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9-03-09刘子平
刘子平
摘要: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正是由于利益的需要,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现象,可以说利益问题是一切政治运动和政治发展的起点、目的和归宿。作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切组织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党内的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社会利益及相关因素的变动对执政党的影响等决定了利益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利益;党内民主;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20-04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一部源远流长的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运用政治权力工具建立利益调控机制,形成利益秩序,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历史。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爱尔维修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正是因为有了利益的需要,才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现象。在迄今为止的一切阶级社会中,阶级间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以利益上的矛盾作为现实基础的。可以说,利益问题是一切政治运动和政治发展的起点、目的和归宿。客观地说,我们党和其他一切组织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党的利益由于党的先进性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一致性;党员主体同样也有利益,利益是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因。党内的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社会利益及相关因素的变动对执政党的影响等决定了利益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
一、党内利益构成与利益关系
(一)党内利益构成
党内利益包括党自身的利益、党员个体的利益等内容。
1、党的自身利益。任何一个政党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中某个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一定意义上说,这既是政党产生的目的,也是政党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体现着全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这是党的自身利益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一直强调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如毛泽东曾深刻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江泽民也指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尽管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其基本利益还是有的,执政党的基本利益主要是政治性利益,其总体表现为要维持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保持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同时又辅之以必要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执政党所追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利益即是全党的共同利益。客观上,由于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统一的,因此,我们说,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2、党员的个体利益。执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党内的每个个体——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甚至部门等都没有自己的利益。党是由各级组织所构成的,而组织又是由具体的党员个人形成的。从党员的生物属性来说,党员首先是人,从党员的社会属性来说,党员又是现代社会的公民。作为人,党员也有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作为社会的公民,党员也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发展需要。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这就是说,在执政党的共同利益下,还会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党员个体具体的利益,包括党员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这些具体的利益虽然不会与党的共同利益形成直接的对立,但往往会有自己的特殊性。(二)党内利益关系党内的利益关系,实质是党的共同利益与党员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党员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党的共同利益与党员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看,首先,共同利益要以承认和维护党员个体的利益为前提。党员个体的利益首先表现为物质利益,邓小平在谈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时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应当承认党员在共同利益之下的合法利益,允许党员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追求个人利益。其次,具体利益要服从党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强调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必要时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什么割舍不掉的东西。
从党员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看,它既包括普通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包括普通党员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普通党员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又是党员个体之间利益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
二、利益对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依据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功能价值就是能够促进和保障这种利益的实现,表现为通过民主的制度体系,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的政策和方针,选择出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人,创造出能够影响和促进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政党文化等等;党内民主的内在价值,即党内民主本身作为一种特殊利益,表现为全体党员主人翁责任感和权利与尊严的实现,进而为代表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利益是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因
正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一样,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同样是出于利益的动因。所不同的是,党员的这种利益一方面是代表着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当然也代表着党员自身的利益,只不过在这种利益的构成中,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要高于党员自身的利益。然而,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又直接关乎到党员自身的利益。党员主体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其首要目的是主体对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的保护,没有对这种利益的实现与保护,党员主体就不会有民主参与的要求。利益是党员参与党内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二)利益是党员民主政治权利的前提
党的利益以及党所代表的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决定全体党员具有同等政治权利的前提,党员个体之间特别是普通党员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决定了全体党员必然要求以特定的政治权利来保证自己的利益的实现。党内民主的有效运行,不仅承认和保障了党员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组织的运作在以党组织的整体利益为取向的前提下,以党员的积极参与和党员的共同意志为根本。这样,就平衡了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党组织真正以党员为基础,关怀党员;党员以党组织为归属,服务党组织、忠诚党组织,实现组织的整体利益。
(三)利益是决定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基础
