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英是怎样炼成的

2009-03-10

今参考 2009年2期
关键词:爱迪生雷锋日记

西方思想的全面侵袭和中国官本位思想、保守思维的根深蒂固,要么使得国人倾向于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和陷入物质消费的泥潭,要么使得人们在现今生存发展的迷雾中疑虑重重、迷惑不前和趋于退缩与封闭。

刘坤著《精英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华文出版社出版),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站在一个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乃至人文艺术的思想内涵,采用个体的独特视角,解构7社会中影响精英人士成功的陷阱和迷雾,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大家走出困境。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最终品质,旨在塑造人而非奴役人去获得成功。

全书内容以自我概念为内核,分为“统御”、“资源”、“自我”三大篇。“统御”篇主要强调组织、团体与组织、团体中的其他成自对个体的微妙、必然而又无处不在的深远影响和副作用;“资源”篇着力开启和指出,在组织、团体中,个体不自觉产生和养成的认知盲区、思维误区;而“自我”篇则是全书的落脚点,对于解决“统御”、“资源”篇出现的问题,在阐述“自我”概念的同时,也提供7可用于实践的一些基本思维方式、行为方法。

自我的宗教

统御事实上就像香烟,每一包香烟上面都写有“吸烟有害健康”,但烟民依然有增无减,虽然笔者话里话外都在提醒着大家“小心统御影响”,但其实无论对于统御者,还是对于被统御者,都很少能够逃脱统御,这就是统御的魔力之所在,而只有当自我意识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可能从中逃脱。

韩信和王羲之的“不同”,就是保持住自我的外显,追求自我,达到没人能对你形成统御磁场的境地,这种统御才是统御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物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主观上统御了自己,伴随而来的结果就是,在客观上也往往统御了别人。

如果现在把什么国家职称、高等学位授予发明家爱迪生、荷兰画家梵·高,想必连颁奖者都会觉得有几分尴尬。因为,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撵出了校门;而梵高一生坎坷困苦,屡次求爱均遭拒绝,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被解雇,一生画了800幅画只卖出一幅,在普罗旺斯变疯,曾经割耳自残,37岁时自杀。

而纵观他们的才华一并未因为客观条件被扼杀,爱迪生年仅23岁时就做出了他的首项发明——电子投票记录器,1 879年发明了实用的白炽灯泡,一生拥有1093项专利;而在梵高死去多年后,当他的画作被以千万美元计买卖的时候,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当初梵·高为了卖画,曾信誓旦旦地对一位顾客保证道:“我敢打赌,这幅画确实值l 00法郎。”

如果试图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纳入某一特定阶层,我们会发现这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一开始他们的人生都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刘邦原本只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小小的亭长,而朱元璋更是卑微,讨过饭,为了填饱肚子还把头剃了去当和尚。

而后,短短几十个春秋,他们一跃成为一国之君、一个朝代的开拓者;而常人费尽心机,也未必能求得一官半职。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会这么大呢?事实是不存在差距,因为无从比较,除了“时势造英雄”的客观原因以外,他们是很自我的人,不是一般统御者和被统御者可以企及的。

在主观上,他们只被自己统御,也只统御自我,而客观上却统御了所有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统御者和被统御者。

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许多专家、学者越来越热衷于研究古今中外著名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归纳他们创造奇迹和神话的共同特点,希望能探究到成功的秘诀。

结果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研究者感觉到,研究越到最后,就越难以进行下去,因为他们发现这些重量级的成功人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点远远大于共同点。

这些重量级的成功人士有着超越常人的勇气、勤奋等等共同点,但他们每一个都那么地不同,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心思缜密、有的天真如孩童、有的争强好胜、有的与世无争,但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不是共同点的共同点,就是个性鲜明、与众不同。

我们可以观察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居于高级阶层的人,就越发具有个性、富有魅力、与众不同,正是成功人士的“不同”铸就了成功。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震,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个头矮小、容貌普通,便将身材高大、相貌俊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端坐正中,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做侍卫模样,手握钢刀,侧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者,乃英雄也!”意思是说,魏王俊美、高雅,但是旁边那个带刀的侍卫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才是真正的英雄。

