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关系
2009-03-08胡孝树
胡孝树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抓手,促进职业能力培养,实现高职大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
0引言
目前,各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地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要求应聘者的职业能力要强,上岗要快。这就要求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
1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指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则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中不同岗位资格的不同要求,通过对有关能力标准进行组合而开发出相应的专业课程,对学习合格者可授予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把教育、培养、就业和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同时也是把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毕业后有绝大部分要就业,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就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贯彻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定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实行职业能力培养,获取就业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1.2立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虽然是学历教育,但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还是毕业生技能的高低,如果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不突出,在就业中就会受到“排挤”。因此,高职学生只有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学习,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3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掌握职业能力,取得相应的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4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就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瓶颈”。大量的岗位需要技能型人才,大量的人才又找不到适当的岗位,说明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使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而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有机的结合,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机制。
2 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的对策
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方向。因此,必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
2.1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结合。高职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开拓教育服务市场;而且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聘到高素质的教师,有助于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同时,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也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因为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就必须动手操作,而企业能够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所。而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的人才的需要。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办法有利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职业能力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是高职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从而做到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就业要求什么职业能力我们就培养什么职业能力。
2.3大力推行“一教两证”制度。所谓“一教两证”是指一种教育方式同时颁发高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帮助其顺利就业。这是一项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常常不唯文凭,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能较好地处理实际问题,能帮助企业解决比较棘手的难题。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就能切实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企业,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2.4从专业设置切入,实现“产销”链接。解决就业的基础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面向经济建设,在突出专业建设上下功夫。主要要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设置什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