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说坏话,有点病态等
2009-03-10
背后说坏话,有点病态
●闲话是一种交往方式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飞短流长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也说明了闲话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闲话本身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信息得以传播的一种方式,日常生活中的闲话可以推动我们社会化的进程,使我们逐渐被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标准浸染和影响,成为一个被社会接纳的成员。
对普通的个人来说,闲话能满足我们被关注的心理需要,同时能获取友谊、满足亲密交往的需要。“嚼舌根”让我们有机会过度分享第三者的秘密,因为对他人生活秘密的好奇是人的天性,一个掌握众多“猛料”的人往往能吸引很多的听众,使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而让普通人也能充分享受被注意、被尊重的感觉,也有机会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体验做一下补偿。在说者与听者分享别人的秘密时,两者的友谊得以增长。
●说坏话心里有结
对于那些专门揭他人之短、传他人之私的“长舌妇”或“大嘴巴”而言,搬弄是非往往是他们心存隐疾的表现。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乱嚼舌根儿与谩骂他人的心理基础类似,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攻击行为。嚼舌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比如办公室里某个长舌妇,常常会借口“给你提个醒儿”,告诉你某某曾说过你的坏话,某某心术不正。这种人性格中“超我”(或称“良心”)的部分不够完整,他们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对受伤害者产生同情,却往往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为乐,借此衬托自己才能和道德上的优越性。
然而,嚼舌之徒往往不乏听众。其实,攻击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只不过普通人的人格中还包含着社会化与良心的成分,不允许其直接做出过分伤人的行为,所以听坏话成为间接满足攻击性的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喜欢看到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物走霉运,因此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总在报端长盛不衰。
●嘴巴没有真朋友
尽管听众不少,背后说坏话者仍然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友谊发展中的秘密分享,既包括前期与别人分享第三者的秘密,也包括更进一步暴露自己的秘密。然而,那些爱嚼舌根者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秘密,所以即使获得友谊,也是浅层次的。不仅如此,许多人听完天花乱坠的闲话后,会生怕自己也成为此人所咀嚼的“猛料”,从而对其退避三舍。
其实,要消除这种人际“毒瘤”,最好的方法就是被说者不生气,听说者不凑去听。苏格拉底得知有人在背后中伤他后说:“他就是想让我生气,我偏不生气。”这样一来,借由中伤他人达到自己龌龊目的的人就失算了,相当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这种人如果没有听众来强化他们的行为,自然也会失去7搬弄是非的劲头。谣言止于智者,这话值得大家牢记。
(黄峥/《生命时报》)
增加自己的重量
多年不见,听说老家的表弟被某公司聘任为总经理,我不信,初中毕业生还有如此的能耐?正巧,他参加的招商团来徐州,一番细聊,才知他早已不是儿时的表弟7。
表弟成绩优秀,可由于贫困的原因,早早辍学,与所有的打工者一样到处流浪,没有技能的他只能在工地打点零工,包工头好一些的,年底还多少能带点钱回家,碰上没有良心的,连路费都成问题。
记得有一年,没有路费回家的表弟,临时到一家非常简陋的小造纸厂打工,负责晒纸,每天将几万张纸铺在山边,等干的时候收起来。活虽不累,但最怕刮风,本来排列整齐的纸会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不得不重复劳动,还经常被老板训斥。
为了防止被风刮跑,表弟在晒纸的时候,就用河里干净的卵石压上,增加纸的重量,这样,既不会被吹走,又增加了工作成效。
纸没有重量容易被风吹走,何况是人。或许,从那个时候起,表弟才领悟出做人的道理。当表弟再到工地打工的时候,其他打工者在抱怨工作累、工资低的时候,他却在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
简单的行李里多出几本建筑方面的书籍,尽管自己不抽烟,但口袋里却装着一些施工员常抽的烟,没事的时候,总喜欢问这问那,慢慢与他们交起了朋友。很快,表弟就成了他们的助手,当他们临时有事的时候,偶尔还让表弟做监工。
