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过冬哲学
2009-03-09吴建岳
吴建岳
李嘉诚的财富故事已广为人熟知,但他在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体现出来的“创富力”,也高人一筹。
刚过去的08年,在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的影响下,富豪们的财富大大缩水。07年首富、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身家已经缩水千亿元。曾是首富的纸业大亨张茵,其身家已经从07年的253.5亿元人民币惨跌到08年底的约18亿元。中信泰富高管投资外汇出现巨额亏损,荣智健的持股市值短短两个交易日内缩水66%。被封为“亚洲股神”、一路唱好股市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其旗下的恒基地产的股份数月内跌去了3/4。
至于李嘉诚,虽然其旗舰公司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股份下跌也一度超过40%,导致其财富也大幅缩水,但他不仅在07年的高位将手中的多只中资股套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而且在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成本。
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数字显示,在07年3月,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香港第一,比第二名的李兆基多50多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08年3月,李嘉诚的财富达到265亿美元,比李兆基的190亿美元的财富增速更快;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和黄系”的股份跌幅远小于李兆基的“恒基系”,双方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那么,应对金融危机,李嘉诚究竟有何“秘诀”?
准确把握大势,坚持稳健投资
回过头看,身为“长和系”主席的李嘉诚在对时势的判断上非常准确。
当李兆基高呼恒指会冲上4万点之时,李嘉诚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都会叫大家谨慎投资。他在07年5月严肃地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随后不到半个月,“5·30”便出现,A股暴跌;到了07年8月,港股在“直通车”消息刺激下出现非理性飙升,李嘉诚特意向股民发出忠告,香港与内地股市均处高位,而且要留意美国次贷问题。
到08年3月27日业绩发布会时,港股刚刚经过“3·17”股灾,市场开始出现反弹复苏迹象,但是李嘉诚再次坚定地对香港市民呼吁,经济风暴还没有完结,买楼买股要量力而行;到了8月22日,市场充斥着内地政府将会斥资数千亿元资金救市的消息,股市再次飙升,李嘉诚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公开唱衰,希望股民要慎重考虑,他还直斥“利用此类消息赚钱是罪过”。
随着9月雷曼倒闭,黑色十月股灾出现,欧美出现严重的信贷危机,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李嘉诚的判断了。
李嘉诚为何能屡屡洞见?其实李嘉诚多次的新闻发布会坦言已经表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异常的谨慎保守,紧紧把握基本面信息。
李嘉诚不仅公开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自己也在实践中做到了提前“过冬”的准备:他早在07年便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如果D8年套现定会出现巨额损失)。
尽管进行了多次近乎完美的减持套利,但是李嘉诚在多个场合均声称,自己是做实业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李嘉诚更关注对经济层面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管理与预测,正如他所说,他经常想的是几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也是他为何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站稳的重要原因。
08年成为和黄盈利宝器的赫斯基能源就是一例,李嘉诚在22年前把这个加拿大油砂能源公司收至旗下,当时由于油砂炼油技术原因,该公司一直亏损,而且国际油价长期不振,因此外界并不看好李嘉诚的投资。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技术提升,采油砂的成本一桶已经只需要10美元,而国际油价在去年飙升至超过150美元/桶,虽然近期油价回落,但李嘉诚的赫斯基能源也是稳赚不赔。事实上,仅08年上半年,赫斯基能源已经为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盈利,占和记黄埔固有业务盈利的比重已经上升至28%。
做实业:高现金,低负债
对于房地产主业,李嘉诚更是展示过人的市场动向观察力,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不但非常注重降低负债,并且已经在08年首6个月便完成了全年的房产交易生意,从而有充足弹药过冬。
08年3月,香港楼市气氛还相当炽热,有不少地产商在惜售楼盘,但是长江实业却在当时按市场单价开售新盘,而且即使销售反应热烈也不加价,一口气套现约100亿港元,一举成为全年卖楼套现最多的发展商。而从08年9月开始,香港银行相继调高按揭利率,并收紧按揭贷款,导致整个楼市逆转,物业交投回落。
这反映出李嘉诚做实业的稳健风格。长期以来,长江实业的对外长期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占到总资产的3/4以上,虽然资产庞大,但李嘉诚一直奉行“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12%左右。李嘉诚曾对媒体表示:“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大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想求的是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
从长江实业的发展背景来看,1997年之前,香港的地产形势与国内目前的形势相似。自1985年香港进入过渡时期以后,其地产业就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阶段,特别是1991年以后,由住宅楼宇带动,地产价格连年大幅跳升。同时住宅开发类房地产公司也快速膨胀。这类公司有如下特征:市价拿地,市价卖房,快速销售,快速回笼,分散布局,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一般,产品集中于面向中等收入基层的大众化住宅。不过,该模式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公司业绩对楼市房价、成交量非常敏感,在房价上涨中将显著受益,具有很强的进攻性,但在楼市成交量萎缩时销售压力较大;销售收入、现金流和业绩对销售速度依赖性较高,必须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周转速度,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弥补地价成本高、毛利率低的短处。长江实业正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然而,李嘉诚通过对债务的控制,使总负债仅与地产业务的流动资产相匹配,而不是与长江实业整体资产相匹配,使地产业务的风险在集团内得到控制,避免其风险扩散到其他业务。而正是因为在房价上涨时期保持了较低的负债率,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尽管银行向一般客户收紧信贷,长江实业仍成功筹措到银团贷款并发行票据,后者还得到超额认购。
积累现金,等待机会
香港《明报》不久前披露,和记黄埔已经确立了“持盈保泰”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目前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和记黄埔管理层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而在此之前,李嘉诚也出售了一些亏损的缺少增长潜力的业务。据《理财周报》报道,早在合俊倒闭前,李嘉诚所控制的和记港陆在2007年底开始陆续转让其所持有的玩具实业资产。从前3年年报来看,玩具部仍然是和记港陆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自2006年开始玩具部就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和记港陆营业额和盈利继续下滑,其中营业额同比去年减少13%,亏损更是扩大至5840万港元,同比去年增加近87%。虽然此次资产出售总共亏损近600万港元,但可为和记港陆带来至少5600万港元的现金流。
在移动通信领域的2G时代,和记黄埔曾在欧洲8年的经营,获得了1475%这一极高的总投资回报率。而现在的3G通信时代,和记黄埔的3G业务虽然在2004年亏损就扩大到370亿港元,占用投资约2000亿港元,但李嘉诚仍然看好。李自信地表示,除非出现不利的法规或市场变化,预计3G项目09年全年将录得盈利,届时和记黄埔的负债情况将大大缓解。如果3G业务09年可以为和记黄埔带来正现金流,就将会为和记黄埔并购其它业务领域打开大门。
目前和记黄埔积累的将近1190亿港元的现金,按照和记黄埔的惯例,和记黄埔不会容忍它存放太久。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的并购机会将会涌现,这些现金可以投入资产价格被压制的项目或者另一个全新的领域。“高抛低吸”这一常用手法,李氏常有精彩运用。
责编/谢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