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梦纠正生活(外2篇)
2009-03-13梁凤莲
梁凤莲广东广州人。199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巷娈》,散文集《雨丝丝》、《偿愿》、《走进亘古的梦乡》、《放飞的灵魂》、《远去的诺言》、评论论文集《感悟一季》、《面对的姿态》等。
书房的玻璃门外,阳台的玻璃护栏外,绿化带和堤岸外,河面被大风吹皱,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河水明显地上涨,端午的汛期该是来了。Y的飞机该在飞往纽约的太平洋上空了吧。
我有点发呆。来不及赶去送Y的饭局,那天我在医院,和雨季一起光顾的风湿痛让人束手无策,家人的病让人无助。更让人手忙脚乱的是,Y匆忙地移民,又风风火火地回来,办完工职的手续,忽闪一下就要从这片故土上消失。她要找我好好聊聊,把她的想法倾卸给我。潜意识中,我在回避。
她坚定不移地用梦想来纠正她对生活的判断,来纠正没法兑现的愿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秋天,那时我在校读研,我们相遇在托福的考场上。出国的梦想蛰伏在她攻克英文的动力里,秋意盎然吧。
一晃十几年过去,生存的流程让人生忽上忽下,我们最终只能停留在日子的翻掀中,梦高悬在头顶。
她思维敏捷,针砭时弊,言辞犀利,狡慧过人,在她跟前,我多被她的机敏点着,同频共振。她坚定不移地,一直用出国的梦来修正着她认为有所歧误的现实。
终于要走了,她表现出来的义无返顾状,竟让我有点心痛,更多是有点无奈。其实她在这里生存得蛮好,有点放松,有点得意,有点自得其所。一切在旁人眼里很是不赖。但是,那梦一直扰动着她,日常的失落,已经形成惯性了,全部在梦里补偿。
这梦一旦成为事实,她只能被快速地裹挟前去,容不得判断或者松手。只是那梦,得有足够的阳光照临,才能不至于虚幻,也不至于令人神思恍惚吧。
一个爱好摄影的“驴友”对周围的人说,他又要上路,又要出发了。
我从心里喝彩,为他们的这一时段的全部放下,这一时段的决绝,就摆出一个架势,即时着手,用梦来纠正生活。让什么人事纷争职场陷阱委屈与失落,等等,全部推倒,就上路,就出发,投入山水的怀抱。我知道有一个女孩,而立之年未到,却为此换了六七份工作。为了梦想一朝一夕与大自然的相拥,为了一次再次的流浪,潇洒地把人为的羁绊炒(剪)掉。
有梦的人大多是乐天派、不切现实派。对逆境从容不迫,因为今天还活着,天大的事拿得起放得下,并以自嘲化解。我尤其迷惑于化解这个词,联想到化学反应里的一系列过程,再坚硬或不可理喻的东西,在化学式的反应里,消失了、解体了、融化了、面目全非了,令目睹的人不能不瞠目结舌,就像人生面对着冥冥中不可知的开盘与结局一样,目瞪口呆。就像一场情感的狂风暴雨,到头来只是被无情的时间蒸发为一摊水迹,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潮湿着,成为永远也不能干爽的哭泣。
化解有多么非凡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反过来,同样可以让我们放下,让我们暂时忘却,从头再来。
气质与宽容,孤影与光源,梦与时间。我很欣赏,因为天天已经在现实中困守着,就抽身而去一两回吧,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因最终还得回到生存的常态中来。
发财梦、升官梦、出国梦、、旅游梦、桃花梦、乔迁梦……梦的天地出神入化、光怪陆离,是对现实欠缺与遗失的补充,是对内心无助与脆弱的抚慰。草根星爷怎么说来着:一个人没有梦,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差别。是做一条干瘪的神色已有腐味的咸鱼,还是一个梦游症患者,各安其式,各得其所,至少,后者更多了些抵抗的天真和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豪勇,这就实在有点不可小觑了。
