛人”。这些形态的人鱼,外表非常秀美,但会不时露出狰狞的面孔。鲛人泣珠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典故,它出自宋朝《太平御览》。说南海有一种人鱼从水中出玩,住在人家多日,眼见米缸见空,主人将要去卖绡纱,人鱼向主人要一器皿,哭泣的眼泪成为珠子装满一盘子,来赠给主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在希腊等欧洲国家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女妖或女神,在中国人的民风吹拂下不但迅速变成了女性,还成为了贤内助和摇钱树。
中国古籍里还有这样描述的:“水中有白骥,状类妇人,乳阴具毕,唯尾似鱼。路上行人谓见之者凶。”清嘉庆年间新安知县舒懋官主修的巨著《新安县志》卷三《物产志》云:“人鱼长六七尺,体发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红,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鳖身,无甲。雌者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襄解之。谚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比盖鱼而妖者。”这段话中有关海女的描述,与希腊神话中的塞壬是惊人的相似。雄性人鱼名叫“海和尚”的,有人认为是和尚鱼。
据明代《三才图会》说:“东洋大海有和尚鱼,状如鳖,其身红赤色,从潮水而至。”叶灵凤在有关人鱼的小品文里也说,记载传说中的人鱼逸事,最美丽的是《瓯异记》。说“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时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
《徂异记》记载:有人奉命出使朝鲜,看见海沙中有一女子,肘后有红色长毛,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回答说自己是人鱼。宋初文字学家徐铉《稽神录》中讲:有个人见到一位女子在水中出没,其腰以下的部分为鱼形,才知道原来是人鱼。这两则笔记所记载的,实际上才真正是那种可以迷惑男子的美人鱼。
中国美人鱼的神话,还见于《述异记》《子不语全集》以及清代的笔记小说中。
汉语古籍中记载的人鱼与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有大体相同的样子,但是否与欧洲美人鱼或希腊神话中的塞壬有渊源关系还需进一步考证。如果把汉语里人鱼同西语中的美人鱼进行对比,她们除了少量的相同外,汉语中的人鱼形象似乎比欧洲的要多。而且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中国古籍记载的美人鱼一般都不会对人造成威胁。当然,不管是欧洲的美人鱼还是中国古籍中的人鱼,它们一般是以女性化的面孔和肉身出没的。一个重要的细节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她们都没有脚。无脚就意味着一种独立能力的缺失,她必须施展媚惑的伎俩来促使观赏者帮助自己完成某种愿望。因此,塞壬以及人们心目中的美人鱼形象是否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文化寓意,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简介:钱允凤,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冯忠庆,西安通信学院语言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