几年下来,表弟钱没有赚到多少,不过,什么施工员、质检员和预算员等各种证书倒考了不少,一些建筑商看到表弟实在,偶尔还让他做个小工程。就这样,表弟凭着不断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认真好学的精神,很快就成为了项目经理。并在52岁那年成7某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正如风中的纸,要想不被风畎走只有给自己加重,职场如此,人生更如此。
(新文/《新民晚报》)
老板最不喜欢什么样的人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而由于2008年尚有70万到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在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下,如此庞大的数字无疑给大学生们造成7不小的心理压力。专家为您传授应聘秘笈。
1,“不诚实”最易被淘汰
专家们一致认为,知己知彼是毕业生们应聘要做的第一步,但从现场测试看,大学生们对职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智联招聘首席运营官赵鹏透露,智联招聘最近对北京和上海110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自贵人的调查显示,招聘方看一份简历,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第三是谈吐;之后是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老板接受的是“不诚实”和“爱搬弄是非”,选择这两项的企业负责人分别占了83.6%和58.6%。
2,简历不要超过2页
求职时应该如何制作简历?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职业指导科科长宗风文给学生们讲解7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清晰,复杂的简历并不能增加求职的成功几率,相反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就可以7,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T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
3,适时调整就业目标
专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银行证券、房地产、航空、旅游、酒店、外贸、交通、物流等行业都有影响,但销售、研发、质量管理等岗位仍有人才需求。学生求职重点可以放在基础建设、服务业,教育,医疗、科研等行业。此外,毕业生需要调整自己的起薪期望值,求职的目光可以从外企向中小民营企业转移。
(李莉/《北京晚报》)
“方向性失误”最致命
一个团队的行动如果没有策略进行指导,就犹如一艘迷失方向
的航船,任何方向的大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因而,唯有制定行动策略,团队才能向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团队成员才能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提高团队上下的办事效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行动策略的制定必须基于对目标实现的难点和节点分析,否则所制定的行动策略不能切中要害,也不能实现既定目标,行动中就会犯致命的错误——“方向性失误”。
早在16世纪,英国就企图征服北极。但由于频繁的战争加之对北极知之甚少,北极探险一直未能成行。1815年,英国及其盟军在滑铁卢战胜7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同时,在战争中,英军拥有7众多的舰艇并培养了大量的航海人才,于是,北极探险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他们决心以此展示大英帝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并趁机扩大版图。
1818年8月17日,由4艘舰队组成的北极探险队扬帆启航。此行虽然发现了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爱斯基摩人部落,并深入到兰卡斯特海峡达80.4公里,但并未打通英帝国最为渴盼的西北航道。
英国政府决定设立两项巨奖:2万英镑奖励第一个打通西北航线的人,5000英镑奖励第一艘到达北纬8g度的船只。重赏之下,凶有勇夫。1819年,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勇敢地接受海军部之命,率领一支队伍从陆地进入北极地区,沿北冰洋岸行进7340公里,并绘制出地图。然而,此行并不顺利,10个队自饥寒交迫而死,富兰克林侥幸逃生,西北航道仍未打通。
两次出师未果,使得英国不敢再贸然行动。他们决心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下次一举成功。
