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2009-03-15沈晓非
沈晓非
摘要:邓小平发展哲学思想以求真为基本特征,以至善为核心特征,以至美为显著特征,以创新为重要特征。他既尊重客观规律,体现人民利益,又坚持发展创新,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感受性和发展创新的和谐统一。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发展哲学思想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哲学思想;发展哲学;核心特征
中图分类号:D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096-02
一、实事求是邓小平发展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客观规律,主观符合客观
要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也要认清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鉴于过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出发,根据这个来制定规划。”因此,邓小平制定了科学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制度。这表明邓小平发展哲学的首要起点是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也是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出发点与原则之一。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靠实事求是。”邓小平之所以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将其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它要适应特定形势和任务变化的需要,要求我们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邓小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并多次自称是“实事求是派”。纵观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安排,无不是跳出以往的固定模式,从新的实践出发进行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他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变了人们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实践是邓小平发展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征
(一)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发展的最终目的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为民谋利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邓小平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更好一些。”邓小平不仅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制定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政策,真正做到人民拥护和赞成的就大力推行(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不满意和反对的就赶快纠正(如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古人云:“能生民养民者为善政”,邓小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无疑是一种善政。
(二)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重要目标
“拨乱反正”以后,邓小平敏锐洞察到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邓小平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上,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治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并亲自带头践行退休制度;文化上,实行以“三个面向”和培育“四有新人”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管理体制。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发展和文化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他推动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他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统一等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因此,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精辟论断表明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是邓小平推动发展的根本原则。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三、创新是邓小平发展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一)制度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建立充满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邓小平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一些具体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大力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创新教育、文化管理体制。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措施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实行制度创新
邓小平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他在总结“左”倾错误使民主建设受到干扰和破坏的历史教训时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建立一整套科学、行之有效的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实践表明,如果不从制度创新着眼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取得今天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的。
(三)制度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
在邓小平看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提倡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设,以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为不进行制度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加强,一时建设好了也难以巩固。因此,邓小平从改革教育、科技体制入手,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总之,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求真、至善、至美和创新,既尊重客观规律,体现人民利益,又坚持发展创新,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感受性的和谐统一。这反映出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为人民谋利益、发展创新的价值追求。他将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完美结合,形成科学而又独具特色的发展哲学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