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行为
2009-03-10王婷范子斌
王 婷 范子斌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活动,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因此,透视并研究课堂中的学生评价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行为的理论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应该既包括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自评和他评活动,也包括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自评和他评活动。根据评价客体的不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人的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以学习主体的积极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还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有助于教师反思并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师生课堂教学“交流一互动”的体现。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双边活动”,需要彼此之间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传递,而评价正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不是教师单向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以学习主体的积极心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地改进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身更清楚教师特定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否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力,是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这些真实体验和感受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和专业发展。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对教学的真实感受,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逐渐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3、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互评,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相互对各自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学生互评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一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因为,在评价过程中,双方都要客观分析,以诚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评价,尽量在评价中避免个人偏见。评价双方都要彼此尊重,虚心向他人学习,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谦虚态度的养成。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相互评价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能够以清楚、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评价的内容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便于对方理解与接受。因此,学生在相互评价中需要考虑自己的语言技巧,仔细斟酌评语的表述。这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加深对人际交往多样性的认识和体验。
二、目前学生评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学生评价行为,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以及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评价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评价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实现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综观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评价行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上忽视对学生评价行为的研究
从大量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理论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这一评价客体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活动。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投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活动,研究教师对学生的一系列评价,学生被应然地置于评价客体的地位。因此,如果说有对学生评价的研究,那也只是从学生作为评价的客体,尤其是作为教师评价的客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也就是说,我们习惯性地把学生作为评价的客体,我们侧重研究如何评价学生,相反,对于学生作为主体如何进行评价则研究的比较少。
2、评价中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行为
受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主宰着课堂,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关心的是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教学的过程即知识传输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也仅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的评价活动很少发生或几乎没有。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存在诸如评价内容片面以及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对教学实践作用不大。
3、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评价知识
学生一直处于课堂教学中被动客体的地位,对于评价知识知之甚少,不了解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意识淡薄,缺乏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另外,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在认识问题上不成熟,多凭直觉和直观感受,有时感情用事,只看表面现象。
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滞后,评价的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评价教师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表现为评价的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我们知道,很多学校只是通过学期末的一纸教师测评量表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奖惩教师的一个依据。这就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严重滞后于教学实践,而且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和进行自我反思,不能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
三、科学引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行为
1、科学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本身就是主观性极强的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更需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确保自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主动去评价,确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适时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目标和标准要具体而明确,这是高质量自我评价活动的重要导向,是学生自我评价取得成功的关键。自我评价的标准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制定,教师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关键的或阶段性的自我评价目标,以确保学生自我评价的整体效果。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是对自己今天的表现简单地做出“好”或“不好”的陈述,而是要正视自己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实践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实情。
(4)学会反思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认知策略,通过再现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洞察学习的本质,启迪思维,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外在评价或他人评价只有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真正结合,并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5)自我改进和发展。事实上,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发展是学生自我评价的真正目标,是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步骤。无论信息反馈来自何种渠道,无论所反馈的信息是如何及时、有效,如果不及时改进,就毫无价值和意义。
2、科学地引导学生对他人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他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注意的是: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不能简单地凭个人喜好来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制定。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态度和情感等有关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学生要认识到科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发展和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尽量避免主观臆断。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罚,而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适时并且要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那种仅仅在学期结束时给学生发一张教师测评量表的评价方式,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学生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及时与学生交流各种信息并且反馈到教学实践中,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同伴评价,或者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或者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等。一对一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比较方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学生也可以自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互评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形式。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很适合开展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是一种以群体状态、行为和结果为对象的学生评价活动,一般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的背景下进行。
(4)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评价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创造一个民主氛围。因为,客观、科学的评价活动离不开和谐、民主的评价环境。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一直被忽视,因此,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师和彼此进行客观评价尤其需要这种民主、和谐的评价环境,以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作者:王婷,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范子斌,山东省成武县苟村中心校河口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