2 O多年后,他们认为时机终于成熟7。勇于探险的舰艇不仅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螺旋桨推进器,在需要时还可以将这种螺旋浆缩进船体之内以便于清理冰块,而且还装辞7前所未有的可以供暖的热水管系统。人们认为,这种新式的舰艇完全可以冲破西北航线上的冰障。
为了万无一失,经过精心甄选,海军再次任命已年近六旬的具有丰富的北极航行经验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来指挥这次意义重大的探险,而且为他选派7最有力、最干练的助手班子。身负重任的富兰克林爵士也立即着手进行精心的准备。
1845年5月1 9日,富兰克林率领“埃及巴士”号和“特罗尔”号两艘当时最为先进的远行船只,装载了132名精心挑选出的经验丰富的船女和足以应付5年的供应物品,沿泰晤士河出发了。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成功将如探囊取物,那两项巨额奖金肯定会被富兰克林的船舰获得。然而,自从7月下旬几位摘鲸者曾在北极海域看到过富兰克林的船队以后,船队便无任何音讯了。
若干年后,探险船队神秘失踪之谜逐步揭开。让人惊讶万分的是,导致这次探险全军覆没的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准备不足。
原来,两只船舰在进入寒冷的北极之后,很快被浮冰包围,甲板、桅杆、绳索也都被冻上一层厚厚的冰,就连船舵也被冻住了,船被冰牢牢固住,陷入绝望的境地。水手们开始自我解救,但北极恶劣的天气使他们一无所成。在凛冽的寒风和严寒中,不少缺乏足够御寒服装的水手丧了命。船舱内的情况也非常糟糕,每个人除7海军部所分发的制服外,再无御寒衣服,与足以应付5年的供应物品相比,他们所配备的供取暖蒸汽发动机所用的煤炭只能维持短暂的1 2天!作为主食的大批罐头牛肉竟然是不合格品,牛肉早已变质。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人们后来在距离出事船只几海里处发现7船长的尸体。他身着精致的蓝色制服,配以丝质镶边,还襄着一条精美的丝绸围巾,胸前甚至还佩挂着两枚荣棼奖章。这身装扮无疑会让人觉得尊贵而华美,但却丝毫无助于抵御严寒。
任何准备都只能是为7满足需要,偏离7需要的准备,无论多么细致、周全,都于事无补。同样道理,无论有多么美好的憧憬目标,多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是,如果行动没有以目标为指导,那么行动的有效率就是零。
(彭小海/《中国证券报》)
好秘书是最精妙的服务者
现代职场,抵制大搞特搞人际关系。但既要做事出色,也应做人地道,却是对职场中人的更高要求。当然,不同性质、类型、级别的工作,对这两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例如,工程师、会计师等职务,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更高;行政人女、管理者等职务,对情商的要求更高。办公室秘书,也是做人功能稍微超过做事功能的工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学会把握两者的平衡,对做好秘书工作很重要。
古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因此,通常没有人会故意为难秘书。秘书不需提出很多个人见解,但有过滤信息的权利和职能。所以,秘书是首长的“引桥”,要学会将有效信息传递给领导,也要将领导的意图准确地传递下去。而做秘书者,最难的就是洞悉领导的意图。意图中,有些是可以直接表达的,有些是只可意会的。此外,只有准确领会意图,才能有效执行、汇总、汇报等。从采种意叉上讲,秘书虽然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但工作中最好少些独立意向。这是因为,好秘书是最精妙的服务者,在工作中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以他人为先。
(王裕如/《解放日报》)
什么时候必须糊涂一点
职场生涯中充满着许多矛盾,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还要“难得糊涂”;在一些场合,你不一定很聪明,但一定要清醒。以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1,正事聪明些,小事糊涂些。正亨有两种:一种是公司的正事,如本职工作、领导交办、公司目标等;一种是自己的正事,如合同、薪水、待遇、升迁等等,对这些事都要清楚些;除此之外的事,可算是些小事,可以糊涂些。
2,会上聪明些。会下糊涂些。开会属于正式场合,每个人的言论都要有记录,所以要清楚些,一定要想好7再说,表态要明确;会下属于自由言论,言论可糊涂些,不要轻易表态。
3,工作聪明些,关系糊涂些。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清楚,要钉是钉,铆是铆,不能含糊,“大概、可能、好像”尽可能不要说;处理人际关系上,变数很大,非常微妙,还是做和事佬、少表态。不背后议论他人,难得糊涂些好7。
4班上聪明些,班下糊涂些。上班多办正事,尽可能保持清醒头脑;下班言论放开,同事小酌话语偏多,要多糊涂些为好。
5,想好聪明些,未想好糊涂些。职场上会遇到许多串,对已经经深思熟虑、想好的事,可表现得聪明些,提出自己的,有独特见解的意见和建议来;对突发的事件、自己拿捏不准的事情,要表现得糊涂些,不要轻易表态,等想好7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来。
6,男女聪明些,同性糊涂些。男女糊涂,职场大忌,想要在公司发展,就要注意。否则,就会因小失大!
