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推进“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3-10王进
王 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适龄学生的自然减少,“小班化教育”在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部分小学悄然兴起。目前“小班化教育”将全面进入中学阶段。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迅速增加、身心发展迅速提高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中的课程与小学差异明显,在人数众多的“大班”,难以针对每一个学生开展教学。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如何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值得探讨。笔者认为,目前农村初中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理论尚未成熟。小班化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理论。而何谓“小班化教育”?“小班”的时空优势到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哪些资源?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在小班课堂上各占怎样的地位?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别学习在小班的课堂里最终谁领风骚?“小班化教育”具有哪些特殊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小班”课堂里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整套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没有一整套的实验方案,而只是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的模仿,小班化教育没有实在的意义。
二是教学设施落后。“小班化”教育需要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在小班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信息化。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好基础。但农村初中由于教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开展小班化教学所需教学设施难以保障。如校舍数量、质量达不到要求;彩电、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等一些教学设备难以达到每班一套;教师的办公设备还达不到要求。
三是缺少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化教育在我国农村初中还是新生事物,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更没有相配套的教材。这套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精选各类学科知识和学生必备技能为目标,努力营造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课后练习要有独特的个性,能分层设计学习活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真正实现不使每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活动课的教材编制应体现农村初中特点。
四是师资力量薄弱。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技能上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技能滞后于教学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深入发展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有的学校甚至还存在代课教师。一专多能的学者型教师还是少之又少,还远远不能满足小班化教育的要求。农村学校教师待遇本来就低,加之物价上涨,一些优秀教师也想法设法调到城里去了,剩下的一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强。没有教师的高素质,换不来学生的高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
五是评价制度不合理。小班化教育评价制度方面的探索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应具有主体性、多元性、激励性、形象性、形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对教师的评价以课堂效果为出发点,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学习意识的构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但目前农村学校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唯一方法是对学习成绩、教学实绩的评价。评价方法的单一严重制约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不易操之过急。而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在小范围内试点,待取得适合农村初中小班化教育较为成熟的理论后再推广,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试点先行以形成理论
为稳妥推进“小班化教育”,区域内可以搞“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部分学校内可以搞“小班化教育”试点班级。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定期组织专家诊断、指导,提出对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及时解决各实验学校、班级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实验单位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协作,组织召开“小班化教育”经验交流会,交流研究动态和信息,组织研讨、分析实验进展情况,分享实验成果,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取得适合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经验,如农村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何加以培训,“小班化教育”中如何科学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以便指导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
2、转变教师观念以营建新型课堂文化
通过组织学习以及小班化教学实验等多种途径,使教师逐步感受到推进小班化教学不是追求班级人数的减少,而是以此促进教师观念更新、行为转变: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及以学生满意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借助于小班化的课堂,实现对以灌输为显著特征的旧有课堂文化进行改造,营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鼓励与调动学生激发兴趣,主体参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单位时间与单位学习机会相对增多特点,促进课堂多边互动,推动有效的合作学习;注重实践参与,获取体验,在探究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
3、建设配套环境以营造全新育人氛围
推行“小班化教育”,必须配套环境建设。各种电化教育设施尽量配套。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发挥、展示空间,教室中有更多的功能区域,能够提供学生的学习所需,突破“课堂就是教室”的观念;强调环境布置人文化、个性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处处从学生发展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课堂氛围力求民主化,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合作、探究的气氛。
4、探索评价机制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对教师工作考核管理,要在传统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融入更多的内涵。在注重结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的管理。如增加教学常规管理执行情况指标、理论学习指标、科研指标、公开课指标、教案编写指标、班主任工作指标等。
对学生个体评价方面,必须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过程、结果、合作等的内容,创立多点多项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可以设立学生成长档案袋,采用平时成长记录、期末总评的形式。总评时可以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的形式。集体评价方面,除综合先进班外,可创设文明先进班、学习先进班、团结先进班等。还可评比最佳合作组、最佳风尚组、最佳进步组、最佳创新组等。
总之,要通过多种手段,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追求小班化教育最优化效果。
(作者: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