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杰什坦姆诗全集》出版座谈会纪要
2009-03-13刘立平
刘立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汪剑钊教授历时五年翻译的《曼杰什坦姆诗全集》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10月29日下午,《曼什杰坦姆诗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外国文学专家和当代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十余人参与了座谈,列席会议的还有《中华读书报》、《北京晚报》等媒体记者。
曼什杰坦姆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俄罗斯诗人。在俄罗斯的白银时代,他以“石头”诗人著称,倡导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其作品以凝重的词句和客观化的物象折射着“时间的喧嚣”,体现了对社会变动和世纪性灾难的预感,为俄罗斯现代诗歌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中文版《曼什杰坦姆诗全集》是国内第一部曼杰什坦姆诗歌的全集,主要依据俄罗斯科学院编选的《诗人丛书》系列《曼杰什坦姆诗全集》1997年版、莫斯科杰拉出版社出版的《曼什杰坦姆文集》(四卷)1991年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曼什杰坦姆文集》(两卷)1990年版等译出。译者对上述几种版本均加以参考和比较,择善而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读者奉献了一部上乘的诗歌译著。
在座谈会上,汪剑钊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译诗的感受,他说译诗其实跟写作一样,有苦有乐。让人觉得沮丧的是,它有点像跳高。不论多么优秀的译者,都逃脱不了一个最终结局——面对下一个自己跳不过的高度。胜利的永远是原文而不是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他尽量维持诗歌原有的晦涩文体,以求忠实诗歌的原文;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对诗歌原有的押韵格式则进行了淡化的处理。他认为翻译全集和翻译选集是不同的,选集可以躲开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而全集则必须将每首诗译出,回避困难是不可能的,这对于译者是很大的挑战。另外,译诗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有利有弊,诗人一方面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源泉;另一方面翻译诗歌非常耗费时间,也相对影响了诗人自己的创作。
翻译诗歌过程中的甘苦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有人认为, 翻译就是失败的艺术,但是这种译诗行为本身令人尊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王家新表示一直期待着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他说:曼杰什坦姆是能够对世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诗人,目前连英文的翻译都是选集,还没有见到全集。汪剑钊能把曼杰什坦姆诗全集翻译出来是十分了不起的,令人惊叹,这项工作也满足了读者了解曼什杰坦姆的愿望。他对前不久《国际诗坛》上选发的汪译曼诗评介很高。诗人欧阳江河认为曼杰什坦姆在生前已经是俄罗斯最好的诗人之一,但遗憾的是他的英文翻译到今天还没有遇到伟大的译者。而在中国正是因为汪剑钊教授的译文,读者才意识到茨维塔耶娃和曼杰什坦姆是伟大的诗人。本雅明认为任何音乐都不是为耳朵而创造的,任何翻译都不是仅为交流而创造的,译者是有可能超过作者的。所以翻译作品虽然有其困难的因素,但是翻译本身的意义却是不可抹煞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王立业教授认为东方出版社别具慧眼,为俄罗斯文学的传播推出了精品精译,对普通读者、诗人和教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汪剑钊教授作为一名诗人和学者,他的翻译质量极高,为以后俄罗斯诗歌的教学提供了忠实可信的译本。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凌建侯教授认为有的译者翻译的诗读起来很有诗意,可是和原文一对照,差异很大,错误百出;汪教授既是一位诗人,又精通俄语,所以他的译本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非常期待汪剑钊教授其他翻译作品的问世。诗人西川认为曼什杰坦姆是20世纪俄罗斯非常重要的诗人,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中国的读者接受他还有待一个过程,就像荷尔德林在中国的名气很大,而能读懂他的诗歌的人并不多。这本译诗集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打算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这也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结构提的要求。汪剑钊的译本仿佛是给中国现存的文化结构里扔进了一块石头,其文化意义不可低估。诗人宋琳指出曼什杰坦姆诗歌的抒情性很浓郁,联想丰富,声音和意义高度和谐,诗人在描写俄罗斯主题的同时,也在像荷尔德林一样寻找世界文化的空间。诗人是“文明之子”,是衡量文化高度的尺度,曼杰什坦姆诗歌中反映流放生涯的部分也是对人类道德的拷问。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对曼杰什坦姆创作中的宗教情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指出这也是对中国读者在接受曼杰什坦姆时的一个考量。他指出,汪剑钊近年的译诗更加精道,如曼氏的《沃罗涅日诗抄》,充分为诗歌的“经典性、当代性”做了例证。诗人、翻译家京不特也从自身的经历对诗歌创作中的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名学者止庵认为,这本诗集的出版使曼杰什坦姆的诗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今年整个翻译界和出版界的一件重大事情。《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从一个编辑和翻译者的角度指出,有两种槽糕的译者,一种人外语很好,但译出来的不是诗;而另一种译者是诗人,但是外语并不好,因此一部分译诗成为一种误读。很多诗人也是在误读中成长。汪剑钊翻译的是曼诗全集,这是对译者的考验,因为很多难译的地方根本绕不过去。从俄文直接翻译曼杰什坦姆要比从英文翻译难得多,因为很多英文的版本实际上已经把许多困难都事先消除了,因此,汪剑钊所做的工作非常了不起。诗人蓝蓝近两年目睹汪剑钊为翻译此书而付出的艰苦劳动,用“废寝忘食、浑然忘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此书翻译历经五年,完稿后译者又对全书前后修改润色达七八次之多,其中之艰辛无法与外人道。
整个座谈会气氛热烈,既有真知灼见,又不乏浪漫抒情。众多诗人和评论家也同时对东方出版社资深编辑刘丽华女士的学养和文学判断力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