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党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2009-03-15张新鸿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3期

张新鸿

摘要:县级党校处在党校体系的基层,承担着干部培训轮训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在提升党校地位、完善办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培训主阵地方面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走出去”与“引进来”、硬件建设与软件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县级党校工作;党校地位;学校培训干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087-02

县级党校处在党校体系的基层,面向直接和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县级党校工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党校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县级党校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党校地位问题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党校在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党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党校教育不同于国民教育,党校不同于一些职能部门,其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呈现不是显性的;党校学历教育中存在着“宽进宽出”的现象,使得党校毕业文凭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降低;党校培训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一定职级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对象相对固定、单一,对社会开放度较小等诸多原因,使得人们对党校的职能和作用不甚了解,“党校是干啥的?”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疑问。在同级部门眼中,党校也似乎成了无关紧要的单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条例》规定,为加强党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县级党校校长一般由县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但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领导由于工作繁忙,主要精力多用于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上,对党校工作往往关注不够。此外,党校领导在参政、议政方面缺少话语权,比如,不能列席常委会议、较少有机会参与外出考察活动;党校教师在参与有关部门课题研究时,不能平等地共享研究成果等,这些也都是党校工作不被重视的表现。又由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任务缺乏刚性标准,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县级党委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协调不够,难以形成积极浓厚的干部培训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组织者和教师的工作热情,难以达到应有的培训目的。二是学员重视不够。尽管《条例》规定,党校对学员培训轮训情况的考核情况将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这一要求并未体现,也没有硬性规定,因而学员并不看重党校培训,而是把到党校培训看成是休息、交际的好机会,找人“代训”的现象在所难免。

(二)办班体制问题

县级党校的主体班次办学模式,一般由县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在年初制定全年的办班计划,在班次设置、培训对象、培训时间等方面做规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依照计划下文确定参训人员名单,党校很少参与全年主体班次计划的制定,只是被动地依照计划开展培训工作。由于缺少规范的教学计划和严谨的工作步骤,在办班过程中,容易出现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三)队伍建设问题

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培训轮训的学员即干部队伍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党校学员的特点,教师面临着能否教得了、能否教得好的严峻挑战。同时,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式的推行,也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引导能力、双向互动能力、答疑研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师资知识结构不完备、骨干教师偏少、高学历人才较少、过分依赖外聘教师、党校干部和教师对外流动性太小等诸多问题。同时针对教师的高层次的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基层调研不仅机会少,而且名额少,培训间隔时间长,这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更新难以满足学员的多样化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造成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校声誉。

(四)党校培训干部主阵地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趋向“市场化”,一些高校加入到干部教育行列里来,干部教育培训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在一些财力雄厚的地方,依托高校进行干部培训已成趋势,学员也十分愿意到知名高校接受高层次的培训,认为参加这样的培训收获大,效果好。这一过去从来没有的新情况给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党校工作提出了过去从来都没有的新要求。如果不想方设法解决党校定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校在干部培训多元化格局中的竞争力就会减弱。

二、做好县级党校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努力突出个性、形成办学特色,是党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强调党校走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并不是否定党校的共性,而是要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党校与国民教育学校和党政机关不同,它既是党委办的学校,同时又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责有两点:一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党校的这些特点既是党校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党校优势所在。比如,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由于党校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方面,便捷性十分突出,党校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而相对于党委、政府的专门对策研究部门而言,党校又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研究队伍稳定、培训学员规范、交流研讨广泛的优势,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考和前瞻性特点。处理好党校发展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对党委而言,既要高度重视党校工作,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研究并及时解决党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为做好党校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又要加强综合协调,促进党校系统之间、党校与高校、党校与其他部门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进步;对党校而言,既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集中有限资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管理服务等基础环节和运行机制方面学习借鉴一流党校的办学经验。只有发挥党校自身优势,凡事有为,才能有位,才能受到重视。

(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传统是保证党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创新是党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党校的“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三个坚持”(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校风与学风,是党校人一贯珍视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校发展应善于把握继承和创新的着力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党校的活力,保持党校蓬勃发展的势头,使传统赓续如新。党校工作要创新,必须坚持从办学理念、培训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教学布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引进现代培训理念和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从素质培养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转变;要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科研和学员管理的规范化运行。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

“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党校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走出去”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与发达地区党校、高校联合办班,开展异地教学、合作培训。只有加强同高层次、高水平的党校、高校的交流合作,才能拓宽视野、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学校影响。二是党校教师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引进来”一方面是指把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当然,对外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的学习、借鉴,决不是简单复制或照搬,而是立足现实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最终要通过实际办学效果来加以检验。另一方面是指整合社会教学资源,让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企业家、社会工作者等上讲台,为学员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员多样性需求。只有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内引外联,取长补短,才能办活办好党校。

(四)硬件建设与软件环境的关系

党校的硬件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强调的是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软件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内容,强调的是软环境和软实力。在党校软环境中有三个要素最为突出:一是党校传统,这是党校的历史积淀与特色凝聚;二是党校精神,这是党校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整合提炼并为大家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三是党校制度,这是指党校运行和管理的载体与依据,既包括对教科研与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关系的平衡和规范,也包括人才培育与激励的各种机制。对党校发展而言,硬件是基础,是必备条件;软件是理念、制度和氛围,同样是必备条件。因此,必须两手抓、两者都重视,既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硬件建设,营造更加舒适的党校环境;又努力培育更加浓厚的教科研和人文氛围,创造充满时代气息的软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