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和显现
2009-03-13张猛
张 猛
[摘 要] 《海滨的孩子》文笔淳朴、优美,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并以描述儿童心理见长。本文通过语义分析阐释小说中所蕴含的人学意味和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和显现,并以此来初步界定《海滨的孩子》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 人学;人性;生成;显现
短篇小说《海滨的孩子》发表在1954年的《人民文学》杂志上,作为肖平写作的起点,该小说篇幅不大,但显露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非常的艺术才华,预示着一位新作家的横空出世。难怪当年的《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看到这篇文笔淳朴、优美,有浓郁生活气息,擅长写儿童心理的短篇小说之后,非常欣赏,遂立即拍板发表。
以下,我们将通过语义分析方法解读和阐释小说中所蕴含的人学意味和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问题,并以人性是否生成和显现作为评价的标准来初步界定《海滨的孩子》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一、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
小说主人公“二锁”来到了好久没有来过的姥姥家。“二锁”的姥姥家位于黄海之滨,姥姥一家居住在农村,以渔业为主。“姥姥家紧紧靠在黄海边上。村北是港渠子。满潮的时候是一片水,望也望不到边;落潮时,海水退走了,就露出一片黄沙滩来。村南是一条沙岭。沙岭上长满一片沙蓼。站到沙岭上可以看到海。”这一家里有姥姥、舅舅和舅母、大虎哥和小花妹妹等人,小说中主要的描述的“海滨的孩子”就是大虎和二锁等人。我把来走亲戚的二锁也看作是海滨的孩子,因为他来打了海滨,他还是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二锁的表哥大虎自幼生长海滨,是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故事正是在“二锁”和“大虎”这两个人之间展开的,这两个人的关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有力的促进了情节的发展以及人文意味和人性的生成和显现。
大虎常年生活海滨,很了解海滨的情况,二锁初来乍到,对一切都很新鲜,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境遇不同,难免会有些相悖之处。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中通过语义分析方法深入的解读和阐释小说中所蕴含的人学意味和人性问题。二锁和大虎之间的矛盾是渐近的发生的,开始的时候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对海里帆船的动与不动的争论以及“乌鱼板子”事件等等。作者把深切的关爱灌注到了二锁、大虎、
小花等“海滨的孩子”身上,小说中的人学意味正在作者的精心构思下巧妙的开展而来,并且促成了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
二、人性中向善因素的呈现
小说中不断升级的矛盾作为人性冲突问题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正在悄悄的有步骤的展开。二锁和大虎这对表兄弟也在海滨渔村开始了快乐的生活。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唯美取向,海滨的孩子的生活还是充满快乐的。拉鱼、挖蛤、在沙滩上晒太阳等并不丰富的生活增进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等因素也在快乐的延续中慢慢生成。二锁培养起了对于大虎的信任和好感,大虎也喜欢上了爱问爱玩的二锁。小说中的人学意味,尤其是人性中的向善的因素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用简单的“善”或“恶”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在于不断的挖掘和培养。
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总是在矛盾中进行的,二锁和大虎之间的真正的信任和理解还必须在共同的生死攸关的遭遇之后。“二锁暗暗盼望着大虎能领他上港渠子北面去,可是大虎却没有要去的意思。二锁有自尊心,他不愿意死皮赖脸地去求人家,心里却比什么都着急。”“怎么的,家里不让小孩子上渠子北面去,潮来了,跑不及就淹死了。”以及“那咱们怎么办?”二锁有些胆怯的问到。“不要紧,”大虎又说,“潮一来咱就跑。”从这些对话中我们知道,两人正在商量去“港渠子北面” 挖蛤,并且在第二天相约去了北面。作者通过丰富的心理和环境描述刻画了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和显现,为我们最解读和终阐释小说中的人学意味和人性问题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二锁和大虎两个人从吃过早饭便出门了,他们光着脚板跑过海滩、跑过沙滩、跑过烂泥滩,“日头快转到头顶了,终于走到了渠子边。”“过了渠子,又是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在此,两人的矛盾再次出现,大虎一个人去里面挖蛤,让二锁留在外面看衣服,由此引起二锁的不满意,但是,这些对抗是毫无用处的,没有经验的二锁要听从老道的大虎的安排。大虎交待“你可不要离开这里,看着潮水把这沙堆淹倒了,就招呼我,咱们就走”之后就光着屁股跑进了港渠的深去,留下二锁一人待在荒凉、美丽的黄金沙滩上。对此,二锁有些恐惧,害怕忽然到来的海潮,但是看到平静的海面,他的内心也随之平静下来。恐惧和害怕是人性的普遍表达,写作不能掩饰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作者描述了二锁的恐惧和害怕,又描述了二锁内心的平静,在较少的文字内表达了丰富的人性内容。这些人性内容不是平行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因生成而显现,因显现从而得知不断的生成。
三、人性中向善因素的挖掘
大虎走后,二锁“不顾一切地继续扒起来”,他挖了很多漂亮的花蛤,在日头偏西时,他想起了大虎留下的沙堆,当他发现时,“沙堆不见了,渠子宽了,渠里的水也浑了。”他拼命的喊叫,终于和大虎在海水漫到脚下时汇合。面临生死关头,大虎并没有责怪二锁,而是表现出了“海滨的孩子”惯常的善良和勇敢,尽管这些善良和勇敢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而这些更好的说明了两人感情的增进和友谊的加深。
大虎停了停说:“试试吧,看能不能把你带过去。”大虎拉起二锁冲到水深流急的渠子中去,“可是两人一起沉下去了。大虎很快钻出水来,拉着二锁回到原来的岸上。二锁像呆了一样,哭也哭不出声了,紧紧拉住大虎的胳膊。这时大虎的脸色也变了。” 怎么办,危机时刻,大虎并没有放弃二锁,而是“用裤带的两头扎住了裤脚,把裤子按在水里湿透了,又拿起来在空中一甩,接着啪地往水里一按,两个裤筒鼓鼓地装满了空气,水面上就出现了两个大气泡。他一只手抓住裤腰,一只手把二锁拉过来,不由分说地把二锁按倒在水面上,将两个鼓鼓的裤腿套在他的膈肢窝底下。”终于游了过去,已经逐步形成的善良战胜了大虎只顾自己逃命的罪恶想法,人性中向善的因素在危难时刻显现。
就在他们沉默的时候,二锁打破了凝固的气氛,突然对大虎说:“大虎,你听我说,我对你好,心里真对你好,咱们一辈子做个好朋友行吗?”可是大虎什么也没有回答。他两手攀着膝盖坐着,皱着眉头望着远处的海,过了好大一会,才对二锁说:“回去我爹要问起来,你就说是我引你到北边港渠子跟前去的,潮水没涨我们就回来了。”
在此,我们看到,大虎和二锁两人真正的从心底里认识和了解了,小说的立意和主题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患难之交,不单单是言语的交流,而且是丰富的有力度的人性中向善因素的深度开掘和呈现。
《海滨的孩子》是一篇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篇小说文笔淳朴、优美,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并以描述儿童心理见长,堪称儿童文学领域的典范之作。小说里面所蕴含的人学意味和人性中向善因素的生成和呈现问题更是在同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种很少见的,即使把它放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会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肖平.三月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8.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76.
作者简介:张猛(1982—),男,山东邹平人,文学硕士,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及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