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国际传播的心态与语态
2009-03-11张振华
张振华
俗话说:“言为心声”。的确,心态决定语态。而语态则决定沟通力、影响力。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一个人如此,一个媒体亦如此。
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部分国民中形成了各种不良心态。比如在近代以前中国是个强国。那个时期给部分国民留下了一种傲视八方、万邦来朝的“帝国心态”;其后由于受到列强的欺侮,国民中又形成了与之相反的“弱国心态”和悲情意识;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在国内、国外都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意识形态划线,结果在国民中又形成了以斗争哲学为核心的非敌即友的“革命心态”;及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在部分国民中又形成了一种膨胀思维。
以上种种心态在中国人包括媒体人心头仍不同地存在,这就必然会影响媒体看中国、看世界,报中国、报世界。
而要建立平等、交流的心态、语态,建立理性、开放、成熟、健康、实事求是的大国心态,进而建立有沟通力、渗透力的语态和话语体系,必须把握好三个实际,进而从这三个实际出发,制订相应的语态、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
第一,要把握好中国国情实际,在表述中国时把握好话语的全面与平衡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任务之一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人家准确地了解中国。媒体必须准确地介绍中国;要能准确地介绍中国就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因为只有把握好中国国情实际,才能把握好对外介绍中国的基调和语态。
中国国情实际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二是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温总理的话说,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不仅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指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目前,我们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仍大而不强;虽然有了盛世之象,但盛世之实尚不足。中国只是处在大而趋强、大而趋盛的过程之中。因此,有关中国的活语表述,既要讲发展,又要讲问题,从而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影像。
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威胁”和“中国崛起”始终如影随形。虽然我们一再声明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但我们强调的是“和平”,人家盯着的却是“崛起”;我们强调过程,人家担心的是结果。我们在传播中如果只讲成就甚而夸大成就,会无意中国“中国威胁论”形成一种应合。
再者,这几年“中国责任论”又不绝于耳,其用意之一是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买单。搞不好就会使我们脱离国力去承受不应承受之重。
第二。要把握好国外受众的实际。讲究传播艺术和传播效果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再次提出,必须“按新闻规律办事”。
新闻与宣传有共通性,但也有特殊性。鉴于西方人讨厌“宣传”两字,因此,对外传播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要用事实说话,而非用口号、概念、套话说话。要追求宣传的“无痕性”。在这点上,要向西方新闻工作者学习,因为他们善于按传播规律办事,我们喜欢按宣传规律办事;他们很善于把宣传新闻化,我们则很习惯把新闻宣传化,即他们很善于把宣传做成新闻,而我们则很习惯把新闻做成宣传。而国外受众最后得到的是宣传品还是新闻作品,他们的感应和效果是十分不同的。因此,对外传播必须学会站在传播取位上使用传播语态、传播话语,一句话,必须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对外传播成为有效传播必须迈出的一步。
第三,要把握各种涉华舆论实际。建立一种大国心态、大国气度
鉴于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关注,世界已进入一个“群说中国”、“杂说中国”甚至“乱说中国”的时代。
由于多年形成的“弱国心态”、“小国心态”,中国人包括媒体人很长时间以来对外界的涉华舆论曾经特别敏感、特别在意,讲两句好话就是朋友,批评两句就是反华。对入耳的话加以放大,对刺耳的话则立即反唇相讥,跟着别人的节拍跳舞。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各种涉华舆论只会增多,不会减少;特别是西方因为他们绝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因为这意味着对西方道路的挑战),因此,不断制造和发出种种制华、扰华、乱华舆论也将是一种必然现象。鉴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从容应对的大国气度、大国心态。誉不为所惑,骂不为所扰;无论是捧杀还是棒杀,都抱以一种淡定的平常心。对各种涉华舆论,要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第四,在国际报道上要讲究中国视角、中国立场
同一个世界、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总会有不同的报道。由于目前我们的国际报道信息源大都来自西方几个大通讯社,弄不好不仅人家的信息会变成我们的信息,而且人家的观点也可能变成我们的观点,不仅会用人家的过滤器选择信息,而且可能还会用人家的立场解读信息。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第一,我们应当有更多的一手报道,特别是有关亚太地区的报道。因为不仅中国地处亚太,而且亚太地区有美国、日本、印度、中国及东盟等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另外,亚洲发展前景看好,是出新闻的地区。就像BBc,虽然它在报道全球,但是英联邦国家是它报道的重点。同样,我国的媒体在国际报道上也应有自己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亚太地区。第二,加强国际评论,即坚持用我们的观点来解读信息。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独家占有和时效竞争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信息的“独家”解读不失为一种上策。信息可能是共同的,评论、解读却可以成为地道的“中国制造”。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我们才能在国际报道中充分展示中国观点,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观众换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