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题之偏

2009-03-11聂幼犁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选择题提问

聂幼犁

[关键词]选择题,提问,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9—0052-03

上文谈的是两种比较典型的“答”非所问和“答”欠所问,其实,以下两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一、“答”过所问。这是指试题规定的正确答案,明显超过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或超越了试题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答案:D

因为考生没有见过试题提供的漫画,所以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观察历史漫画材料的能力——从该漫画所表达的信息中判断其“主题”,即该漫画的核心思想或观点。就科学性而言,这幅漫画可能就是当时人用以讽刺顽固派的,形式也非常生动活泼,使考生观察与思考的兴趣盎然。然而,从思维的逻辑和合理性上看,答案却有过分推理之嫌。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其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或思想内容的核心。从这幅漫画可以看到:

1,隆隆而来的“轮车”象征西方工业文明,车上的“翅膀”显然是一种象征,是作者认为该“轮车”具有的某种特点,但在不明作者的立场、态度之前,可以有两种理解:有可能是贬义的,它代表西方工业文明侵入我国时自我标榜为“天使”的特征;也可能是褒义的,它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和飞速发展。究竟是哪一种象征,还需旁证。

2,一位戴着西式眼镜的清朝大员和士兵们正在观看“轮车”。作者艺术地用盾牌之“表情”突出士兵们的心情,细细数来,除了没有高兴、愉悦外,盾牌表现的是惊奇、愤怒、恐惧、郁闷。但是,画中之关键——代表清朝官方的大员表情却很模糊,甚至可以看成是暧昧的,动作也很不清晰,尚缺判断其态度的依据。

因此,仅根据这幅漫画和试题的文字,可以直接确认的是,它直接刻画了晚清政府上下在观看西方工业文明时的态度,士兵们感到了惊奇、愤怒、恐惧、郁闷……“轮车”的象征意义和官员的态度则待考。

据此,就漫画的主题而言,可以排除选项c,因为画中没有出现义和团的信息。但是在不知道这位大员态度的情况下,凭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是无法确认他代表了晚清王朝中哪一派的,也就难以确定该画的主题,更无法依此同选项中的派系言论对号。如果将这位大员看作他正在观察和学习先进,而愚昧无知的士兵们在护卫他,那么A、B都可能是正确答案。如果将这位大员想象为与士兵一样的态度,那么D可能是正确答案。但认真想来,在“晚清”,即从鸦片战争到清朝覆亡这一时期中,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作为,清朝官员中,难道只有“顽固派”才产生过与画中士兵那样的心境?显然,试题提供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足以支撑答案。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观察下列漫画。它精辟地刻画了晚清统治者中始终抱有画中士兵般态度的少数是(图同原题,略。)

A,改革派

B,顽固派

C,洋务派

D,维新派

答案:B

如果说,上题对考生的“绑架”还有些可以理解,下题的“绑架”就要武断得多。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D

这道试题的优点和以上试题一样,都运用了比较浅显而新颖的情景,其目标是考查对情境中行为人的理解能力,也不失为一个亮点,值得提倡。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考生并不了解“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及其送书的意图,又没有读过他送的这本书,不知道该书的作者是谁,具体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写的是什么内容……仅凭“被切开的血管”这样形象比喻的书名就可以做出如此“一定”的判断吗?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也不符合史学的基本道理。一般地说,在判断前加上“应当”或“可能”的意思就会使其合乎逻辑,也更严谨。

顺便说一下,史学界乃至新闻媒体有“西方”特指欧洲或欧美之惯例,但从地理上说,“西方”和“东方”是相对的概念,亚洲人称欧洲为西方,就拉美来说,欧洲就不是西方,美国则是北方。在考生可能不清楚作者立足什么地区的时候,这里比较谨慎的做法还是用“欧美”可能更好一些。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不久前,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是一部乌拉圭进步作家用文学形式描述弱者悲惨历史的书,其书名当喻拉丁美洲曾

A,出现过几何形的国家边界

B,不断地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了畸形的单一作物制

D,饱受欧美殖民主义的侵略

答案:D

二、“答”多所问。这是指试题在选项中提供了多个正确答案,却要求考生作出唯一能够得分的选择。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试题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服饰、餐饮文化和歌舞艺术方面的变化与特点。从文明史或全球史的视角看,“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当然是正确答案,但从日本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或以明治维新为主语来说话,A、B为何是完全错误的呢?从“反映”了什么而言,选项A、B、c都是正确的,三者互补,共同构成了多视角或比较全面的回答。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在提问前先明确界定看问题的角度:“如果从全球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答案:B

这段引文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赛会》,原文是:“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赛会之款集股招商,而酌提官款以为之襄助,建屋辟地必广必精。”前一句说的是举办世博会的作用和意义,即举办世博会有助于“兴商务”并“富华

民”。后一句才说的是在上海开世博会的优势或有利条件。试题问的是“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考查的是材料阅读能力,引文可以带上前一句,但至少应当完整的地保留后一句,然不知为何,它却被做了删节。

从原文来看,郑观应认为上海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包括物质精神文化上的“中西总汇”、地理交通上的“江海要冲”,因而有“轮电往返,声闻不隔”的景象。商贸云集,便于招股筹款,也有利世博会“建屋辟地”。即使从试题所引的那部分来看,“中西总汇”不仅指物质与经济,而且当包括社会生活与精神文化,“江海要冲”则内含了方便观摩的意思。据此,试题规定的选项B肯定是正确答案,但为什么选项A、D就一定错得不行呢?

比较严肃和合理的修改方案是删去前一句,完整地引用郑观应对上海首开世博会有利条件的陈述,并修改问题与选项:

●郑观应主张:中国“欲筹赛会(指世博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赛会之款集股招商,而酌提官款以为之襄助,建屋辟地必广必精。”这段文字中,郑认为,最能包罗上海首开“赛会”诸条件的,也是最本源的条件是

A,地处“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B,便于为“赛会之款集股招商”

C,可以“酌提官款以为之襄助”

D,能做到“建屋辟地必广必精”

答案:A

就“答”多所问而言,下题可能最为典型,所有选项几乎都可能是正确答案:

●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答案:C

试题既没有对“历史学家”怎么“谈起”作出界别,又有没有对“人们”及其如何“想”作出逻辑限定。如此,不管是赞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者,还是反对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可能“想到”四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概念,甚至四个概念都“想到”,区别只是从什么角度想,还有想的水平问题。

那么,怎样修改才能既保持试题原来的考查目标,又解除这种对考生的武断“绑架”呢?就算留给读者的一个话题吧。如果哪一教研单位能组织高水平的学校教师来深入推敲与具体地修改这些试题,我想可能比泛泛而谈地宣讲命题理论会更有效果。如果哪位高手能引导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探究这些试题,也一定会大有斩获,不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主动、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升华。

这是一种课程资源。期待!

猜你喜欢

选择题提问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破解选择题的十大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必修2测试题(A)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