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个“流动儿童”作文的分析与思考

2009-03-10孔云霞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流动心理

孔云霞

学生作文

我是一个外地来的孩子,转到这所学校已经有11个月零4天了,这是我印象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学校了。

五年来,我随着父母辗转了6个学校。我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工,工作不固定,生活不稳定,但他们特别勤快,经常起早贪黑、手脚不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爸爸、妈妈为了把菜价卖高一些,半夜就得去城里赶集,几点走的,我也不知道

我很爱他们,他们多不容易啊!爸爸常常对我说,他自己没念几年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要让我受到较好的教育,我知道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养爸爸、妈妈。但我知道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像他们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了,所以,我想考上大学,学好本领,自己有了大本事再也不让他们这么辛苦、这么劳累了。

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他说我写的字没有形体美,我知道这是在批评我写字很潦草。我也想把字写得端正、美观,可我家中写字的那个桌子上摆满了爸爸工厂里的一些产品零件,并且桌子又有点儿高,跟爸爸、妈妈说了两次,也许他们没抽出空吧,没给我修,也没有换,算了……老师还说我写的作文空洞无物,没血没肉,虚的东西太多。我知道这是批评我作文内容写得少,句子不连贯。其实我也曾努力过,可就是写不好,我曾经请求爸爸、妈妈给我买几本我爱看的书,可他们偏偏给我买来了“学王天天练”、“习题精编”等一大堆复习资料,搞得我看到它们就头痛,别说兴趣了。所以我的学习成绩老是提不上去,上课老开小差,我有时在想:爸爸、妈妈今天又赚钱了吗?家中的爷爷、奶奶身体好吗?

不过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听说这次爸爸要在这儿发展几年,签了长期合同。所以,我终于可以不转学啦!!

作文分析

这篇作文是我班陈鑫同学的,当我读到这篇作文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上个学期他转到了我们学校,学校把他安排在了我班。孩子在作文中写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心灵世界,从以上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1、农民工生活极不稳定

孩子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转了6个学校,这也许是个特例,但它直接反映出打工者流动频繁这一现实问题,这种流动生活对孩子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流动人员能够为孩子提供生活、学习的环境,但是条件相对比较简陋,从“家中写字的那个桌子上摆满了爸爸工厂里的一些产品零件,并且桌子又有点儿高,跟爸爸、妈妈说了两次,也许他们没抽出空吧,没给我修,也没有换,算了……”足以说明。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但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从家长的角度讲,是非常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留在老家。这首先是因为情感上的需要。其次,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打工者对子女寄予更深厚的期望,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过更好的生活。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作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爸爸、妈妈为了把菜价卖高一些,半夜就得去城里赶集,几点走的,我也不知道……”由于打工生活的不稳定,家长们只有忙于工作,拼命赚钱,哪里顾得上与孩子交流思想?“我曾经请求爸爸、妈妈给我买几本我爱看的书,可他们偏偏给我买来了‘学王天天练、‘习题精编等一大堆复习资料,搞得我看到它们就头痛,别说兴趣了。”家长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也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一味地买学习资料就认为对孩子负责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不了解,也无力辅导孩子的作业,他们往往推托说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家长与孩子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缺乏沟通和相互的了解,因此,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彼此疏离的,而不是相互交融的。

3、孩子初具家庭责任感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辛苦、勤劳。作文中写道“他们特别勤快,经常起早贪黑、手脚不停”。也许越是在这样流动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从孩子的作文“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养爸爸、妈妈。但我知道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像他们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了,所以,我想考上大学,学好本领,自己有了大本事再也不让他们这么辛苦、这么劳累了。”可见一斑。

4、孩子希望过上稳定的生活,不再漂泊

“听说这次爸爸要在这儿发展几年,签了长期合同。所以,我终于可以不转学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地高兴。流动人口缺乏生活保障,也没有稳定感,对成人来说这种生活是忍耐和拼搏;而对孩子来说这种生活是漂泊和低人一等。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中有着极强的个人奋斗色彩。

我的反思

当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严重问题。从我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在学习和生活中,流动儿童更易表现出紧张、莫名的烦恼、缺乏安全感、容易情绪化,等等。二是心理问题倾向于躯体化。流动儿童在情绪上的问题更多的以向内的躯体化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常有莫名疲劳、失眠,甚至有伤害自己的想法。三是在校容易发生人际冲突。流动儿童容易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例如,欺负他人或被人欺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亲切,不理解自己,因学习问题在情绪上和老师对抗等。我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

为了让流动儿童尽快融入新集体,任课老师和同学们要营造一个热情好客而又温馨的班级氛围。由于流动儿童生活的不稳定性,他们频繁地更换着学校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往往不扎实、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要理解和体贴他们,在学习上给其一定的关爱和照顾,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学之余,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特别留意观察流动儿童在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尤其是课余时间他们在宿舍、食堂等场所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班集体。一旦发现他们有离群、被学生欺负或在学生中有“称王称霸”等不良现象时,班主任老师要及时跟上并认真做好工作。首先要和他们做好心理的沟通,在充分了解了他们心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有离群、被同学欺负现象的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心理上比较脆弱,与老师、同学有距离感。对于这种

情况,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他们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他们出色地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他们在班级中树立威信,促进他们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班集体。对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流动儿童,他们的目的无非想在新的集体中迅速树立自己的“威望”,这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多参加班级或学校活动,并鼓励他们努力拼搏,争创佳绩,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形象,赢得同学们的拥护和支持。

2、全面关心流动学生

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为流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一是对于要求转入的流动儿童,学校要热情接待,绝不可摆架子、甩脸子,要让流动儿童和家长充分感受到学校的热情与温暖。对于流动儿童,学校要降低转入标准、简化入校程序,让流动儿童顺利入校学习。二是由于流动儿童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学校要安排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来引导他们,细化流动儿童的业余生活,经常组织他们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缺失的感情。让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感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地改善流动儿童的住宿和伙食条件,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如家一样的温暖。三是建立流动儿童跟踪管理档案或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校要对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定期召开流动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帮助流动学生,由此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四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校本课程),专设心理咨询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3、实行“代理家长制”

教师和“流动学生”结对,教师是学生的“代理家长”,负责学生在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电话与学生的父母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告知父母,与父母交换意见,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经常给孩子以亲情问候和情感疏导。结对的流动学生随时可以找代理家长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难题。代理家长要与结对的学生多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比如告诉学生如果有什么事不想告诉别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注意流动学生写的日记。也可以组建流动儿童互助小组,即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流动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总之,对于流动儿童,老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要经常性地开展心理测查、辅导及心理素质的发展训练工作。

4、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或对抗情绪。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俭、乐观,这个家庭就会是孩子心灵的圣殿与快乐的源泉。如今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举家大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普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则异乎其难。因此,学校要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流动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和学校都应为流动儿童的家长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机会,使其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在解决流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流动的家庭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比正常情况更突出,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更为敏感,在不稳定、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家庭中任何一个不利的因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所以,营造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亲子氛围对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理成长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家长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其次,家长要克服成长的“短平快”心理,让孩子的心理发展按自然的规律进行。再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

5、流动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向积极的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往往受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他们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那么他们会成为自信乐观的人;如果他们在否定责备声中长大,那么他们会成为自卑消沉的人。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他们经常会听到负面的、消极的评价,这就对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学生必须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以正确应对。建议让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我。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而是源于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坚持自我,树立起自信自强的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山东省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小学部教师)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流动心理
心理小测试
流动的画
心理感受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我的关怀德育梦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