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学纪实与评析
2009-03-10袁玉玲毕季芳
袁玉玲 毕季芳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4年级下册《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3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3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不同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
师:(播放音乐。)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名字叫《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总会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可我百思不得其解。(板书:生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呢?
生:(纷纷摇头。)没想过。
师:有一位台湾的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一篇文章,向我们诠释出生命的真谛。(补充板书:生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题目叫做——(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师:带着问题快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自读课文。)
师: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信心读准吗?
生:(开火车读。)骚扰、动弹、挣扎、鼓动、跃动、欲望、茁壮、震撼、糟蹋。
师:“糟蹋”这两个字的偏旁很有趣,一个是——(生:“米”字旁),一个是——(生:“足”字旁)。从偏旁我们不难理解,把米放在脚下踩,这真是一种——
生:浪费。
师:对了,“糟蹋”在字典中的一个解释就是浪费,损坏,那么课文中是不是浪费的意思呢?我们学文时再慢慢体会。
师:扫清了字词障碍,我们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还要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想,看看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一生举起小手。)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读懂了?你知道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吗?
生:第1自然段写提问:生命是什么?
师:是以问句开头的,接着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谁知道?
生:作者从飞蛾求生感到了生命的震惊。
师:能用“谁怎样”这样简捷的短句表达吗?来试试。
生:飞蛾求生。
师:再简单些,谁来说?(随生回答,师贴卡片。)把这样的短句记在这段旁边,就记“求生”。边读书,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下面的两段,也用这种方法概括。
生:瓜苗破土。
生:心脏跳动。
师:(贴出卡片。)最后一段呢,有两句话,想交流这一段意思的同学请举手站起来,你们先读一读这段,好吗?左边两组同学读第1句,右边两组同学读第2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其实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到底写了什么呢?有的同学没有举手,还在思考。那我问问你们,你们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感受到了生命是有限的?又从哪里感受到“一定要珍惜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呢?
(生分别读课文。)
师:是啊,作者用3个短小的事例告诉了我们原来生命可以这样,要珍惜,要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所以,最后一段,是全篇文章的——
生:总结。
生:概括、提升。
师:真聪明,记下这个词。
师:(指板书,与生一起回顾。)作者用心去发现事物,去品味生活,所以才写出这样的好文章。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下面,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让你内心有所触动的语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我来读2、3、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自由读这几段前面的部分,好吗!
生:行!
师:那第1和5自然段我们该怎样读呢?
(师生合作读文。)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这句好,是对这一段最好的总结、概括。
生:我发现“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那样鲜明”这句里的“跃动”好,它太渴望活着了。
师:“跃动”是怎样的动呢?字典中“跃”就是跳的意思,跃动就是跳动,但跃动分明不是一般的跳动,为什么不叫跳动而用跃动,你感受到了吗?
生:我感受到飞蛾坚强的意志。
师:所以作者说(引读)——
生:“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那样鲜明!”
师:这样对生命强烈的欲望,这样强烈的生命跃动,我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3个感叹号用得好。
师:把这3个感叹号如果改成句号,你来读读,合适吗?(生读。)
生:不合适,作者对飞蛾顽强的生命力感到强烈的震撼。
师:是呀!连标点也在表达着飞蛾对生的欲望。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生:(女生读。)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这只仅仅能活9天的小小的飞蛾,却在挣扎着——
生:(男生读。)极力鼓动双翅……放了它!
师:我们似乎听到了飞蛾对自己说——
生:只要有一口气,我也要逃出去。
生:我家里还有小宝宝,我一定要逃走,回去照顾它们。
师:我们又仿佛听到了它对杏林子说——
生:你有生命,我也有生命,你不能这样欺负我。
师: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求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那捏在手中的不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齐:生命。)
师:难怪作者要两次重复生命,让我们齐读课题,读出对生命的珍惜、震惊。
生:生命!生命!
师:你还发现了哪好?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只活了几天。”我从这句话里感受到瓜苗生命力很顽强。
生:我还从“冲破”、“不屈向上”、“茁壮”体会出小瓜苗的顽强。
师:这不屈的生命还从哪感受到了?
生:(读第1句。)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小瓜苗。
师: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生:掉、冒。
师: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钻、长、伸”?老师给大家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冒:从里面往外涌或漏。顶着,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轻率;鲁莽;触犯。你认为哪个义项能恰当地描写出小瓜苗当时的生长情况?
