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2009-03-10于振华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期
关键词:画图正方体长方体

于振华

[案例1]在一堂数学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中间挖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在解题时我故意不给学生画图,起初做错的孩子很多,他们都没减去两个底面的面积。静心想一想只是没有图的原因吗?可是再看画了图的同学答案也不对呀!可见孩子的空间观念很差。讲题时我也不画图,直奔他们的“弱”项。

我顺势拿起一个近似正方体的粉笔盒,在相对的两个面上画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看看两个正方形的位置,然后神秘地举到自己的右眼前对学生说:“现在就启动你们的头脑摄像机把这一切割的过程呈现出来,最后画面定格在哪呢?也就是你看到了什么?”半分钟之后,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一个同学。

谢翔雨:老师,我看见一个正方体中间有一个长方体的洞,洞里有一个眼珠……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哄笑……

谢翔雨不好意思地挠着头皮,为了给他解围,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看他多了不起,竟然把这个原本不透的东西看穿了,看到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部分,这是因为他的头脑摄像机抓拍了切割的全部分,我佩服他!”

师:你看到了那只眼珠了吗?(指一个笑的最欢的男孩)他摇了摇头。

师:那你对于谢祥雨的说法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他把这个东西真地挖透了,说得很真实!

师:说出什么原因使我们犯了错误?

生2:没减去两个挖空的底面

生全体:哦……

回头再看刚才的过程,冷眼看仿佛是谢祥雨喧宾夺主了,如果我武断地批评谢祥雨的口不择言,肯定会严重地打消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果我一言不发,任凭孩子们的哄笑,那么课堂肯定会变成一场闹剧。庆幸地是,我既没有发火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灵活机智地把孩子们引导到探索问题的轨道上,从而使他们恍然大悟。

[案例2]例题:笑笑家与淘气家路程相距600米,两人同时从各自家出发,笑笑每分钟步行50米,淘气每分钟步行70米,问两人同时相向出发几分钟相遇?

布置完题目之后,我走下讲台,在教室里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做的:600÷(50+70)=5(分钟)。看到学生们掌握了课堂知识,我感到很欣慰。突然,我看见学生崔子健不停地写:50+70=120:50+70=120……当他写到第三50+70时,我有些不耐烦了,我小声说:“孩子你干吗呢?”他没有抬头还在写……我满含责备地问道:“你不先审题吗?”他立刻停住了笔,不解地看了我一眼。

我立刻转向全班同学说:“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我认为找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一交流,课件一演示,自然就把他“教”会了。同学们说完后,我把眼光投向他时,我满以为他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谁知他连头都没抬。这时我陷入了沉思,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几步走过去拉住他轻声问:“孩子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想看看他俩几分钟能走够600米,我一直在那凑……”我赶忙问:“凑几次?”他说:“我刚凑完4次。”“还需要几次?”“1次”他低声说。

听了他的回答,我的心震了一下。原来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一个思路去解决问题,从目前来看,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是低效的,但是他这种不循陈规,敢于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件事情告诉我:当看到孩子没有朝着老师预期的方向前进时,不要催促或者粗暴地给予干预,而是给孩子保留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智慧的点拨。

魏书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是的,教师只有“蹲”下来,改变自己原有的视角,学会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者: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画图正方体长方体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智力魔方
画图找答案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表面积是多少
谁和谁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