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玉文老师

2009-03-14杨金达

翠苑 2009年1期
关键词:割稻江宁新意

“我叫王玉文。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开始上课。”

我们都感到惊讶,这位王老师很特别,打破了新学期第一堂课的传统程式,第一堂课一般是不教书的,大都是讲讲学习方法和这学期的打算。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是这样度过的。王老师却没有讲那些老一套的空话,第一节就教课文,很简捷。王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上课题“诗经二首”,接着就“诗经”开始讲课了。王老师的讲解算不上风趣幽默,也无插科打浑,然而一句紧扣一句,推理相当严密,犹如一篇行云流水的好文章。如果把王老师讲解的每句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定然是一篇颇有见地的鉴赏文章。

王老师忽然停下来,两只瓶底似的眼睛注视着我们,说:“听懂吧,你们?”

我们也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哪一个回答。说实在的,我们不是不回答,是没有想到要回答。

王老师歉意地笑笑,说:“我是江宁人,江宁口音重,普通话不标准,初听好象很费力,听惯了就好了。我尽量讲慢一点,有什么地方听不懂,请随时举手。”说完,王老师又抑扬顿挫地讲开了。我注意到他带来的黑封皮的备课本放在讲台上,一次也没有翻动,也就是说他的讲解全烂熟于心,足见其备课的功夫深。

一堂课下来,全班同学没有哪个不佩服王老师,都被他的讲课水平倾倒了。我们都庆幸有这样一位好教师。

我和王老师的个人交往是在一周以后。王老师要求我们一周写一篇作文,别的班是二周一作。王老师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标志就是作文水平的提高,写好作文除了多读书外还要多练习。做学生的多数都怕写作文,我自信作文水平还可以,不大怕,但周周写作文,心里也怵。我们心里虽嘀咕,作文还得写。第一篇作文,我为了要给王老师留一个好印象,我是用心写的。先写草稿,反反复复改了几遍,才端端正正地抄在作文本上。作文评讲课上,王老师表扬了三位学生的作文,并且亲自用江宁普通话朗读了一位学生的作文,作了重点评析。三位学生中没有我,后来王老师又读了三四位学生写得好的片段,每段作了点评,也没有我,我很失望。作文本发下来,我得了4分(是五级记分制)。评语讲了一个优点:“文句流畅”;一个缺点:“题材陈旧,少新意。”通篇改动颇多,连几个用错的标点都改出来了。对照王老师的评语,重新阅读我的作文,觉得王老师的评语是有道理的。但如何写出“新意”来,我却茫然。

那天下午五点多,我背着书包回家,在校门口遇见王玉文老师,他夹着几本书回教工宿舍,跟我有一段路是同道的。我这个人天生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尤其是跟老师、领导等人。我认为王老师不会认识我,便装着没有看见的样子,闷着头,快步离开。谁知和王老师擦身而过的时候,被王老师叫住了:

“杨金达,你是走读生?家离学校远吗?”

我只得放慢脚步,很恭敬地叫了一声王老师,并且回答了王老师的问话。王老师又问:

“我的课全能听懂吗?要点能记下来吗?同学们有什么要求?”

我如实地回答:“都懂,你讲活的声音很亲切。一般都能记下来。同学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们都希望尽快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水平提高,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接下来他给我讲析我那篇作文。他说:“你的语言,富有感情,适合写散文。散文最要紧的是有新意,你写的是割稻,你注意到没有,今年的割稻和去年的割稻有很多不同处,你把这些不同写出来就好了。”

“割稻有什么不同?”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王老师笑了,说:“你就是没有看到不同,所以写不好。去年是单干户,今年都参加互助组,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在一块田里割,集体的力量比单干大,速度自然快多了,另外互助组的人思想觉悟不可能一样,有些人割自己田里的,割得干净:割别人田里的毛草,掉穗很多,这就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的,如果你那篇文章从这些矛盾入手来写,写出别人没有看的东西,就会是一篇很有深度,很有新意的好文章。你说是不是?”

王老师的一席话,我茅塞顿开,懂得了破旧出新的道理。王老师继续说:“写文章从什么角度入手,要事先考虑好。你中考那篇文章,就写出了新意,通过搭伞写出了新时代同学之间的友情。”

我大吃一惊,想不到王老师连我中考作文也看了。“王老师,你怎么中考卷也看了?”

“不看,怎样了解你们原来的水平?我们教师上课要有的放矢。”我考上大学离开母校后,开头还与王老师通过几封信,后来联系就少了。毕业后,我分配到溧水县农村的一所初中任教。第二年全国推行新教材,暑假开始我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班学习,因为教材刚编,教学参考资料还来不及编写,各地纷纷举办培训班,请高水平的教师讲析教材,帮助教师备课。我们那个培训班是请县中的一位颇有名望的高中语文老师讲解的,我发现他的分析有不少随心所欲的内容,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东西,在讨论时我提出来与他商榷,却遭到他断然否定和冷嘲热讽的奚落,完全是一副学阀的面孔,我据理力争,结果落得“狂妄自大”的美名。培训班一结束,我便返家,当天就来到王老师家,向王老师请教,刚巧王老师也被教育局聘请为新教材的辅导老师,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王老师交换,王老师几乎全部赞同我的观点。王老师把他写成的书面稿子交给我,厚厚的一叠,他说:

“每篇新课文,我都写成一篇赏析文章,请你批评。”

我看着这一篇篇字迹清秀的文章,爱不释手,我提出来把文稿借回去,我要把每篇文章抄下来。王老师答允了我的要求。他最后说:

“你刚刚踏上社会,社会上风浪很大,一定要当心,锋芒毕露不是好事,出头的橼子先烂嘛。我这话对你的进步恐怕不利,但却是我毕生的经验教训。”

我深深地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厚爱,他的人生感悟对我来说是金玉良言。文革后我与王老师完全失去了联系,后来我调回母校工作,听说王老师也于文革后期调回老家任教。他在1965年完稿的《教材赏析》的书稿,当年在人民教育出版通过终审,正准备付印,也因为文革而付之一炬。大概是1987年,王老师忽然给我来了一封信,他要我跟前黄中学的领导联系,让江宁县中学的教师来前黄中学参观学习。我立即照办,联系好后,我复信给王老师,希望他率团而来,并且提出来请他在我所教的班级上一堂语文课,让我再次聆听他的课,欣赏他的高超教学艺术。结果王老师没有来,带队的江宁县中校长告诉我:“王老师已经退休了,身体很好,天天打打乒乓养养花,写写毛笔字。”

又过了两年,我忽然接到王老师儿子的来信,告诉我他爸爸已经去世半年多,他的遗著《江南竹枝词》由江宁政协文史资料室刊印,他遵爸爸的遗嘱寄来两本,一本交前黄中学图书馆,一本给我留作纪念。

我翻看王玉文老师的遗著,回想他坎坷的一生,鼻子发酸,心头隐隐作痛。我选王老师的短诗一首,录于此,算作我对他的永久纪念:

绛帐当年黯藓苔,眼前花木拥楼台;

弦歌阵阵春晖暖,多少新苗成栋才。

猜你喜欢

割稻江宁新意
时代视窗
割稻日记
刘江宁作品
夜婆婆割稻子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新意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