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和修辞文化
2009-03-13杨凡郑晗
杨 凡 郑 晗
[摘 要] 修辞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特点以及重要性、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制约联系的关系来阐释。同时对修辞文化研究现状的评述。并且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文化教学提出展望以推动教学发展。
[关键词] 修辞;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修辞学不仅仅在汉语本体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修辞在汉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在高级的时候,更需要修辞来加深对汉语言的了解。但是,在对外汉语中的修辞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差异,其中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本文笔者想从修辞文化这个方面来谈
谈对外汉语言教学中的修辞文化问题。
一、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修辞的文化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文化包括哪些文化和文化的属性。例如我们常常说的传统文化或者习俗文化,或者观念文化等等,文化有很多种,而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的属性。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也无论是“知识文化”还是“交际文化”,都具有以下几个属性。首先是民族性。这就是说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特点上。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象恰恰就是来自不同民族,必然会出现很大的文化差异,那么这就决定了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特点的特殊性。其次是文化的社会性。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再次是系统性。文化总是表现为一个个的具体现象,但是各种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种社会的统一的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系统。这也就决定了文化和语言教学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文化还具有阶段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因此,语言里面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细微的变化,修辞就是体现在其中的。比如,过去曾经是表示褒义的,现在就可能是表示贬义的。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中必然有文化的渗透。修辞中的文化教学是修辞中的难点。因此在整个修辞教学中,文化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并且也是了解一门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
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有方式。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分析某一个民族的特征,除了描写其体质特征之外,更为主要的就是阐析其文化特征。所谓民族性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特性。这是刚才我们论述过。这个在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里面都有所体现。而在我们生活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恐怕就是食了。比如说大家常常吃的“鸡爪子”。为什么不直接说鸡爪子,而为什么要说是“凤爪”呢?并且这一点在广东地区更为明显。我们都知道凤凰、是代表皇室女性的,也代表高贵的人,而为什么用凤爪呢?在广东地区大家喜欢吃一种小菜叫:“发菜:,因为这个菜的样子和头发一样细所以叫发菜,而谐音为发财,所以很多人喜欢这个菜。而在香港地区,咸猪手本来是一个菜的名字,但是人们说有非礼女孩子,对其上下其手之意。如果不明白汉文化里面的文化习俗,是不可能明白这些词语其中的真正含义的,对外汉语的对象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在民族文化上有很大差异,所以修辞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又比如说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示贬义的词语我们用一些更加隐晦的词语来表示。因为在汉族文化里面,大多都是相对保守委婉。不雅的词语是不可登大雅之堂的。比如说“妓女”这个词,通常大家都羞于启齿,所以大家管这个叫“鸡”,而所谓“鸭子”就是男性从事不正当职业的人。但是今年的新规定是不允许使用这样的用法,因此这些词也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还有,比如说大家常常比喻那些自作多情的人叫做“孔雀”。在澳大利亚将孔雀视为“淫鸟”。这些都是修辞中的文化问题。
三、汉文化与修辞教学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在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汉语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常常出现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其中,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中的修辞现象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而对于一般留学生来说,修辞的语音现象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一旦有文化的介入,就会加大难度了。
首先是语音方面的,比如之前我们提到的:“发菜”取的就是谐音“发财”。还有例如在广东地区过年的时候去朋友家里和在自己家里一定要准备大桔(潮州柑),其实在广东话里大桔谐音“大吉”。
其次在词汇方面也有许多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形容辞的选择上面,因为有很多词语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说,在西方国家狗是忠诚的象征,而在中国“狗”一直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像“狗仗人势”“狗腿子”等,但是留学生不知道就会出现类似:“您跑的真快,像狗一样。”这样的句子,这些都是和文化差异有着密切联系的。再比方说,词语的感情色彩也是在学生使用中常常出现错误的地方。比如说,留学生不知道词语特别是成语的感情色彩,常常会乱用词语,曾经出现的句子:“老师一进教室就东张西望。”我们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都知道这是一个贬义的,但是他们确很难掌握,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面,坐,站都要有姿势,不能四处张望,那是小偷的行为。
