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放松控制
2009-03-11苗地
苗 地
教育应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注重差异、提高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外,还需重新审视教师对教学过程、对象、环节和师生关系等因素的控制和调节是否得当,并
摆脱名目繁多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与禁锢,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而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
一、放松秩序控制
我国的教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建立起一整套具有浓烈封建色彩的课堂秩序,这些以森严、刻板、僵化为突出特征的条条框框至今仍在隐隐作祟,甚至保持着一定的惯性,持久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幸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学生的举止和表情一点不像青少年的所作所为,而像一群机器人。除非教师指名道姓提问,学生总是保持沉默,可谓秩序井然。当向学生问及此事时,他们都说教师不许乱说乱动。
诚然,课堂教学应保持良好的秩序,但良好的标准应该是积极、活跃和主动参与,而不是庄重、肃穆和死气沉沉。诸如要求学生昂首挺胸、正襟危坐、姿势整齐化一,略有小动作便视为不规范并予以斥责的做法难免过于迂腐,实属俗不可耐。在美国,学生喜欢爬在地毯上听课;在英国,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吃东西。对此,教师认为天经地义,决不横加干涉。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对国外的做法生吞活剥,盲目效仿,但对学生过于苛求,只能制造沉闷的气氛和压抑的心理感觉,并使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装模作样和严防可能降临的斥责。实验和研究表明,肌肉和神经处于高度紧张和戒备状态只能导致反应迟钝和精神麻木,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如此看来,对课堂秩序控制过严无疑是以牺牲实质上教学效果为代价,来换取形式上的井然有序和循规蹈矩,甚至是对青少年活泼好动天性的扼杀,理所当然地应予以革除和废止。
二、放松心理控制
活跃课堂气氛不是简单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萌发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以人身安全感和人格平等感,不能使学生担忧自己举止不当和回答失误而招致老师的惩罚和侮辱。
其次,教师的讲解和组织的操练应有利于学生心理活动高效运转,有利于创新思维脱颖而出,有利于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示。设问的内容和方法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积极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操练和互动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想象尽情发挥,使想像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控制必须铲除一切阻碍学生思维跳动和辐射的屏障与壁垒,使他们的理解、想象和求知活动走出狭小的空间,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读书而不惟书,尊师而不惟师,对书本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敢于提出异议,敢于进行否定,而不是把书本奉为信条,把教师的话句句当真理,一切唯命是从,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和释放。
三、放松目标控制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因此,那种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论调完全是一种谬
误,更是对教师的责难。只有承认并允许有差异、有悬殊,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鉴于此,教师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和按中等程度进行以班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提问和布置作业时放松目标控制,进行分类指导,而不是搞一刀切,按同一标准衡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可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将不同档次的作业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完成。即便是同一问题,也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发挥余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把最难的问题让最差的学生来回答。反之,把最简单的问题让最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形成事实上的嘲弄与藐视。这种以基本要求为底线,鼓励优生脱颖而出的做法真正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放松答案控制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惟一和绝对的。正如每个人小的时候大人曾一次次地考问:树上十只鸟,打死一只还有几只?从理论上讲,其余鸟见状肯定立即逃散。但事实上,只要有个说法,还剩几只鸟并不重要,任何一种答案都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教师不能过于自以为是,对学生的观点简单否定。
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考虑问题难免幼稚、片面,甚至偏激。对此,教师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追求完美,而应允许有偏见,允许有荒谬,并以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去引导和纠正。同时,青少年还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善于在课堂答问、操练和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表现出创新思维的苗头就应予以肯定,并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诱导使之进一步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指出,教师还应善于透过貌似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感触和捕捉创新思维的萌动,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激发和诱导,而不是用一种既定的模式和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更不能对此轻意扼杀。
五、放松程式控制
按照所谓的正规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早已胸有成竹,并严格付诸实施,甚至照本宣科。殊不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过于程式化和按部就班无异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最为宝贵的还是即兴处理,灵活应对,把教学过程从哲学的理性控制下转变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感情控制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先提问以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带着问题听讲。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可先组织操练,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讲解;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允许有疑即问,不必忌讳打断老师讲课;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掌握情况打破循序渐进的过程,省略某些步骤,直击关键环节;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殊需要,上课时间由规定时段向课后和周末延伸,上课地点由教室向户外拓展。总之,教学程式仅仅是一种手段和过程,并非目的,应服从教学效果的需要,尽可能灵活制定,不应视为凝固、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六、放松名分控制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几千年封建思想演化的产物,打有“师道尊严”的深深烙印,充满着身份、地位、等级观念的浓烈色彩。由于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太久,以至于许多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恰如文化知识的输灌机,酷似学生行为监控仪。这种冷酷、薄情的表现不得不使我们大声疾呼,教师应与学生增进沟通与理解,使自己的行为更趋人性化,更具人情味,更能展示人格魅力,更加体现人文关怀。
为此,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父母和长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使关爱和呵护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记得一位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模范教师“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既无引经据典的高论阔论,更无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所讲内容始终围绕一句话,那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娃儿”。原来,她在教学中的苦苦探索与不懈追求,以及对学生博大宽厚的爱心源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一种质朴无华和至纯至真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驱使和激励她的强大动力。如果所有教师都能给学生慈母严父式的关怀,学校从此便成了学生幸福的精神乐园。
其次,教师应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教师作为过来者,其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都高出学生所居的层面,因而成为师者。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教师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得益于学生对自己的完善。如教师所担任的角色都是以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前提,离开了学生的协作和支撑,教师便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条件,更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教师所发挥的表率作用和感染作用,以及在教学中得到的业务提高和进步都是学生反向塑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以驾驭、降服和主宰者自居,时时处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应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感情脉搏,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并在此基础上牢牢把握教学和教育的主动权,出色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