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综合治理,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立体网络

2009-03-1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青少年

陈 伟

摘要: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预防工作合力,运用政治、行政、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把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抓实抓严。文章从社会综合治理、学校教育预防以及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等方面阐述,力图寻求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治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123-02

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加强研究,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立体网络,形成社会治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担负职责的“三位一体”预防体系和教育、预防、治理的立体网络。

一、创建社会预防环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一)努力发展国民经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结构平衡

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其他人群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与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有着密切联系。只有物质文明达到满足需要的某种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心理差距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人们的精神文明内涵、层次才能得到更高的提升,社会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得到良好控制。我国是人口大国,且经济底子薄,虽然改革开放很大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然而人们在增长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不断呈现新层次的需求。新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工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东西、南北地区的差距。一方面,贫困人口处于生活拮据的局面;另一方面,富裕人口物质生活奢华,反差极大。这些差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公,人们心理感到不平衡、不协调。因此新时期要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增强社会经济保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政策手段对收入差距进行有效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社会主流文化

我国主流文化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形势,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流文化通常由于传播方法不当、传播内容虚化、思想观念僵化、传播手段粗暴而呈现弱向走势。新一代年青人被新鲜的、刺激的亚文化所深深吸引,其中低俗、不健康的网站、书刊、游戏等内容极大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不少青年人的主流文化意识、主流社会价值正逐步丧失。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涵盖于新时代社会文化体系中,使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价值成为新一代青年人的追求。

(三)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实施有效控制

政府部门要对各级部门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增强预防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普法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切实落实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治理工作。文化管理部门要负责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教育部门要负责争取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指导学校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工作,争取法律赋予学校正确的教育惩戒权,把“教育惩戒权还给学校”;公安机关要负责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检察机关要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认真做好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起诉工作;法院机关要完善少年法庭建设、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工作,等等。切实把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治理工作与政府各部门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

二、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学校预防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教育观,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切实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政府部门要引导社会转变应试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机制改革,打破应试教育的巢臼,逐步改变以“考分”取人的不良教育观,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教育观,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采取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评价办法;另一方面要取消“重点”、“非重点”学校分级体制,取消“好生班”、“劣生班”等分类教育机制,取消文、理分科教育机制,不走“高考”的独木桥,改革“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教育机制,还学生广阔的受教育空间,促进社会教育公平,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政府要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改革学校教育体系,把发展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大力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美德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合格公民。切实转变“学历至上”的教育观念,真正把“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引入到新时期公民教育体系中,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实用人才。

(二)加强学校体制建设,增强预防工作保障

各级学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机制的梳理、补充工作,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过程制定健全的校园管理制度。各级学校要针对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法制安全教育管理制度、校园安全监督、保卫制度、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考核制度以及家、校互动教育制度等等,通过制定系列制度,并配套建立相应管理组织机构,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增强学校在青少年学龄期的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保障,提高学校预防违法犯罪工作水平。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学校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个性特点,加强对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激励的教育方法,讲求工作艺术,运用各种正面教育的手段,以师爱感召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四)实施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重视中小学阶段的法制教育,实现法制教育“两化”,即法制教育“课程化”和法制课程“生活化”。法制教育“课程化”就是要通过法制教育课的创新达到循循善诱、逐步推进的效果,使学生逐步懂得法制的作用就是要建设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是和谐美好社会生活的必然保障,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理性认识。法制课程“生活化”就是要把法制教育活动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细节中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就了解法制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个人权利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重视养成独立人格、自由和权益意识。法制教育要起始于小学、深化于中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小培养学生对法制的信赖、尊重与服从的观念,最终形成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

(五)实施心理干预,进行个性矫治

新时期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已经严重突出,各级学校应根据他们身心特点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活动。针对部分学生心理表现出来的波动、冲动、戒备、焦虑、暴力、变态等非正常情绪,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要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一方面,学校心理矫治机构要挥主导作用,运用正面鼓励、情感引导与激励、感化行动等矫治手段矫正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经常就情感、尊重、娱乐、荣誉、学习等需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矫正;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矫正,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三、增强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一)建立家庭教育机制,规范家庭教育行为

政府要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水平,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建立我国家庭教育机制,规范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少年儿童法》等法律制度,将家庭教育形成法规,甚至应学习日本的经验建立“家庭裁判所”(家庭法院),把家长、儿童有关权益写进法律,详细制定家庭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建立有效机制,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在有关机制下管理,从而形成以法律地位来保证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展,促进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开办家长培训班

家庭是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要载体,家长对子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快慢程度,对家长具有较高的知识化、专业化要求。政府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新时期社会教育中的地位,要建立系统的社会机制,把家长纳入社会教育培训学员,各级政府要通过地方教育部门或社区组织尽快开办“家长培训班”,对经培训合格的家长学员颁发“家长培训合格证”,使家长能够担负应有的社会职能。特别要重视对年轻夫妇的培训和青年人的婚前培训,并结合有关机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家长培训机制,努力改变一部分家庭教育功能残缺的不良局面,积极推动我国人口教育水平。

(三)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工会、学校、共青团、妇联、政法部门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纠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当教育方法,发挥家庭正常的教育功能。一要指导家庭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家庭要担负起少年儿童初次社会化的责任,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早期家庭教养环境,使少年儿童在早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二要指导家长实施“亲职”教育。家长要有足够的时间陪同、教育子女,关注子女儿童期的成长,给与孩子父母的温暖和安全感,使孩子获得有效的家庭教育。三要倡导家庭实施“权威—民主型”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既要“权威”又要“民主”,子女的合理要求要在家庭民主的意见下统一并给予满足,建立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培育子女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要指导家庭增强父亲角色的教育作用。母亲角色教育能给子女以细腻、温情和呵护,子女容易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父亲性格决定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给子女以坚韧、宽容、深沉、果断、独立等良好个性的影响。因此要增强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教育、示范力量,给子女以全面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谭晓玉.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与未成年学生违纪行为管理[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4).

[3]涂龙科.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若干立法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4).

[4]吴海航,黄凤兰.日本虞犯少年矫正教育制度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2).

[5]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第1版).

[6]王邕.论儿童应给予充分时间的成年人陪同[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3).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