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途径的探析
2009-03-13刘玉晶
[摘 要]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而是一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性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特质的语文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途径;探析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贯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实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创新教育主张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创新教育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而是一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所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全面地了解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功能与作用,以创新的精神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一、改变教学理念,呵护创新心灵
学生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他们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丧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育的桎梏。传统教学就是 “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习题答案只以教师说的为准,课堂由教师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的教学禁锢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谈何创新?一是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是“整齐划一”型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成了“分数”教育,严重妨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因此,创新型教学必须打破 “教师圆心”论,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教学的新局面。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并进行情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可爱,产生满意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二、用创新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改革
大家都比较清楚,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进行了小少的改革,但勿庸讳言,这些改革的效果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要重新获得生机,就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在以语言文学传统的基石上,建构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寻求一条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新路。在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新认识中,就应该更重视语言运用的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在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汲取知识、感受生活、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在写作训练中感悟人生、分清是非、抒发情感、阐明见解。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三、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特质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创新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如何,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能力。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明显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和引导,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做讲授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辅导者和合作者相结合的教师。要具有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能力和招数。教学模式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抓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双主”关系和影响教学活动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刘玉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徐州市九里区拾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