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把历史课上的更精彩

2009-03-11邓继民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感

[关键词]情感,历史细节,专业修养

[申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26—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模式更加多元,教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我市的教研活动中,教室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这无疑是个永恒的课题。

什么叫“精彩”?如同评价一堂好课,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乃至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后才能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把历史课上的更精彩,需要多角度地探讨。

一、发挥学科特征,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不能完全靠说教。在听课中,很多教师都能够用感慨的语言赞叹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课堂气氛出现“精彩”,这样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这样的感慨没有结合史实,没有充分运用历史细节,因而显得贫乏而缺少说服力。我市初中使用北师大教材,在7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教材提供了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大汶口墓地出土的“玉铲、镂孔象牙梳”三幅图片。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利用这三幅图片,挖掘其中的信息。这三幅图片中的实物硬度不一样,每件实物中都有孔,但大小不一样,非常圆,非常规整。那个时期还没有金属工具,我们的祖先用什么办法钻孔?又如何钻的那么圆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个细节,教师再感叹先人的智慧,即使语言、声调平实,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样的问题不必让学生讨论,而且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找出答案。挖掘这一图片信息的目的是渗透情感教育,这样的情感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甲骨文,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它是汉字的源头,还应强调,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自成体系的“自源文字”。文字学上将自行发源、完善的文字叫自源文字。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借源文字”,如日文是借源汉字形成的,英文字母是借源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形成的。汉字还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非语音文字,即不是根据发音形成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汉字起到纽带作用。我国大江南北的口音差别很大,但文字一致。结合甲骨文引申汉字的特点,情感教育也渗透其中了。

创设课堂情景也是情感教育的好方法,许多年轻教师都能运用电脑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事实上,创设情景应该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要考虑地域差异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我市一位教师,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中,以2009年在济南召开的全运会场面导入新课:

请看,这是第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这是一场以“和谐盛世齐鲁情”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突出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作为山东人,你l知道“一山”“一水”“一圣人”分别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热烈,因为他们身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对地域文化耳濡目染,但对“文化内涵”又似是而非,因此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也有话可说。可惜的是教师小结不到位。应该强调泰山不仅自然地理风貌独特,还有深厚的岱岳文化底蕴,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农耕文明,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齐鲁儿女;圣贤孔子不仅开创儒学先河,也弘扬了古代礼仪传统。这种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

情感效果不是历史课“精彩”的唯一标准。历史课的“精彩”更多的应当是回味无穷、发人深省。1840年到1945年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和抗争。用悲痛的语调控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用崇敬之情描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用惋惜的口吻总结那些探索和失败都是必要的,但是,切忌空发议论。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这样的效果或许比教师的激情语言更有震撼力。

比如鸦片战争,除了关天培的抵抗确实有历史记载外,茅海建教授根据中外史料的研究证明,其他我们熟知的爱国将领大都死于炮火之中。当时英军进攻的战术首先是炮击,英军的火炮射程远,炮弹中有火药。猛烈的炮击不仅摧毁了清军用三合土构筑的工事,而且也杀伤了大量爱国官兵。一场战役下来,往往是清军死伤无数,英军仅伤几人。史实如此,教学怎么处理?教师的情感语言必须是有感而发。因此,鸦片战争的教学应当充分展现战争细节,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深思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气氛很沉闷,但令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而且进入高中后他们再学这段历史,理性的思考便有了基础。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让事实说话。初中历史课更应该多讲史实,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又是刚刚学习历史,了解基本史实应当是初中学习的主要任务。作为教科书不能不用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但教学中不见得非将这些概念作为重点。比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中学生知道这个概念就可以了,要求他们在理论上理解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征和学习心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也是如此。初中教学应当在选择和铺展史实上下功夫。因为,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用一课时学习一件大事,学生又没有基础,40分钟内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很“精彩”了。换言之,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追求课堂效果的“精彩”。

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拉开序幕,一直延伸到五四运动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都只有14岁,用一课时的时间使他们深入理解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要求过高。课堂教学如果能够使他们初步感知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就是成功。那么,浓缩到一节课的新文化运动,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是,学生是否懂得什么是封建道德。实际上,学生对当时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孔教也不十分理解。很多教师处理这节课时都是先讲民主、科学,没有解释封建道德。封建道德对当时社会的危害和对人们心灵的束缚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尊孔复古的逆流是诱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强化,成为控制人思想的枷锁,人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摧残,由此造成社会氛围的僵死沉闷。对初中学生不必纠缠封建主义的概

念,但必须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封建道德。这样他们才理解民主、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有教师结合鲁迅的作品,选用以《狂人日记》为题材的“写意漫画”。用这幅漫画有直观的效果,但要解释清楚“吃人”的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本质是封建道德。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孔教的意义。

