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2009-03-15刘贵仙蒋德龙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关系研究

刘贵仙 蒋德龙

摘要: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思辩法,对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包括四个方面:①秦汉以前——浑然一体;②封建社会——双双游离学校以外;③民国时期——进入学校并开始解体;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发展。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内在联系体现为政治性、人本性、科学性和体能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人本性是目的,体能性是过程,科学性是方法,政治性是原则。

关键词:学校军训;学校体育;关系;研究

学校军训是指学校(专门的军事学校除外)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授予其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加强国防意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内容。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两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之间有什么历史渊源?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怎么样?这些问题的理清有助于两者朝正确方向发展。所以,研究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的发展历史

1.秦汉以前

据史料记载,夏代,我国出现了“校”“庠”“序”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出现了“大学”“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候,又出现了“国学”“乡学”两种形式。

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以军训为重点。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宗旨是“为政尚武”,重视宗教和军事教育,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子弟成为文武皆能的统治者,习射和传习多种武艺为其主要内容[1]。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从文武皆备的思想出发,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武士教育,明确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主张,六艺教育中即有“射”和“御”。孔子本人就是个力气大的武艺爱好者。

以上可以看出,秦汉以前,学校军训是统治阶级培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人才的重要方式。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军训是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秦汉以前的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是同一的。

2.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约从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整个学校教育转而以“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基本内容。重文轻武思想主宰着学校教育,以“玄学”“清淡”“主静倡敬”等思想进行愚民教育。提倡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现了“彬彬多文学之士”“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状况。于是,学校军训从秦汉开始萧条,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就完全废除[2]。虽然在明、清初,也出现过“武学”和“骑射”,但是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控制下,学校教育中武艺的教学内容几乎不见踪影。

可见,这个时期,学校军训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以外。从而学校体育也无从着陆,更无实际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是双双游离在学校教育以外,和教育是相互分离的。

3.民国时期

清朝末年,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受尽欺凌。长期形成的学校教育中“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国防意识淡泊,文弱之风盛行。许多有识之士(蔡锷、蔡元培等)纷纷要求学校教育实行“军国民思想教育(养成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军事教育(军训)。比如1912~1913年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小学设体操课,以“兵士体操尤其注重”。1928年公布《壬辰学制》,在《体育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以上进行军事训练。组建“童子军”。[3]在军训制度、军训时间、军训保障等方面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这个时期,应“增强体质”和“体格健壮”的要求,学校教育在军国民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同时得到发展。这个阶段学校军训还经历了三次高潮。后来,由于西方体育的传入,以及一些知名人士(陈独秀)就学校军训的枯燥乏味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学校体育开始解体,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走去。学校体育的内容有了较多的现代体育项目,比如田径和球类,但这些项目只在一部分教会学校才开设。

4.新中国成立以来

这个时期,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政府对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表1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是独立而迅速发展的,表现为:①国家政府部门对其发展越来越重视;②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③内容越来越充实和科学;④保障措施越来越到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粗略知道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如图所示:①在秦汉以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的;②封建社会时期双双游离学校以外;③民国时期进入学校并开始解体;④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独立发展,并且学校体育比较“红火”和壮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基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促使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西方体育的传入。但是,近时期,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和训练内容(定向越野)等方面开始有融合的趋势。

二、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都是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都是为政府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的。学校军训一般在开学初学习基础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中强化训练,使学生体能增强,形成吃苦耐劳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形成国防意识。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是在全学期里学习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技能中使学生体能增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比较如表2所示。

我们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实施形式、实施范围和本质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交集”。这些“交集”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性

“政治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的统一体,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基本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管理,政治管理是指公共管理,而不是私人管理。二是利益,政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是阶级利益关系。”[4]也就是说,政治性就是在一定的政治理念指导下,使用政治权力,遵循一定法律、法规制度的政治活动。

政治性集中的外在表现在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我国关于学校军训的法律、法规有《兵役法》《国办发〔2001〕48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3年-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等。学校体育则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等。可以看出,关于学校军训的法律、法规层次较高。而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层次相对较低,并且在现实的执行力度上有许多欠缺,不到位。但是,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越来越高。

政治性的目的是调整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政治性要求“国家”和“集体”是重要和必须的。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放在很高的位置,推崇“一个也不能少”,显示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人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考察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进行考察。也就是说,人本性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人的一切围绕生命展开,包括自在生命的维持和自为生命的提升。人本性,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也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发展。战争年代的军人就要肩负起保卫生命的使命,而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地震、洪灾、火灾和冰雪灾害)挽救生命来临的时候,成为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军训就是要模拟这样的恶劣环境进行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顽强的军事技能训练。比如,现在军训里的定向越野活动、火灾消防练习等。学校体育里的自然论、体质论、素质论和健康第一论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增进健康,如何才能良好生存,以及怎样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5]2008年9月1日,全国2.2亿中小学生按教育部规定收看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生命教育,老师是奥运冠军和演艺明星。田亮等各位奥运冠军及其他体育明星现场进行“紧急撤离演习”比赛,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向中小学生讲解“潜能”。这预示着我国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内容将围绕生命教育进一步拓展。

3.科学性

《辞海》给科学下的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性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规律办事。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来的规律,任何违背其规律的事都会受到处罚。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要以科学为前提,探询和按照它们内部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地训练,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中,疲劳的恢复是有规律和方法的,不能够在疲劳还没有回复时进行相当的训练,否则会造成伤病甚至危及生命。每年学校军训总会发生学生猝死情况,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疲劳没有回复,造成疲劳过度。学校体育讲究的准备活动一定要做,这是人体运动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踝关节、肩关节以及腰部受伤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4.体能性

体能性是指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日本体力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将“体力”定义为[6]人们为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经常保持的行动能力和抵抗力,所谓行动能力,主要由发动行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掷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反映)、持续行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运动系统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灵敏性、协调能力反映)组成。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在完成一定项目的活动时,都必须以一定的体能为基础。而且在有规律科学地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体能还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的加强与灵敏、协调能力的取得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评价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如,定向越野项目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都要练习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就要有相当的耐力和灵敏能力。

从体能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不禁想到“健康”两个字。一般人认为,现代的健康至少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是“和谐”的,这是很有道理的。而体能是对外界产生适应,实际是对不良的外界环境产生适应。并且,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下,我们要人为地模拟制造不良环境使人产生适应,这就需要锻炼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不良环境(当然包括充满细菌、病毒的自然环境)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这样的肌体就是健康的肌体。

综上所述,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内在联系的政治性、人本性、科学性和体能性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人本性是目的,体能性是过程,科学性是方法,政治性是原则。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陈建新.中国古代学校军训史述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6(18):75-79.

[3] 陈建新.民国时期学校军训史述略[J].民国档案,2003(2):80-83.

[4] 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56-61.

[5] 史上最牛一节课明晚全国开讲老师全明星[DB/OL].http://news.sohu.com/20080831/n259310428.shtml,2008-08-31.

[6] 冯海成,李睿恒.人类抗灾体适能理论架构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4).

(作者单位:刘贵仙湖南省汉寿县教师进修学校;蒋德龙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关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