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谋发展 聚焦特色创一流
2009-03-15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提高培养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程度与办学总目标的符合程度。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有赖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有赖于教学改革的深化。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下简称“三亚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一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与特征
作为一所独立院校,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紧密接轨。学院的办学从人才培养、学院类型、学院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定位,其中人才培养定位为具有熟练的交往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文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具备3个特征:一是理论的高层次性,以较宽、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区别于专科和高职;二是应用的技能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区别于研究生;三是能力的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定位凸现了“应用型”的价值。
二、以育人为根本,制定“311”人才培养规格和“2+2”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点是创新。教学工作要直接服务于学院使命的实现,落实学院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始终将育人作为学院的首要功能,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首要追求。据此,学院制定出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1.“311”人才培养规格
(1)熟练掌握三个工具:强化对学生英语、计算机和中文应用写作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中文应用写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应用能力的实训,强化3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重点建设,建立符合学院实际并具有特色的“三个工具”的评价体系。
(2)熟练掌握一个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精心实施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并能运用本专业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使学生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走向社会时能够用得着、带得走、接得上,从而更好地上岗、上阶梯。
(3)有一个健康人格:通过搭建和优化思政课教学、形势政策教育、公共体育课教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教学、学生工作及各类组织系统、校内外专业实践、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艺术人文教育等九大平台,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机制、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拥有良好现代礼仪、高雅人文素养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合格人才。
2.“2+2”教学模式
以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宗旨,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属于通识教育;在三、四年级时,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属于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在4年的学习期间,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育以及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适应全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宽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人格,并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深化课程改革,把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点
在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先进的教学理念。立足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站在国际国内视野的高度,以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和各自专业的特点,完善课程模块,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始终坚持以下7个原则:①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践环节的“实用性”;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③突出学院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带有一定文化倾向;④根据就业岗位需要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坚持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我们就教授什么;⑤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设置紧跟和适应社会变化及其需要, 每年都要淘汰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不符合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陈旧的内容,尽量把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发展、新理论、新信息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⑥实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增设国际化课程,推进双语教学,开展国际交流;⑦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学院共开设各类课程627门,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和标准,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六大模块。进行分类指导、全面建设和改革,确立了9门(首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对全院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规范化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对思政课、大学英语、体育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进行了重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思政课的改革在《光明日报》上作了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到50%左右。
四、强化实践教学,更好地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树立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渠道的观念。在“2+2”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改革中,坚持以专业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教学原则,强化基础、强调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实践与创新,改变实践教学环节的从属地位,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能力培养型的专业培养体系。
(1)规范和细化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社会实践4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环节上,提高综合性和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构建起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与创业模拟构成的实验体系;在实习实训环节上,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做到大学四年不间断,不断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设计环节上,将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设计环节,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近”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细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课堂。
(2)加强实践教学,实行秋春夏学期制模式。实行3个学期制度,尤其是夏季学期的实践教学的计划,做到科学、规范、可行,把各项计划和方案落到实处,使实践教学环节占到总学时和学分的30%左右。
(3)优化资源,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学院共有52个各类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60余门,校外实习基地43个;学院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实验教学中心4个中心,被评为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4)推进1+N证书制度。学院要求各专业学生在学期间都要考取与自己专业和层次相对应的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时有一个毕业证、学位证,再加N个职业技能证书的目标。如人力资源师、营销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同时举办导游资格证考试、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证考试、行业医药代表考试等直接对外的服务项目。
(5)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ITAI职业技能大赛等,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五、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这促使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同时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向学科。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2008年12月召开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第一届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其发挥示范作用”。根据学院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状况,重点抓如何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在3年内分批重点建设4种类型共2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团队:①单课程型教学团队,即以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要对象组建教学团队;②复合型课程教学团队,即以专业为基础,以相近的系列课程为对象组建教学团队;③综合型教学团队,即以学科门类和相关专业为基础,在专业方向和课程上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组建跨分院、跨专业的教学团队;④虚拟型教学团队,即随着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远距离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联系起来,从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团队不一定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
教学团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三亚学院设置的7大学科门类,41个专业(含方向),627门课程,分布在9个分院。按照教学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规划了各分院要初步建成“有一个合理的团队内部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有一个明确的团队任务、有一个共享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一个和谐进取的团队文化”的教学团队。
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人才培养手段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列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紧密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即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教学运行体系、监控与评估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文化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和整体设计都要与学院的办学使命、目标和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运行、管理信息及监控上,都要以最高的境界不断去完善和优化,起到加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结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工作要上档次上台阶,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就好像人走路,两条腿都要平稳、矫健地一起往前走。学院组织多次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和跟踪调查,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实行。
七、发挥育人功能,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跟踪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和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院努力的方向。一是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组建了学院督导、教务处和各分院两级两条线的督导体系,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和协调机制,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标准、有考核,分工合作地按照质量标准规范督导的工作模式。建立、完善教学督导质量手册、督导程序文件、教学督导规范、督导质量记录等一系列有效文件,对教学督导全程进行真实记录,使教学督导工作实现标准化管理。二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制度。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教学运行的状况以及完成专项教学任务的质量,杜绝检查流于形式。三是跟踪调查。目前,学院即将面临第二届(2006级)本科毕业,在制定第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开始启动2010年毕业生实习的跟踪调查,采用问卷、典型分析、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与家长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毕业生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通过调查所取得的反馈信息,对于完善教学计划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教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