像曹操这样的人,就算是成为“捉刀者”,他身上与众不同的强势气息也会被有见识的人所察觉。

其实站在自然界的角度来看,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最平常不过的,它是生物所具有的一种“生长变化的渴望”,世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运动是一种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只有运动才可以存在。

自我完善就是人保持积极向上的运动,不管自然的生存还是社会的竞争,都是保持自我与丧失自我之间的斗争,积极保持自我、完善自我反映了自我存在的高品质。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如愿和爱人索菲亚结婚后,马上有了一个担忧,那就是自己的日记不可能只给自己看了,相爱的人总要一起分享一些秘密吧。

结果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变得平庸了,不是原来那个我自己喜欢的我了,因为我开始对自己变得不诚实了,我在写日记的时候,我会感觉有双眼睛在看着我,我写我太太喜欢的那些话而不是写自己的想法。”

日记是自我交流的一种形式,当这种形式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日记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我。

后来托尔斯泰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天写两份日记,一份应付他太太,另一份才真正是为自己写的,后一份日记他藏在自己的靴子里面。但最后还是被他太太发现了。

他太太执意要看他的日记。在一天夜里,当她翻箱倒柜找他的日记的时候,托尔斯泰出走了。他来到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最后就死在那个车站。

可以说,托尔斯泰是为了实现自我而亡,相对于实现自我,他宁愿选择死去,但是他真的死了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他的坚持已经在你的身上、我的身上、全人类的身上继承和延续下来。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艾里克森曾说过:“在面临衰老和死亡的时候,自我完善之人总是怀着充实的情感准备与人世辞别,坦

然接受死亡,而其他的人回顾过去时常感到失望乃至绝望,因为他们的生活目标尚未实现,而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才会害怕死亡。”

追逐私利不妨碍惠泽大众

但是,实现自我并非自私自利,它以自我为发端不假,但这往往更能促进组织的发展、惠泽大众。

我们平常所谓的“大公无私”实质上是“大公最私”。比如说,一个人跳进湍急的河流、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落水儿童,从表面看,似乎是“合己救人”,其实是“成己救人”,落水儿童的危难并不是自己的危难,他之所以救人不是因为“无私”,而是“有我”,救人就是要满足自己的精神要求,而这一需求是较生存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们应该从品质上欣赏这样的人,而不是用“大公无私”这种非人的观点去赞扬他。

奉献的一方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为自己奉献,能叫无私吗?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人品质高,但不能说他无私。

学者吴思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对雷锋乐于助人的行为是这样分析的:

雷锋为什么会以如此异乎寻常的热情实践党提出的行为规范呢?在雷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共产党的感恩戴德之情,可以发现他对荣誉的珍视和向往,也可以发现他的敏感的同情心。这些因素都可以解释他的热情,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雷锋日记表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渴望,是做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关于怎样做人的思考。有一次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读《纪念白求恩》,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矮个子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影响雷锋的是其自我完善的内在目的,我们可以说雷锋活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可以说他无私,他不过在满足自我的同时惠及他人罢了。

要完善自我就必定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同时也是对自我要求苛刻的人。他们不断蓄积巨大的能量,在适当的时机就会炸开幸运之门。

这些能量来源于他们的本身,但更借助于他人、他物,以至于无限趋向于整个宇宙,与此同时,被借助的力量载体其实也就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了。

很多科学家用一生的心血去研究科学理论、自然规律,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无私,而是养成了一种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的兴趣和习惯。

而很多文学家用一辈子的时光埋头写作,完全是内心的感觉,情感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胜似呼吸的迫切需要。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道德准则并非是我们的理性所得出的结论。”自我的人可以说,不受人为的道德所束缚,他们头脑中有一个理性的定海神针,而这样的人往往会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从而最可能成就无比辉煌的事业。

因为能突破旧有思维模式、行为准则,所以,创新的精神更多地体现在自我之人的身上。

爱迪生被视为当代发明最多的人,一位科学家对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你简直就是天才,唯有上帝的创造力才比你强。”而爱迪生的回答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比常人付出多得多的汗水,只可能是有更高的动力源泉,那就是自我的完善和实现。

(摘自刘坤著《精英是怎样炼成的》/华文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爱迪生雷锋日记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爱迪生的“135岁”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