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有幽愁暗恨生

2009-03-13刘文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杜十娘选择

[摘 要] 相似的社会背景条件孕育着相似的审美观道德观,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的人文精神又各不相同。伟大的作品却以人物反映着相似社会背景中的大不同。本文对杜十娘和苔丝狄蒙娜两个完美而经典的东西方女性形象进行比较,试图对她们悲剧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以揭示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关键词] 苔丝狄蒙娜;杜十娘;选择;文化转型

中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黑暗统治之后,终于出现了人性复苏的曙光,并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变革——文艺复兴运动,自此拉开了它炫目而精彩的帷幕。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英国的伟大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就在此时给我们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苔丝狄蒙娜就是其中之一。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中的一位女性。《奥赛罗》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美丽善良的公主苔丝狄蒙娜与黑人将军奥赛罗相爱了,却遭到家人的反对,两人背着苔丝狄蒙娜的父亲结了婚。婚后奥赛罗在旗官伊阿古的暗示、蒙骗和污蔑、中伤之下,被猜忌和妒火蒙住了眼睛,认定妻子苔丝狄蒙娜不贞,并亲手将她掐死在卧室的床上。伊阿古善良的妻子随即揭发了伊阿古的阴谋,奥赛罗痛悔不已,拔剑自杀,倒在爱妻苔丝狄蒙娜的尸体上。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期,远在东方的古老中国,也在明朝末黑暗压抑的的日子里透出了反抗的光辉。冯梦龙以其充满世俗意味和人文关怀的小说,关注着重压在礼教和封建等级之下的人性。杜十娘是其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卷32)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另一位女性。杜十娘乃青楼女子,久有从良之志,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成就自己的姻嫁。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杜十娘选择了公子李甲并托付终身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以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姐妹们听说杜十娘从良,便以资助盘缠为由,将百宝箱还给于她。李甲担心归家不为其严父所容,便与十娘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间、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十娘卖给了他,十娘知自己被卖,万念俱灰。她佯装同意交易,却在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怀抱百宝箱投江而死,留给世人无比感叹、唏嘘……

这两部旷世杰作中的两位女性——苔丝狄蒙娜和杜十娘都是美丽、善良、为爱情义无反顾,却被爱情抛弃,最后因爱而死的奇女子。从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上看,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相似

从故事情节看,两位女子的死都是各自的爱人导致的。苔丝狄蒙娜死于因为爱情而被妒忌和猜疑蒙蔽的丈夫奥赛罗之手,而杜十娘死的是因为李甲对自己爱情的背叛出卖。

貌似如此!

我们不能仅仅从文本的角度来分析人物,那会得出太过肤浅的结论。真正决定这两个人物有如此多相似点的首要关节之处在于——两个人物都处于相似的文化转型时期。

文艺复兴和晚明,东西方都处于一个剧烈的文化发展时期,文化发展明显发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着急遽的重组与更新。“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而十分巧合的是,这不同的两个国度,都采用了“离异”的方式促进文化进一步发展。所谓“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

分析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黑暗的社会嫁人之手而害死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日渐兴起,封建专制制度支持的主流文化传统遭到严重的质疑与反对。苔丝狄蒙娜正是在这种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方面她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对自由意志和美好爱情的的渴望与激情,另一方面她却深深地受到封建残余思想的控制和束缚。正如她所说:“我的尊贵的父亲,我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我的分歧的义务:对您说起来,我深荷您的生养教育的大恩,您给我的生命和教养使我明白我应该怎样敬重您;您是我的家长和严君,我直到现在都是您的女儿。可是这儿是我的丈夫,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这正是造成她的人生悲剧的的根源。我们再来看看奥赛罗自己是怎么说这位美丽善良的公主会爱上他这位摩尔人的:“她向我道谢,对我说,要是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她,我只要教他怎样讲述我的故事,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我听了这一个暗示,才向她吐露我的求婚的诚意。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这就是我的唯一的妖术。”

这位美丽的公主以自己的意志义无反顾地爱上他的种种经历,并嫁给了家人所不满意的摩尔人,是以源自封建思想的父母间的相处方式为榜样,不正是身披两种思想的矛盾的集合体么?悲剧已定!

