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009-03-15宋群
宋 群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主要特点是理论内容多且难理解,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文章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的分析,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195-02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课程,其内容包括软件工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编码技术等方面,有大量的术语和技术细节,各章节内容相对离散。因此如何确立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针对该课程进行对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角色分析
1.授课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在校的大专生,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但是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都比较差。学生虽然觉得计算机专业比较难,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始还是具有较大学习兴趣。在他们的感受中,网络还是比较神秘的知识。因此,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简化理论,突出兴趣点是关键。
2.授课人。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方法如运用不当,易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满堂灌、填鸭式,限制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不适应该课程的教学,应将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转到学上来,由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重视培养能力上来。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利用学生最初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好奇心理,简化理论,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用枯燥的概念吓跑学生。
3.授课对象与授课人的角色转换。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而学生作为“学习者”。但这个转换是相当困难的,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人而异,讲求方法,抓住时机,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清专业课学习的目的;结合专业知识,从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和计算机网络的神秘与兴趣,激发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积极性。
二、教学环境分析
1.教学设施及设备。要能够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除了需要有技术高超的教师之外,学校必须提供设备先进的实验环境。
(1)多媒体网络教室:配置有师生用计算机若干台,进行局域网连接,能够上互联网,安装有网络教学系统(如:红蜘蛛、易思、黑马等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学设施。
(2)计算机最低配置。硬件:CPU:PⅢ以上;内存:128MB以上;教师机必须配有光驱。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2003(最好具有安装光盘)
2.学生自备的学习设备。学生要学好计算机网络,必须要具备必要的硬件条件,要有一台能够上Internet网络的多媒体电脑,其配置要求:硬件(CPU:PⅢ以上、内存:128MB以上、足够大的硬盘空间、最好配有光驱);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2000以上、一些常见网络工具软件)。根据对学生进行调查,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并可以上网。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实验设备或将自己寝室的电脑联网的方式,实现教学中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因此,本课程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把集中辅导和上机实验合二为一;同时计算机网络涉及一些专业高级设备,通常教学单位不具备,因此课程教学安排中最好增加一个学生社会调查内容,采取组织或者自由形式参观一些较大规模的网络环境。课程主要采用讲演式与案例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即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难理解的抽象的概念、不常见的网络设备、不能够结合到案例中的知识点等可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进行讲演式教学,而对于需要掌握的技术则可以通过精心准备现实工程中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和讲演的方式,让学生立体式地掌握计算
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四、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涉及的原理,必须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案例教学就应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最早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他们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技能及内在原理。案例教学法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切入点,以书面形式展现出的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获得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并在学习期间参与社会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研究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都应配合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案例开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因此,引导学生搞好独立研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要为学生的研究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实验设备或将自己寝室的电脑联网的方式,实现案例中的要求。
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只有注重其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案例教学法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三个过程: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评价与总结。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教学评价的民主、科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并且还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实践证明该方法在本课程中具有较强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