不管这梦能否扛得住生存的负压,是否大路朝天,总是有人义无返顾,坚定不移地用梦去修正现实,在梦的天地里,我的地盘我作主。
有人在梦的湿地里收获蒲公英、含羞草、甚至是外来品种勿忘我、薰衣草,有人在梦的沼泽里陷住,抽不出继续前行的双脚。是对真实的补充、对峙,还是抽离和背叛,那就是度的把握了。
用梦想去纠正生活,不管代价如何,这一往无前中,甚是憨直与可爱。试想,一辈子忽悠忽悠就一年年过去,真有什么事值得奋不顾身地去做,真有什么人值得冷冷热热地惦记吗?其实不多,就那么仨俩。所以,敢身体力行者,是大彻大悟者,都无所谓了,都淡然处之了,还有什么拿得起放不下的,还有什么不敢作敢为的。至少,此生无悔。
城市的记忆
一个叫李瑞然的老人,多少年来,把自己的脚印,留在广州这座老城的大街小巷、近乡远郊,用自己老弱的身躯,用自己手中真诚的镜头,去抢救去挽留城市即将被抹掉的过往,即将消失的旧时踪影。
建筑是城市演变的面貌,也是收存城市心思的去处。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李老师执著地用朴素的想法去做一件消耗自己的事情,去比拼拆旧建新中不由分说的速度。他用他对广州的过往的关注,他用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的一举一动,抵达了很多专业人士都无法抵达的高度。
用生命去挑战艺术,这是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实在和真实的。一座老城是不能没有记忆的,一代人和一座城市、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亦是不能没有记忆的。不然,关于历史发展的意识,关于文化传承的印记、关于家园以及人生岁月的点滴回首,该往哪里存放呢?一个老人无助的抗争与柔韧的坚持,更让人动容。先锋也好,现代后现代也好,艺术对苍生大地的关怀与关注,做了些什么?李老师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思考。
一个普通人,尚且有这样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用自己所能胜任的绵薄之力,微弱之力,去关注城市的命运,去竭力保存城市的记忆,从中,我读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敬意和压抑。反躬自问,这座城市庞大的机体,这么多林林总总各种层面机构的人士,都做了一些什么呢?
并非什么东西都是在舍之如尘垢、弃之如敝履之列的。城市的今天,不能没有昨天的支撑,城市的现在,不能缺少过去的基础,记忆,属于历史的过去时,更是属于当下的现在时。
一个人拥有了记忆,人生得以丰富,生存无论长短,因此而变得颇有意义。一座城市拥有记忆,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发展过往的正视。城市失去记忆,就形同丢失了价值的盗版,一个没有内存的皮囊,一个没有魂魄附体的空壳。城市的记忆,正是城市生发的土壤,越是厚实,才越是根深叶茂。
积淀与积累两个词,都是需要沉潜下来,呵护下去,由此滋养的历史与文化,才会厚实,才会有分量,日月精华,天长地久,才会有底气以及底蕴。子孙后代才会由此懂得,由此认识,由此敬畏,由此传承发展。
这应该成为知书达礼最基本的生命态度,这亦应该成为人伦最起码的价值体系,这更应该成为文明与现代最基本的支点。我们才会对传统、历史、文化积累充满了敬畏、了解、爱和用心。
爱与用心,热爱与关注,呵护与力所能及,对个体的命运,对一座城市的命运,有了这种匹夫有责,有了这种全力参与,这座城市才会容光焕发,亦才会活力四溅。
由此,我们才不会轻率地对待传统,粗暴地对待历史,浅薄地对待文化,弱智地对待岁月流逝。
记忆不仅是个人与自身生存过往的关联,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亲疏远近的关联,不仅是城市与文化与传统的关联,更是情怀寄寓得失指认的所在啊。