(来源:中国企管网)
职场补氧充电7法
1,正视工作倦怠。在形成任何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场缺氧有明显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
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
2,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T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进取,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成为工作的主人。
3,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性格适合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工作本身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积极方面上来。
4,锻炼和放松。最好是户外的体育锻炼,约上几个伙伴,建立起互相监督约束机制,缺勤迟到者要交纳一定数额的“罚款”,锻炼频度每周一到几次不等。还有因地制宜的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睡眠的效果还好。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做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5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处于压力下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
6,优势比较法。去想些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涵力量,挫折刺激能激发潜力,正确运用挫折刺激,挖掘自身潜力。
7,目标法。挫折毁灭7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7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去努力开始达到新目标的行动。
(来源:《北京日报》)
拿什么称呼你,我的女同事
我们单位以女性居多,怎么称呼她们,这是个问题,大问题。
小姐这么好的一个词,已经被彻底糟蹋了,再也不能随便喊人“小姐”了,轻则挨白眼,重则骂你一鼻子灰。
前段时间,“美女”忽然流行起来,这简直成了我们的一根救命稻草,逮着谁,都是甜甜的一声“美女”,喊得我的女同事们,个个心花怒放,灿若桃花。可惜好景不长,当所有的女同事都贵为“美女”的时候,“美女”一词严重贬值。有人甚至发现,“美女”和“霉女”谐音,这真是一个倒霉透顶的发现。告别“美女”,我们再次陷入称呼荒。
有人发现,虽然“小姐”受冷落,姐这个称呼,还是颇受女性、特别是稍稍年长的女性欢迎的。一般在姓氏后面缀个“姐”,如张姐、李姐、王姐什么的,也有不适合的,如姚姓,就不能喊“姚姐”,“姚”与“窑”谐音,容易让人想入非非。还有一种,是在名字后面缀个“姐”,显得更亲切些,如丹姐、风姐、萍姐。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喊姐可以,千万别喊大姐,一个大字,就像一条鸿沟,让女同事不爽。
我将女同事分成三类,一类是比我年长的,一类是年龄相仿的,一类是比我年幼的。
比我年长的,以“姐”相称,这个年龄的女同事,闯历丰富,有的已经快退休7,对称呼并不十分计较,喊姐,既尊重,又亲切。比我年幼的,可以喊小张、小李,也可以直接喊名字,如果关系比较好的,还可以亲昵地喊她小姑娘。比较难办的,是那些与我年龄相仿、资历差不多、职务又大致相当的女同事们,这个群体,大都心高气傲,又处在最敏感的年龄,如何称呼她们,殊为难也。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喊职务,显得生分;来点亲切的,又怕她们多心,生出不必要的误会。
有个同事的小孩,比我们聪明。这小子,总结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看着应该喊奶奶的,就喊阿姨;看着应该喊阿姨的,就喊姐姐,减一个辈分,绝对没错。难怪我们单位的女同事,无论长幼,都特别喜欢他。
我们单位领导,对女同事的称呼最特别,他在愤怒时,经常会先威严地断喝一声:某某某同志!不分男女。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场疾风暴雨,即将来临。“某某某同志”,这成了我们单位,最让人闻风丧胆的称呼。
我怀念刚工作的时候,其时,单位里最流行的一个称呼是“师傅”,无论男女,不管老少,比我早一天进单位,比我多懂一点点,皆我师傅也。一声师傅,多少情谊,尽在其中。“师傅”这个词,已经和许多令人尊敬的职业一样,逐渐式微了,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可敬可爱的女同事们,她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青春永驻,渴望个性化的表达,称呼的转变,只是生活的一个缩影。怎么称呼她们,这是个问题,一个有点烦恼、也有点快乐的问题。
(孙道荣/《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