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2009-03-15吴爱琴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翠鸟教者预设

吴爱琴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一、根据质疑引生成

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问难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充分开掘利用,才能使课堂更主动、更有效。

《曼谷的小象》是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发生的故事,泰国妇女阿铃指挥乖巧、聪明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轮胎拉出来并冲洗干净,得到周围人们的赞叹,使人们感受到曼谷景美、物美、人更美。在教学时,一名学生问我:“为什么阿铃始终没有说话,只是笑?”其实阿铃的“笑”是深入理解阿铃优秀品质的点睛之笔,也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抓住学生的质疑,结合“一笑”引导学生读文,找出这是阿铃在什么情况下笑的;然后探讨在这种情况下,阿铃的笑仿佛在说什么;最后完成补充练习: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其他“两笑”的内涵。结合“三笑”内容,既使学生悟出了“人美”,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

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他们捕捉这些引人深思的生成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情感得到一定的升华。根据质疑引导生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深读文本之字,深思文本之理,深悟文本之髓,深感文本之情。

二、捕捉资源抓生成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上课铃已经响过了,走进教室一看,只有平时老实巴交的黄熠静静地等着我的到来。当时我很生气,就命令黄熠去把同学们找回来,可这一找,连黄熠也不回来了。没法,只好自己亲自去找。原来今天学校的喷水池换水,由于抽水,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在浅水中挣扎,班上的几个调皮鬼担心鱼儿的安危,正忙着和工人师傅一起帮这些小家伙“搬家”。女生也没闲着,帮忙递脸盆,卷裤管。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这才忘记了上课。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也加入了“搬家”的队伍……

终于忙完了,同学们高兴地回到了课堂,拿出语文书准备上课。这时我“诡秘”地一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你们喜欢的小金鱼,怎么样?”同学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为了不限制他们的思路,我只让两个同学简单地说说,就让他们开始动笔了。

虽然这堂课打破了我原来的计划,但是学生的收获却颇多,我想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及时“变奏”教学流程,链接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课堂内涵,使课堂教学流溢鲜活的灵动。

三、挖掘空白促生成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主旨,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再创作的权利。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细节产生的缘由等。

在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七课《荷花》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过,‘我慢慢地变成了一朵荷花,和一池的荷花一起舞蹈。风过了,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文中的省略号省去了作者的其他想象。教学至此,我带学生站在喷水池旁,欣赏着美丽的睡莲,看着小鱼在假山间悠闲地嬉戏,慢慢地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学生的指尖滑出:

一阵微风吹过,“我”慢慢地变成了一朵睡莲,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昨晚天空有美丽的流星划过,它许了个美丽的愿望,希望聋哑孩子能开口说话;小露珠醒过来了,伸了个懒腰,告诉“我”梦中的故事……

在教学中,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调整预设巧生成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当前,广大教师正在努力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已不再是简单的执行教案的过程,教者不再是按着事先的设计“走教案”,学生也不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演员。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课堂的生成,使原本机械、刻板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在执教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册第二十二课《翠鸟》一课时,我像大多数的教师那样设计教学。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像大部分的教师一样,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总觉得有点突兀。这次在执教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生成使课堂充满生机。也许是因为下午上语文课的原因,有几个学生竟然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我灵机一动,没有像教案中设计的那样问学生“翠鸟的家在哪里”,而是让一个打瞌睡的学生去捉一只翠鸟。这时同学们纷纷来了精神,笑我傻。我装作很茫然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笑我呀?

生一: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我们是爬不上去的。

生二:洞口很小,里面很深,捉不到的。

生三:翠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生四:翠鸟这么可爱,我们不应该捉它。

……

这不是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吗?通过这次调整预设的过程,学生在生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如果按照平时的教学,教者先把几个瞌睡虫训一顿,然后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的预设进行教学,学生不但不会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反而会因为教者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上课。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这样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及时的,学生喜欢的;这样的生成达到了教学目的,是学生愿意接受的,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教者所期望的课堂,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课堂生成是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的过程。作为教者,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固然重要,但尊重学生、把握生成更不可忽视。价值引导下的生成和对生成进行深度发展意义的建构,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永远追求。

“真真实实学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有效生成求活力。”我们应该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有效生成中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通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翠鸟教者预设
翠鸟
翠鸟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家长切莫学翠鸟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