在词义方面,在汉语文化中有许多歇后语等等修辞方式,都是令留学生头疼的内容。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心肠很好可是就是嘴巴不饶人叫做“刀子嘴,豆腐心。”学生很难从这里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一些习俗那么就很容易了解了。又如我们在说两个人差不多的时候会说:“半斤八两”,学生就会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么这是因为在中国过去使用过十六量等于一斤的计量法。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意思。这些如果不了解文化,是很难理解的。
在语用结构和语义方面来说,在我们的修辞中我们会使用排比这样的句式,而这样的句式往往是从大到小,这是因为中文文化里面重视整体的,重视族类,因此这样的大局观造就了这样的特殊排比方式。在语义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脚,特别是女孩子的脚很小,我们会形容说三寸金莲,不是因为真的是莲花,而是因为在唐代,女子以小脚为美。所以女子都有裹脚的习惯,所以后来又衍生除了贬义的意思:“懒女人的裹脚,又臭又长”等等这样的修辞。习俗上的差别导致修辞上的差异。比如说在汉文化里面,如果说一个人心里很难受我们会说心里难受,或者心痛。但是在韩国文化里面,他们会说肚子痛,因为他们认为心是在肚子里面的。这样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歧义有很多。
四、汉语修辞文化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意识与文化意识应该是紧密相连的。长期以来,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总是局限在对各种修辞现象与修辞规律的描写上,对汉语修辞现象本身所作的阐释性研究很少。这种情况很不适应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因为外国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规则进行言语交际中对汉语知识和汉文化的理解,不同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修辞教学时,对汉语修辞现象进行必要的文化阐释是必须的。这也是之前所提过的,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同时,修辞教学应该同文化教学相互结合。对外汉语修辞学所概括的主要是跨文化汉语修辞交际的原则和规律,目的是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服务,而这种教学需要是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而是通过文化教学理解深刻的含义,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而这种教学是绝对不同于母语是汉语的人的修辞教学。修辞教学要强化语体意识, 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语体功能。语体是语言课中修辞理论和各种修辞现象的载体。语体, 也叫“文体”。它是语言功能的变体, 是人们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 为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内容、范围的需要而有意地选择词语、句式、语音以及修辞手法等手段所形成的一种别具风格的文体。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 通常不是一句话就能把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清楚、明白, 而是需要运用词语组合成话语或篇章之后, 才能把所要说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清楚。由此可见, 修辞与语体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 可以说, 修辞离不开语体, 而是寓于语体之中,并为语体服务。不同的修辞手法, 适宜于不同的语体, 不同的语体, 其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同一种修辞手法, 应用于不同的语体, 其具体的表达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尽管在各种语体中都起到生动形象地表达语意并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但在记叙性语体特别是文学作品中, 具有使人物形象鲜明、场景具体生动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说明性语体中, 作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则是为了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化, 使抽象的事理通俗化; 在议论性语体中, 作为“比喻论证”的方法, 则是为了深入浅出地阐述抽象的道理, 使之通俗易懂。排比是为了强调,气给人势雄伟的感觉。拟人是为了更加生动。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学习,对于母语是中文的学生学习可能比较容易对于外国学生就比较困难因为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五、总结
汉语修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现象。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也是很不容易的,而面对的对象是留学生这就更增加了难度。因为在修辞中常常伴随的是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到今的文化风俗喜欢等,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过程。修辞学重视研究不同文化形态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表现突出,显示出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产生的“文化冲突”。这一点已引起对外汉语的注重,重视语言中文化因素的研究也已成为对外汉语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的特点,语言教学中也随时体现这一特点,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文化纳入修辞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际,修辞是为了更好的更生动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将交际和文化与修辞很好的结合才会让教学更为生动,将文化教学逐步渗透到汉语教学中不仅可以让留学生更加明白修辞的意义也会让汉语更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谭汝为.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M].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作者简介:杨凡(1981—),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郑晗,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