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及其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模式构建
2009-03-11熊姿胡美艳
熊 姿 胡美艳
体育在规范人类行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希腊人创造的“体育精神”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资本主义崛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体育行为有关的精神或品质都与民族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对体育的精神价值进行探讨,以便加以利用。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及特征
1.体育精神是体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
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德概念,对其内涵的分析应当以道德原理为参照来逐步展开。所谓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而道德研究则属于伦理学范畴,一般来说,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的科学,具体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体育界我们有“体育精神”,它是把“概念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最适合的说法,它归属于体育伦理道德范畴,指的是在运动情境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因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或健身活动,还是作为闲暇时的娱乐活动或竞技比赛活动,体育都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多种复杂的联系。为了实现体育的目的,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对这种联系进行调节,即对人们在体育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调整,这是一种社会需要。
2.体育精神具有历史性
体育精神的含义具有时代性,它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对体育精神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时,要联系其所处历史阶段的诸方面因素。体育精神是直接在人们的体育关系中并在一般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体育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体育关系不能不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任何进行体育活动的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之中,因此,体育精神不能不放射出阶级的折光,曲折地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次,体育的社会职能和地位,影响着以体育为职业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对生活、对人生和对世界的态度,他们对体育职能、地位和对自己社会义务的理解,对其整个道德观乃至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再次,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志趣、爱好和习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标准,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体育精神。从整个体育史来看,影响着体育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前两方面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换言之,体育的社会职能、地位和人们对二者的看法,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发展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第三方面的因素相对较为稳定。尽管体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时因地而异,但通过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各种手段达到身心健康和娱乐这个本质的特点却贯通古今中外的体育活动之中,它决定了体育精神固有特征。
二、当代体育精神的构建原则
构建当代体育精神既要反映其具体性、历史性的一面,又要考虑其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一面。通过对体育精神的历史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虽然体育精神具有历史性,但是体育运动毕竟有它的本质规律,体育关系也并不等同于阶级关系。尽管在各个时代特殊体育精神上都可以发现时代和社会类型的影响,但这些“特殊”之中有“一般”,即各种体育精神所共有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构建体育精神时,应从历史角度考察其发展脉络,探究其历史的局限性与合理性,以对历史及现实的深刻把握为基础,展开对体育精神构建的研究和讨论。
从体育精神本身就属于文化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一方面,任何一种重要的精神导向或精神形态都以某种方式包含着人的类价值与类本质,都具有普遍性。但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精神形态或导向的价值表现又具有历史性,它只有构成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才能与社会现实进程相契合。从这双重尺度出发,我们既不应在中国建立西方精神的独断,也不应固守中国文化,妄自尊大。应当看到,体育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其不同的文化发生环境和人文尺度,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都不可能勉强地、人为地为一个社会提供一种人文价值。作为外来文化的现代西方体育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西方现代体育的文化注解和思想主线,这是一种天然的联系。而中国体育在引进和参与西方体育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器物层面接受了它的形式,在思想层面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模式。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并非是要归返原始的天人合一,而是为在人与自然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重建二者的统一提供某种启示。同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既要避免人与自然极度分化所带来的消极历史后果,又不得不在特定历史阶段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来打破带有原始性质的自在的天人合一观念,为在更高层次上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奠定基础。所以我们的体育思想除了体育观在西方的本来含义之外,必然平添了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模式下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和纠正,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当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做出贡献。
三、当代体育精神的构建模式
文化精神构建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总是牵涉到文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体育精神的构建不外乎两种基本的模式:内在的转化和外在的重建批判。一般来说,当一种文化内含着即将到来的新文化的要素并在自身之内具有诸文化要素间的必要张力时,它会采取内在创造性的转化模式。而当一种文化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没有必要的契合点,并缺少内在诸文化要素间的必要张力以及驱动力,它则可能采取外在批判性的重建模式。
在21世纪经济和科技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精神的构建不可能因循某种单一模式与路径,而是要开拓自己独特的模式。它应是一种自觉主动、交汇复合型的文化精神创新与构建,既有内变的主导因素,也有外引的背景因素。历史已证明,完全照搬或简单排斥西方文化,都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体育文化涌入中国,但大多局限于技术、物质层面,而其精髓,诸如公平公正精神、平等职业精神等,尚未融入中国体育文化。就中国体育文化而言,其优秀传统诸如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等观念,也并未与西方传入的科技、管理等融合为一体。中西体育文化在总体上还是油与水的关系,西方体育文化漂浮于上,中国体育文化传统沉积于下,表面看来十分“现代化”,骨子里却缺乏先进的现代文化支撑。因而,从理论上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问题,在实践上解决两种体育文化的结合点,才是探讨中国体育精神构建的关键所在。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开始承认和接受进而消化和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基本完成了借鉴西方体育的体系化建设,在更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完全按照奥林匹克的模式改造了中国体育。西方体育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器物层面消化良好,很多体育项目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西方体育所附带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还没有深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可以说中国是在一个“全盘西化”的领域,遵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沿用西方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升国旗、奏国歌”的愿望。
体育精神是一切体育事业的崇高目的,当然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体育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一切体育事业中最崇高的精神,一切体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弘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精神,而学校体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与德育、智育相配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如果不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不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竞争观,即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应该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为人们提供价值支撑、行为导向和力量整合,将失去稳定的前进方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如果缺乏体育精神、缺少“魂魄”,也必将走向误区。正是由于当代中国体育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构建体育精神,而且体育精神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体育精神有助于社会病态情绪的及时修正和疏导,体育精神是体育发展的底蕴和原动力,是中国体育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体育精神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亚中,周宁.现代体育精神的构建.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6):149-151.
[2] 李力研.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古奥运会之后的“体育精神”及对历史的影响.浙江体育学,2000(8):1-9.
[3] 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9-121.
[4] 于涛.体育哲学双语教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25-132.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