广州并不是模糊和苍白的,广州更不是支离破碎东倒西歪的。它大气敛然,它潜藏丰富,即使被漠视、被践踏、被委屈,依然神韵不改。因为有李瑞然这样的人,因为有这样执意坚守的行为,因为有这种默默地执著守护的承诺,这座城市依然让人心生好感、心存敬意。
如果说,故乡是我们人生驿旅最终到达的地方,那么,任何人,此时与广州的缘分,也就是此刻与广州因缘际会的握手,我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了解与认同,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与人的相遇。
广州是值得认同与珍惜的,不仅因为它的前世今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无论是思想、观念、方式,不仅是因为它的宽容平和,为谋生发展、生存发达提供了平台、提供了机会,还是四季轮回衣食住行,它还将提供更多。由是,它理应被感念、被关注、被善待。
认同与高贵
在那些国际影展的重量级的全球大展上,总是女明星争妍斗丽的秀场,其包装多是以露为看点的,如何抢眼球确实还有讲究,是露得巧妙、得体、标新立异还是不管不顾,各人用心用意的比拼罢了。每当这时候,年轻一些的态度多半认为可以饱饱眼福,是否性感骨感,是魔鬼般的天造地设,还是不知所谓的藏巧露拙,都不妨肆无忌惮评价一番。而上了年纪的观众的看法,对那些穿得若隐若现的女星,一句直白的评语,就是一堆肉在欲遮还露中,天知道这是哪门派的审美。
就如同那些时装秀,世界级顶尖名牌的,大多走的亦是炫耀的路子,大多跟实用是无多大关系的,在这些大师们的境界里,时尚是用来张扬和夸张的,在某种极致中,去催生他们所赏识的所认同的审美,自然有异于常态的标准,时常让人匪夷所思。
就像名满全球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数年前一帮人不惜重金专门前往,满心期待要见识见识。在那些超量级的名画面前,我们这些好歹混完个硕士博士的人亦不由得面面相觑,究竟怎么一回事,深怕自己不识时务藏乖露丑。那些涂涂抹抹的色彩,那些点点圈圈的线条,怎么说是经营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经典之作?正在我们困窘和无法解脱的关口,德高望重的张老一针见血:这些现代派的艺术巨作,就是——亏他想得出!我们一齐哗然,一齐喷笑,一齐卸下包袱。涌出门去,宁愿拿着相机瞄准那广场上席地而坐写生的法国美女。
事实正是如此,认同与赏识,这是两个多么有分量的词,没有这个前提,极易导致即使是久居兰榭之室亦不闻其香,反过来亦然,所谓烂猪头碰上个蒙鼻菩萨。是晚G4的陈SIR秉心直言,话题直指有关创建广州具有高贵品质的城市精神。如此说来,现时广州继往开来不断发展的城市精神,是否不够高贵?广州的宽容、包容,广州的务实、低调,广州的热血衷肠,等等,这里果真没有高贵与品位。
如同食在广州的大行其道,如同食在广州的坦然与随和,并非俗不可耐难登大雅之堂,而是一种不娇饰造作、不故作姿态的本性袒露。食的心境与俯仰中大有乾坤,其随遇而安、安身立命、面对与感恩,等等,内中是否也包孕着哲学的生存理念,是否有着高贵的天人合一的理想。
尤其对于文化与风俗,如果没有认同的前提,没有赏识的心态,何来添砖加瓦的建设与发展,又何以把生存安栖的此处当作吾乡,又何以有家园的归宿感。尤其在日趋移民化的城市,对于广州的感悟,对于广州的认同,不能仅局限于这里能谋生、生存、发达,而是文化的浸润、生存的氛围。
文化是需要众志成城去养育、去呵护、去建设、去推陈出新加以发展的,前提就是真诚的理解、宽容的认同、理性的赏识,然后才是破旧立新。广州不是没有高贵格调的城市精神,而是亟待加以擦亮、加以认识、加以理解、加以完善和创新。
确实,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居之怡然、坦然、淡然且随意放松的广州,其有品位的生存内涵,可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不过是尽在不言中罢了。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