利益决定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所强调的最根本一条就是党内的具体利益必须服从党的共同利益。因此,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和监督制度组成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无不是由党的利益在决定和引导运行的。此外,无论是党内的法规、条例、政纲、政纪、政策措施以及其他一切制度措施,都是为有效地实现各方面的特定利益服务的。
(四)利益是构建党内民主政治文化的条件
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党文化决定和引导政党现象和政党的一切活动,当政党文化发生变化,政党活动和行为规范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否则,政党便会失去其活动所依赖的社会氛围,无法达成政党确定的目的和目标。这里仅就利益对政党文化的价值性因素的影响来加以分析,从利益对政党文化的价值性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利益是构建党内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条件。政党文化的价值性因素包括:政党理论、政党目标、政党价值、政党意识、政党伦理、政党利益等等。政党文化的价值性因素虽然显得抽象,但它们是政党文化发展的根本,而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和利益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决定了党的活动价值是实现党员的自由、平等等政治权利,参与党的政治生活,以保证共同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实现,这就为党内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民主自由、权利平等等核心要素。
三、利益对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依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员的利益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而且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一切活动。这就要求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以保证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而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成为检验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一)利益结构的变动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社会利益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利益结构变成了多元利益结构,从而使社会各利益主体处于不断的变动调整之中,不断形成新的利益阶层。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化客观上已使执政党成为所有合法的利益阶层的代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受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限制,执政党在协调利益时,必须从原先的资源直接分配者角色走向利益整合者角色,使异质的社会利益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就是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可以不断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保证各种特定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这样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与社会主义目标相吻合的。
(二)利益意识的觉醒是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观要求
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取利益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和目的。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是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体现在新兴社会阶层的大量涌现。新兴社会阶层在经济上获得发展的同时,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新兴社会阶层还迫切希望自己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政治上、法律上的确认和保证,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一些新兴阶层还要求进一步拓宽政治联系的渠道。随着各阶层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同阶层出于相同的利益关系,将自主地结合在一起参与政治过程,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关注自己的利益命运,这必将改变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从而对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迫切的需要。
(三)利益实现的程度是检验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也是检验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利益实现的程度体现在执政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党内民主充分,就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智慧,制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从而体现好人民的利益;党内民主充分,就能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事求是地做好各项工作,使好的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党内民主充分,就能够切实维护党员的政治权利,监督、制约、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防止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四、确立利益与发展党内民主之间联系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利益与党内民主之间的客观辨证关系使发展党内民主增添了实质性的内容,使发展党内民主具有实在性
确立利益与党内民主之间的辨证关系,即把利益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主观臆断,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得出的一条根本性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史已经充分证明,利益是政治社会和一切政治现象形成的根源,利益矛盾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唯一动力。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说到底,政治就是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分配秩序、或至少使利益秩序朝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向发展的手段。现代民主政治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能够使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利益得到最大实现的政治形式。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主政治制度并不能天然地就能够使人们的利益得到实现,因此,这应当成为人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能天然地一致起来,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党内民主不足。利益问题的介入,就使我们对党内民主的研究有了实在性,使党内民主的研究有了现实的支撑点,为党内民主增添了实质的内容,它应该成为党内民主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确立利益与党内民主之间的客观辨证关系使我们找到了通过唤醒潜在的利益意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途径
现实政治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想政治从来都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政治现象或政治活动或许丰富多彩、千奇百怪,但其背后的目的终究可归结为利益和权利,而不论是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或是看不见的精神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和权利主体是少数还是多数,是特殊还是普遍罢了。利益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说明了利益问题在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党内民主,不仅从理论上来说是必要的,从实践来看,同样是必要的。发展党内民主固然需要从民主的一般构成要素来加以挖掘,如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健全党内民主的运作机制等,但根本的一条是要通过唤醒党员的利益意识,才能使这些方面的要素落到实处。只有有了利益意识,才能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并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在表达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有了利益意识,才能够对侵害共同利益的腐败行为自觉进行监督和制约,监督制约的机制才能保障有力。
责任编辑谭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