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信息技术教育
2009-03-13钱晓菁
钱晓菁
●问题提出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天,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越来越人性化。例如,软件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使得学习操作越来越简单,硬件的输入设备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输入方法越来越直接。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快速普及,从而反过来又推动信息技术朝着更人性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这一发展特征,也推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都受到其影响。
自2000年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大会正式确认计算机课程改名为信息技术课程,并发布了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进程以来,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起了大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随着高中课改的进入正式推出。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不同的学段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课程标准,很多地区小学、初中都在参考着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安排各自的教学内容,高中没有进入课改的地区,分别借鉴“指导纲要”和2003年教育部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简称“课程标准”)安排各自的教学内容。由于“指导纲要”中对各学段的学习起点都定位在零起点,而“课程标准”的起点定位,是兼顾“指导纲要”中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这也与实际情况有差异,致使各学段的教学起点不明确,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高中差异就更显得突出,教师尽管想尽办法因材施教,但在我国这种大班制度下,一个班中有没学过的,也有已经掌握了相当多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良性发展,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小学生还处于相对较幼稚的阶段,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倾向于直观、具体的初步认识性思维,喜欢具体的有形象化结果的操作等,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渐发展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开始学会理解公式、文字描述的概念与规律等,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小学生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任务是破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使他们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因此,课程内容相对较浅显,但例如鼠标、键盘的使用,中英文的输入,开关机操作,启动、关闭应用程序等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等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基本技能应该掌握。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学生“玩”各种应用软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初中生是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再愿意被动地服从,希望自己探索、发现,思维上不再需要依赖于某些具体事务,开始比较多地进行逻辑推理,开始对于不同的结论进行比较判断,但仍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持,能够进行认知的迁移,开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认知角度出发,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初中普遍是在初一开设信息技术课)较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差距较大,对抽象的知识理解相对较差。初中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愿意上机操作,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高中较短,致使操作层面的目标能很好地达成,而对其较深层的理解相对较差、缺少兴趣。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多地了解,进一步掌握技术的使用,提升技术的操作技能;对各种不同软件的主要功能有更多地了解,使其能根据问题选择工具;掌握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初步掌握软件的学习方法,以便需要时能自主学习。总之,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在技术操作层面上达到较高的水准,为高中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打下较好的基础,为继续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开始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及良好习惯。
高中生是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阶段,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明显加强。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能够独立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推理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选择性有所发展。能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能较主动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的自发组织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不如义务教育阶段时那么高涨,他们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因此,从应用角度,高中生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一步提升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自主学习相关工具的功能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技术角度,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所以然,这样可使新技术出现时,能更快地理解并应用,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学习,还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对数据管理、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有更多的了解。
自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推出以来,很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随之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课程设置有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对比“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模块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的必修模块,以及曾经做过的一些调研,本人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较好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在各学科中完成更妥当,更有利于内化学生的信息文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取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可增加一个必选模块,从而加强学生的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及意义。同时,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
●其他学科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不仅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养成,更应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养成。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创造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非常有限,在一个学段中,如果只开设一学年的课,按每周2课时计算,也就能占1.5%左右,而信息技术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如果不能经常操作,就连基本的操作都有可能忘记,就更别谈什么信息素养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信息技术,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应该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体。
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此,九五、十五教师继续教育,都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其中必修的内容普及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准备简单的课件等等;有些教师还能够给学生布置一些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作业等。
信息技术课程既可以为其他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条件,同时,其他学科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任务,但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还必须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部或各地区尽快制定各学段之间可衔接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各学段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必修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设置一些选修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校或学生选择。这样各学段就可以在前一学段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同时,相关的上级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考核,促使各校完成本学段的教学内容。
2.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准及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多转行教师,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只满足于上课所教学生的教学内容,后期的学习不够,致使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深入等。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从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还有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信息技术教育等价于软件培训。正因为理念不到位,致使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关注操作技能,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是一种形式。
3.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其他学科的教师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教师忽略或不重视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分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培训渠道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在信息社会中不可能脱离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它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