而杜十娘生活的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茁壮成长,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风尘女子杜十娘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女性的代表。她美丽、智慧、渴望自由并有很强的反抗精神。我们从对她的描写中不难看出: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

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

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

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再看她所托与终身的公子李甲。文中说李甲之出身:“父亲李布政,所生三儿,惟甲居长。自幼读书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正是这种身份的李甲公子,便注定他虽具识珠之明,却无挣脱封建社会精神和礼教枷锁之勇气。杜十娘这样的美丽聪慧人物却将终身误托与背负这样一身封建束缚的公子哥。正是这种新精神与旧思想的矛盾,才使这位布政老爷的公子果然决然地将爱情易于千金。可悲复可叹!

其次,作为女性形象,两人对爱情的选择也是很相似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种族歧视森严的时代,苔丝狄蒙娜为了爱情而背弃家族,背弃社会而选择了“摩尔人”奥赛罗,并且为了爱情而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亲情;再看看另一位东方女性——杜十娘,身为当时京城最出名的名妓,她的美貌不知迷倒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她不甘心自已的一生就这样轻易断送,她渴求得到爱怜和幸福。所以自从十三岁破瓜,七年多她一直在等候,她瞒着所有人偷偷地将客人的馈赠藏了起来,因为她知道幸福的生活是离不开物质的保障的。我们不知道,她为了这个目的,用了多少心血和努力,但我们从中可知道杜十娘的决心是如何坚定,用心何等良苦。

二、人物处境,人文精神相异

首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中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人文思想已经有了很强的群众基础,并且显示出了茁壮的生命力。不论是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还是挥剑刎颈的奥赛罗,都是这种自由意志的体现者。正如料峭春寒中的绿意,正以其不可抗拒的大潮之势扑面而来。比较起来,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则太显稚嫩,与中国几千年来沉重的封建文化枷锁相比照而言简直就是暗夜里的几点孤灯。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现实让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人文思想已经渐趋成熟。而明末的社会现实却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虽已经产生,但始终都未产生真正意义上能够独立对抗封建阶级的资本阶级,因而导致了两位女性悲剧结局的不同结果——苔丝狄蒙娜死了,却得到了真爱,奥赛罗以死谢爱妻;而杜十娘的死却留给了世人无尽的感叹。

其次,人文精神相异。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不同,但是都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人性自由的肯定和赞美,也就是说代表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人文精神特质。但两者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特质有所不同,这些是通过两人不同的性格表现出来的。

追求自由本就是人的天性,但是在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束缚之下尤显其珍贵。奥赛罗认为他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出于“同情”。“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而苔丝狄蒙娜却说,他们的爱是因为“爱”——“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我先认识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献给他了。”对爱情的认识虽不尽相同,我们却不难看出他们那颗追求爱情自由的炽热真心。同时奥赛罗在明白爱妻之死是自己的猜疑和妒忌所造成的之后,便以死向社会表白他对苔丝狄蒙娜的爱和愧疚,这更表达了他对这份自由结合的爱情的珍视与向往。莎士比亚以他们美好爱情的悲剧表达着对他们生而自由的无上赞美。

然而在冯梦龙的笔下,杜十娘之死虽轰轰烈烈,却令人叹息。叹息之处有二:一是李甲公子之作为。“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我们的公子“看千金,忆十娘”,愧的是十娘,悔的恐怕还是那几倍于千金的百宝箱!杜十娘独身赴难,李公子的羞愧独存,使怒沉百宝箱的举动成了对包括李公子在内的封建礼教的控诉。我们除了叹息十娘未有识人之明,误将无暇之玉投于盲之外,夫复何言?!

叹息处之二:世人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意图。沉百宝之时作者以递进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刻画了岸上观客麻木浅薄的内心,从“无不惊诧”到“岸上之人,观者如堵。齐声道:可惜,可惜!”再到“众人齐声喝彩,喧声如雷。”人们除了对李公子责以负心薄幸之外,唯有对杜十娘的叹息可怜了。

相似的社会背景条件孕育着相似的审美观、道德观,也使苔丝狄蒙娜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虽隔千山万水却演绎着同样的悲剧。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却又使相同的悲剧故事中暗含着不同的人文精神。东西方的文化思想在那个特殊时代殊途同归地相遇,在那之后却又分道扬镳。杜十娘和苔丝狄蒙娜是两个完美而经典的东西方文化悲剧形象,暗含在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幽愁暗恨”却正是文化转型之震荡。

参考文献:

[1]张可译.莎士比亚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沈晓阳:自由层次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文珍,女,山西吕梁人,山西省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杜十娘选择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是反抗,还是回归?
——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