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首都教育现代化
2009-03-11张虹波李正宇
张虹波 李正宇
编者按: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8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一百年盛事为北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市教委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契机,以教育信息化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和争创教育新优势,以促进首都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那么, 2008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有何规划?为更好地展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刊邀请了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对2008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以回顾和展望。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年,是北京奥运决胜之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推进首都教育信息化工作大会”召开后,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京教研[2008]2号),将教育信息化大会的精神落在实际行动上,针对电子政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具体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确立了2010年前首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向,展望了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未来。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各区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为推进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为广大教育参与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服务。下面把北京市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总结。
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初步搭建了高标准、全覆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截至2008年底,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18个区县及燕山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均与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高速互联,互联带宽不低于千兆,部分区县达到万兆,实现了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教育科研网、首信平台等网络的高速互联,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
北京教育信息网目前拥有24B的IP地址,保证了全市教育系统内每一台计算机都具有唯一的国际互联网IP地址,为实现北京教育信息网用户实名认证,确保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奥运会期间,规划安排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安全保障制度及应急规范等,自2008年7月20日开始进入奥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至9月17日残奥会结束,24小时监控网络信息安全,在保障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奥运期间未发生网络信息事故,完成奥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
北京市初步建立起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在学校校务管理方面发挥显著的效益。全市统一发放学生卡130余万张,已经覆盖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含打工子弟学校),基本确保人手一张(含借读生)。利用CMIS系统和学生卡在全市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积极稳妥地推动纸介质学籍管理向信息化电子学籍管理转化这一重大变革。2008年6月到10月的小升初、普通高中入学依靠现有的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卡实现学生入学资格的认定、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电子学籍注册、电子学籍信息的转移等内容。以现代化媒介携带学生电子信息为手段,缩短学生因转学或正常升学而产生的学校办理学生电子档案工作时间,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校工作量,保证学生信息的完整性,并杜绝一个学生到多所学校注册的现象。2008年9月完成北京市所有高中阶段实施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一阶段数据采集工作。2008年10月利用CMIS中的学籍数据并利用学生卡作为身份证明,确保“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公平公正等。
三、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网络服务效益显著
针对中小学资源建设与供应中存在的重复集中采购,造成较大资金浪费,有效资源仍然短缺;资源更新不及时、不共享,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版权争议多,资源供应者逐年萎缩的问题,北京市创新资源建设机制,2005年开通的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即: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构建每一名教师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资源的开放平台;吸引企业、高校、区县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资源建设;极大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截至2008年11月,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456245条,服务频道15个,资源总数已近300万条,注册用户超过48万人,中小学师生实名用户40万余人,基本覆盖到了所有一线教师,日访问量平均超过万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T。
2008年面向各区县中小学教师发放不同面额的资源卡8万余张,电子货币使用率超过90%。拥有69457种、88多万册数字图书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涵盖了500余种主流教育教学期刊的期刊库,提供220万种文献资料的文献传递系统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同时,完成6个区、10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送工作。中小学资源平台为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将平台上的图文、音视频素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又生成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了教学效果。2008年市级平台还完成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高校特色资源网,怀柔、通州区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
2008年1月25日开始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市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校集体组织或学生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等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2008年9月1日,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副书记、赵凤彤副市长亲自参加了社会大课堂的揭幕仪式。其中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平台由市级平台和区县分级平台构成,主体包含“资源信息指南平台”和“管理监控平台”两部分,以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优质社会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构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实现活动资源的数字化、数据传输的网络化、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管理方式的集中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项目建设及应用工作
结合北京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 北京市教师研修网于2007年4月5日开通,该网站将整合课改相关机构的专业服务,向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获得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平台的开通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欢迎,截至2008年11月,已有数万名教师参与平台互动,平台建成覆盖中小学23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开展了数千次专题讨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并陆续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20余次。
高中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帮助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的电子化,全市统一开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同时,相应建立市、区级管理系统,供北京市及各区县教育管理部门使用,该系统将帮助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各高中校课改的进展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估与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与有效依据。截至2008年11月,已有90%的高中完成校级平台的安装使用,258所学校将课程、学分等管理数据上报到市区级平台,占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310所)的83.23%,占所有参加课改平台培训学校数(294所)的87.76%。
2.远程教育落到实处
依托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国际HOU组织北京分部,构建了北京远程教育网,开展形式多样的远程教育活动,举办了北京信息技术高峰论坛,建设北京中小学城乡手拉手系统、北京远程教学电视台、北京远程教学天文台、北京远程教育书斋等远程交互平台。链接了国家天文台北京远程天文电视台、香港远程教学交互平台、香港视像中国项目网、华师大远程学历教育平台和教师远程研修平台。组织远程天文培训与观测活动,开展了水星临日观测活动和中小学生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发现主带小行星1颗,证认了近地小行星4颗,获得虚拟撞击体观测结果1次,美国宇航局对中国学生取得的可喜成绩进行表彰,为每一位参加者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我们组织开展的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并开展多省市师生网上实时共庆新春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跨省市京港沪粤网上实时辩论赛。
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能力
1.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网管培训。 继2007年“北京市各区县区域网络管理员和中小学校园网管理员培训项目”开展以来,2008年完成了最后两门课程的网上学习,进行了软件考核,最后进行了上机闭卷考试。为了方便学员,解决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矛盾,我们建设了网上学习平台,把聘请到的专家所讲授的课程发布在平台上,供普通学员网上随时学习。先期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在学习平台以及区县面授中作为辅导教师及时指导。个人学习与小组互助相结合,网上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全方位多形式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4月开展了本次培训闭卷上机考试。2550人报名参加考试,其中82.43%成绩合格,个人最高分为95分。经过两次考试共合格2437人,占本次学习报名人数的88%。目前,全市网管教师培训取得高级网管证书的263人,取得普通网管证书的2437人。
2.本年内举行了两期共四个新任教育技术岗位教师专业基础培训班,共计159人学习期满顺利结业。
3.通过北京市第九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工作,促进师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此次参评电脑作品1215件,经过组委会认真评选,共评选出获奖作品346件。其中,学生获奖作品171件(31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教师获奖作品175件。同时,有149支代表队参加了机器人竞赛活动,共有64支代表队获奖,5支代表队荣获国家级奖励。在参评“全国第九届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8个。
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践,加深了我们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和管理的认识,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各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信息化不仅给我们带来变化和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加快“信息强政”,落实“信息惠民”,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首都教育服务是我们探寻的方向。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远远没有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率关注不够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新时期建设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新的一年,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方针,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心,以构建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为基础,以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障,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关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应用效益和服务水平;关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整体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环境,为逐步实现学习型、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