生:我觉得第2个义项很恰当:“顶着,不顾恶劣的环境。”
师:再联系小瓜苗的生长环境,这义项很合适,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啊!
是啊,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生命就是在——
(生齐)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决心……生命还是只活几天——(生齐)也要顽强地活着的力量。
师:面对着不屈的小瓜苗,你有何感受呢?
生:敬佩、震惊、感动。
师:读出你的惊讶和震撼!(指课题。)
师:还有哪些发现?
(生读第4自然段。)
师:是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你能听出什么。(师读。)
生:生命是自己的,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生:只有活着,才能做出有意思的事情。
师:“糟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是在糟蹋生命?
生:有时我很贪玩,不愿意写作业,每到晚上10点多才睡觉。
生:上课时,我有时搞小动作,溜号,这就是在浪费时间。
师:其实,我觉得杏林子是最尊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出示照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12岁就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到61岁,整整50年时间里,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坐在轮椅上顽强地写下了40多本著作,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了解到这些,你是否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呢?生命是什么?(出示图片:昙花、牛、蜜蜂、雷锋、海伦·凯勒……)
夜晚,如果你贪睡,就会错过欣赏昙花的机会,因此有句成语叫——(昙花一现。)
啊,生命是稍纵即逝的昙花,即使几秒钟,也要绽放出它的亮丽,优雅。
蜜蜂,它的寿命只有1个多月,可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工蜂要照顾幼虫、建造房子、打扫卫生、采蜜等……生命是只为他人奉献,不求个人索取的工蜂。
生命还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昏暗的灯光下,发出内心的《呐喊》。来,让我们写下对生命的感悟吧!
(出示句子:生命是_________!)
师:所以,杏林子说: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一(生齐读第5自然段。)师:让我们通过朗读课题,再一次感受生命的力量与可贵吧!
(生读课题。)
师:这是坚强不屈的生命。
师:这是对生命的赞美之声。
师:这是令人震撼的生命。
师:最后,希望每一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敬畏别的生命,热爱所有的生命。
评新:
引用北京教科院王晓春教授的话是:“你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应该能水乳交融地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这节课的理想与否,我想可以用这个标准衡量。
首先,袁玉玲老师的课用一条线贯穿始终,即对“生命的探寻”为主线,层层深入地理解感悟,进而引领学生、教者、听者,走进文本,探寻生命的真谛。从读课题入手开课,到每一个事例深入挖掘其蕴涵的侧重点,即飞蛾强烈求生是对自己负责,好好地把握生命,香瓜子破缝而出,是揭示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我”静听心跳则是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每一次生命的探寻,都不断扣问课题“生命生命”,结尾又在拓展“生命是”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题。这样,使整节课由这条线画了一个完整的“圆”,这不仅仅是原点的回归,而且学生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感悟中,对生命的理解更有了高度,进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使这个“圆”成了“球”。
其次,“两种方法”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概括段意的方法”。在这节课上有边读边批注的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有通过师生合作读渗透段落中心句的读书方法,更有用“谁怎样”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句式概括3个事例的方法。这种简单的概括更有它的精练美。
再次,“三种能力”在诠释了“生命是什么?”
其一:扩展学生想象的能力。给学生在本课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而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大多是在想象中闪现的。袁老师抓住飞蛾可能对自己说,以及飞蛾可能对杏林子说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因为文本中只有飞蛾挣扎动作,但通过动作去想象说话,无疑让飞蛾求生的欲望更加凸现。
其二: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想,袁老师不单单满足于对文本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出示了“昙花、牛、蜜蜂、雷锋、海伦·凯勒”等一组图片后,开拓了学生的认知世界,将孩子们引入到生活中,在平凡的人、物、事中,感悟书写心中对生命的理解。这种“我笔书我心”恰到好处。
其三:培养品词析句的能力。本课中的词语如:跃动、冒以及学文前和学文中对“糟蹋”一词的理解,都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感受到“字词有温度,言语知冷暖”。
我不敢说学生一节课下来对生命的感悟有多么深刻,但我相信他们必定会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向今后的学习,走向生活乃至人生。我想,这节课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好课。
个人简介
袁玉玲小学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哈尔滨市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班主任标兵。曾获“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观摩课一等奖,市语文学科第七届“雏鹰杯”特等奖。她的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平实中带有机智,灵活中不失方法,践行中培养能力”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