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题之偏

2009-03-11聂幼犁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选择题提问

聂幼犁

【关键词】选择题,提问,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50—03

选择题的答案是命题者规定的。选择题的优点之一是可以保证阅卷评分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考试的有效性。但是,当试题设计出现问题时,选择题的刚性特征也会使考试出现难以挽回的系统性误差,从而降低考试的有效性。在权威性的大规模考试中,“考场纪律”和“机器阅卷”都使选择题没有补救的余地,考生纵然有千条理由,也只能被绑架着走向错误。此类问题也打击了一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他们无奈、怅惘又欲诉无门。试题设计不严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一、“答”非所问。这是指试题规定的答案不是试题所问的问题,牛头不对马嘴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考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尤其是对“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的解读。相对于前半句中的“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说话时的“香港警察”,应该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从材料的选择来看,命题者用心良苦,试题情景生动清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问题出在:提问明确要求回答“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而答案却是说这句话的时间。

所谓某事情或某事态的背景,指的是对其“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如: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②中学生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历史背景/政治背景。”③根据这个定义,有什么理由认为选项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是正确答案,而A、B、C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呢?

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将题干的问题改为:“该警察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发生之时?”。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答案:D

试题提供了一则考生没有见过的新材料,要求考生阅读与理解这段材料的主旨,即“主要目的”“宗旨”,或“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从设计上看,这道试题属于近年来课程改革提倡的材料阅读能力的考查,又是一个亮点。但问题也出在所“答”非所问上。

这段文字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英法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结果的陈述和对这个结果之影响的判断,无论从语法、修辞,还是逻辑上看,其重心在后半句,意在表达文中的两个“标志着”;第二句是对造成这个结果之原因的表述,也是一种观点性的判断。整段文字可以简化为: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并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也许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使其落败并沦为二流强国。”

显然,这是一种观点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陈述,其“主旨”是作者表达对这一时期英法争夺之结果与原因的看法。据此,四个选项中有些靠谱的倒是“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另外,即使从时间上看,这段文字不仅追溯了早在“19世纪初”以前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而且还包括了1815年后“法国沦为二流强国”的事实,何止“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修改选项:

●(情景与问题同上,略。)

A说明法国历史上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

B表达对这场英、法争夺之因果的看法

C介绍法国大革命经历了长时期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此消彼长

答案:B

二、“答”欠所问。这是指试题规定的答案明显不足以回答试题提出的问题,或者说,试题指定的正确答案虽然有正确性,但是不健全、不到位的,话没有说完。

●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答案:A

试题用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国际贸易中的例子,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推论能力。就情景设置而言,又是不错的亮点。但其规定的答案问题多多: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在逻辑上是一种全称判断,而且没有特定领域的界定。在社会科学中,最要小心的是拿一个事例来推出全部的或广泛性的结论,即使答案正确,其逻辑也不一定能站住脚,是为常识。因此,设计这类试题比较严谨的做法是用“……事例(或事态)反映了(或可以反映)……”这样的模式。

这还不是这道试题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这个“现象”可以“表明”(假定可以作“反映”用)的问题很多,相对其实质和原因,所谓“不平等”也只是现象,答案很复杂。商品的零售价格并非仅仅是成品加工价,而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即使除去使用价值的因素,就价值因素而言,也有很多:既有原材料、工艺技术、生产加工、系统管理、科研发明、市场销售的投入,还有资本投入、风险的承担,品牌的效益,专利的保护……再者,本题还涉及了我国已经签字认同的现行的世界贸易规则问题,岂是一个“不平等”可以了断!

在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业已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是生产的要素”“管理出效益”“时间就是金钱”“保护知识产权”等观念和物流的重要价值的时代背景下,如此简单无当的推理,实质上属于过去我国史学界由于“左”的倾向和对市场经济的无知而发出的一种自我陶醉式的“道德批判”。将其用于考试,既不利促进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素质,也有失史学的理性、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以学生已学的史实知识为前提,对这个“耐克鞋”贸易的事例作有限深度的判断:

●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国际零售市场上可以卖到四、五十美元。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可能属于

A一种极端的个别现象

B当今国际贸易的典型

C一则被歪曲了的报道

D上一世纪以前的事情

答案:B

“答”欠所问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将某一事件的必要条件,因为其重要而当成充分条件来说。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①

答案:

宋代推行科举制度无疑是促进社会阶层间流动、使平民能够步入仕途,使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可以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在当时虽不突出,但却是必须具备的因素。(这可以参看有关专论或专著,本文不再赘述。)所以,我们可以说:“科举制是宋代官员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的原因或重要的原因”,或说:“宋代官员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主要是因为推行了科举制”,但不等于可以说:“宋代官员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是因为推行了科举制”。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是不同的逻辑关系:前者强调了其重要,但不排斥或忽视还有其他原因,而后者却含有排斥或忽视其他原因之意,至少是话没有讲完,把复杂的社会原因简单化了。因此,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据有关统计研究,宋代官员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选官首推

A军功授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猜你喜欢

选择题提问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破解选择题的十大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必修2测试题(A)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