历史课的“精彩”更多地体现在把学生带入历史情景之中。有些老师抱怨说,90后的孩子精神荒芜、心灵淡漠。出现精神荒芜的学生,必然存在精神缺失的教师。历史课能否唤起他们的心灵感应,关键在教师。北师大版教材抗日战争编写了5课,其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课选择了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前一节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的内容是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后一节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内容是中共七大和日本投降,中间8年抗战只写了两个战役和以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为代表的民众抗日。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以突出全民族抗战,但课时少,教学怎么处理?可以详细讲解一个战役、概述其他。比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后,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元气大伤,调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军队大部分属于地方军,如东北军、西北军、川军、广西军等,还有原本国民政府蓄意遣散的“杂牌军”,但是,抵御外敌使中国军队结成一个整体。杂牌军庞炳勋部只有5个团的实力,在临沂却抵挡住日军精锐坂垣征四郎部一个师数日的进攻。川军王铭章都装备落后,却主动请缨出川参战,但中央军瞧不起他们,第一、二战区竟不愿意接受他们。该部将士在台儿庄战役中守卫藤县,在日军飞机、战车、坦克、大炮的攻击下,与10倍之敌血战4天,45岁的王铭章师长战死,全军仅有极少数突围。周恩来、l叶剑英、张爱萍等中共将领都直接为战役出谋划策。台儿庄战役也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典型,展现细节就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然后再概述8年抗战中的其他战役和活动。这样不是也很精彩吗?

三、专业素质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都希望获得学生的尊重。一般来说,教师的尊严、威信是通过教学产生的。任何矫情的表演、花哨的设计、虚假的互动都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也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历史课如果仅注重形式,教学自然就空洞。历史课的教学如果空洞无味,一定是教师专业素质低下造成的。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历史就是人的故事,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可以出“精彩”,问题在于你是有一桶水,还是只有一碗水。

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而且女教师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些年国家不断扩大高校招生数字,高校不断地升格。原来的专科学校如今变成了学院,原来的学院如今升格为大学。能够有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件好事。但是,大学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近年很多有高等学历的中学青年历史教师,知识贫乏,读的书太少。当然,大学只是进行基本的专业训练,教师更多的是要坚持终身学习。中学历史虽然不深,但范围很广,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面面俱到。熟悉几本中学教材不等于能够胜任教学。备课只依靠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有些教师教了几年便自以为轻车熟路,不再用功,上课“照本宣科”的现象并非少见。实际上,中学历史范围的知识非常广博,初中教学也大有可为。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知名的历史特级教师时宗本先生,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一辈子几乎都在教初中历史。他的课堂教学录像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历史教师的专业功底首先是历史的专业知识。教材限于篇幅,简明扼要,不可能充分描述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的拓展。历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是阅读,培训可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指望短期培训就能够有较大的提高,不太可能。因为即使专家讲得再精彩,将专家的知识转变为你自己的储备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而养成阅读习惯对历史教师特别重要。一些专业杂志要经常看,有些文章要精读,要结合教学思考怎么用。有些教师根本不看专业杂志,甚至不知道中学历史有哪几种杂志。有些教师只是翻阅、浏览杂志,并不认真学习。专业性的文章要精读才能理解,有些文章要存留。教师应通过阅读杂志保持对专业发展的关注,通过杂志了解理论问题和别人的经验。无论哪个学科,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没有不看专业杂志的。

,历史教师还应关注史学研究。目前历史学的研究很精、很深,远离中学教学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不关注,但那些与中学教学相关的历史研究,中学教师应当及时了解。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应当带动其他教师学习。关注和了解学术研究是开阔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阶梯,也是知识更新的途径。不关注学术研究,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就不会改变,例如清末新政,它实施的改革措施已经超出了百日维新颁布的法令,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也不能说是卖国,而保路运动也不是中学教科书过去描述的样子。这些内容虽然目前中学历史里没有,但是了解有助于教师思维的发展。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那你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老教材的水平,难免在一些关键时刻露怯。

教师的专业功底其次才是教学技能。教学是一种智慧。教师的职业特长就是善于引导学习。过去我们常用苏联人的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教师做不到。教师只有是个完人才能去塑造别人的灵魂。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是能够胜任教学。胜任教学就要掌握教学技能。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口头表达、板书书写、应用计算机技术,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善于引导学习也属于教学技能。历史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什么技术或谋生的手段。说老实话,不懂历史也照样可以生存。但学习历史可以锻炼思维。要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就要动脑筋,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的,也不是要把你知道的都讲给学生听,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中要强调新疆、西藏和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最终不是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是让他们理解历史上中央政府如何对这些地方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个理解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当然,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光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教师也要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坚定教学信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理想的课堂。精彩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流。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精神焕发,学生便生机勃勃;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就全神贯注;教师循诱善导,学生便勤思明辨;教师博学笃行,学生就好学求进。在成功课例中,课堂是轻松连贯,和谐而有韵味的。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设计成功的课堂,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常教常新”说来容易,做到很难。历史教师如果停止了这种追求,课堂自然就暗淡许多,甚至教师自己也感到厌烦。追求精彩是必要的。我想,有了这种教学的理想,精品历史课就会呼之欲出。

[作者简介]邓继民,男,1960年生,山东省济宁市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任世江]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户聚类分析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