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浚县民俗文化漫议

2009-03-11马紫晨

寻根 2009年1期
关键词:古庙庙会民俗文化

马紫晨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该庙会的日客流量是数万人次;而对应如此庞大人群的“神”亦可谓众多:浮丘山上有千佛寺、千佛洞,大伾山上有万仙阁;前者“灵石”雕像996尊,后者原塑有9000多个神祇,现在也已恢复了3000余位,再加上其他寺庙的仙、佛,数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在香烟缭绕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锣鼓声、鞭炮声里,数十种民间文艺形式互相穿插,高效地体现着“人神共娱”或“名为娱神,实为娱人”的灵性宗旨。

不仅如此,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中还有不少属于个性化的内容。比如本地人常讲的“南山朝顶,东山望景”这一特色便是平原地区庙会中没有的,因为它必须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向资源优势方能满足并体现赶会者那种企求“仙境”与“凡尘”交融的审美需求。有意思的是,为了适应本区域农事季节和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人们不仅可以制定、还可以更改一些仙界人物的“圣诞”日期,已延续多年约定俗成难以变更的,则可以在“诞辰”之外另增加“得道”“成仙”甚至“显灵”的日子,以安排人们所想、所需的会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原定为期半个月的浚县正月庙会,为什么从1991年以后竟然可以逐步地前移或后延,一直拓宽到二月二。其实这也并非浚县的个案,事实上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在观念和信仰上的认同与回归,及对“求知、求乐、求美”愿望的增强,许多庙会都已经这样做了。这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碧霞宫前面舞楼两侧的一副楹联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阕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瞧,仙居—众愿,仰碧榭—看酒旗,天半绕—里中传,对仗中把天与人、虚与实、雅与俗组合得多么美妙!真的是张扬了其“天人合一”的准则。

浚县民俗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和谐”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里,是把世界分为三个空间的,即天上(天国)、人间(阳世)、地下(阴曹),各有神祇主宰一方。而各方神祇都可以在浚县的两座山上找到其位。无论是菩萨还是神仙,在这里都能和平相处:千佛洞里有道家的仙,万仙阁里也有佛家的神;六丁六甲原是真武大帝的神将,现在却来到吕祖祠值班站岗;碧霞宫御道的柱头上既有道士也有罗汉;大祇山的佛钟上也可以刻上周易八卦!不仅山下有子贡祠,山上有阳明书院,而且还有天主教、基督教的讲经棚及佛家念善书的“宣卷棚”并列,不远处即是文庙,这可真是中外几大教派和谐相处的一大景观!即使在同一教派内,如道教,也还有不同分支(如全真、正一、上清等)在两座山头上分别演示,更别说碧霞宫曾经存在过的和尚与道士轮值了。

与此相关的,在往昔的法事中,自然是佛教和道教两种音乐的不同演奏交相传入人们的耳鼓中;而在其各自所用的不同乐曲里,经研究,又全都包含着多种音乐成分。于是,雅乐(如锁南枝、驻云飞)和俗乐(如云里磨、对金钱)不分,甚至混为一体,这便成了浚县庙会上又一个有趣的“和谐”现象。

总之,浚县古庙会所表现出的各教派之间的共存共荣,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渗透,出世、入世、隐世等不同观念的彼此宽容,有神论和无神论二者的同赴盛会,从整个层面上便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僧与道之间、人与神之间、高端与百姓之间,直至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浚县庙会文化的突出特征,或曰主流特征。有了这一贯穿全局而又共同遵守的“和谐”,才使到浚县赶会的人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影响愈来愈好,并最终成为河南省众所公认的“民俗经典”。

浚县民俗文化的深度开掘

庙会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广为进行的“报赛”活动,因此往昔的“会日”也被称作“赛日”或“社日”。在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从以“娱神”为主逐渐转向以“娱人”为主,于是庙会也就成了民俗文化活动的最大载体。由于其与经济发展、商品交流及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汤阴县志》曾经对庙会的功能及其与文艺活动的关系等作了非常精辟的点评,谓:“四方辐辏,贸易盈城,焕然巨观。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特别是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提出,我省庙会也相应有所发展。一是恢复了一批已中断多年的古庙会;二是不少庙会的会期被拓宽;三是庙会内容日益丰富。

至于浚县正月古会,在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浚县志》中即有披露。当然,一般庙会(特别是历史文化积淀比较丰厚的城镇庙会)其延续性和稳定性还是比较强的。20年前,浚县520多个行政村全年的庙会(不包括逢“集”及与“庙”无关的物资交流会)数量为136届。从那时至今的这些年,一些庙会所依托的“硬件”确实整修了不少,据有关资料可知,仅大伾、浮丘二山从1989年始就相继对吕祖祠、禹王庙、兴国佛、天齐庙、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或恢复,并开凿了多条景区道路,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应是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度开掘的时候了。

在庙会文化的开发中,我们不仅应该注意硬件,也应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选择一些足以撼动当代青年人心灵的逸闻往事,用现代意识诠释美丽的传说,如“千眼柏”的故事,“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祷祔墓志”等,那么一些不会说话的静态的景观,就可以活起来了。

——————————————

作者单位: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古庙庙会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过莲华山寺
庙会经济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山间“古庙”,笛声悠悠
神秘古庙的门前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