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能力

2009-03-08严清华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麋鹿课文语言

严清华

笔者最近拜读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学》做客时的答记者问,颇受启发。对于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一些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吴教授谈到,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在进行母语教学时都将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且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我国小学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不能只停留于理念上,最关键的是广大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在模仿中培养言语能力

回顾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当婴儿咿呀学语时,他吐出的第一个简单的音是从别人嘴里学到的;他说的第一个短语、句子也是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不同的地域,人们的口音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因为被模仿的对象不同。婴儿期的学语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又何尝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呢?

赞可夫认为:“发展语言的工作应当首先指口头语言,因为口语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而语言的表达主要是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动物过冬》一文时,在学生了解小动物的每一种过冬方式后,都分别设计了语言文学的迁移训练: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采用这种方式过冬吗?你能照着课文的样子,向大家介绍它是怎样过冬的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学生学习完小蜜蜂是靠储藏粮食这种方式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后,一学生仿课文中的样子——根据“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这一句话,介绍了小松鼠过冬的一段话:“我早就采了很多松籽,藏在树洞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介绍小蜜蜂的过程中,巧妙地沿用了“采”、“藏”、“吃”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以及“早”、“很多”等形容词外,还改动了课文中的几个词,将“蜜”换成“松籽”、“蜂巢”换成了“树洞”,沿用中学会了准确用词,改动中将不同动物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模仿中有创造。可见他们不仅理解了语言,而且将已积累内化的语言用在了实践合作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表达训练。

二、在表演中培养语言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以表演这种形式将课文中的空白处呈现出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成语故事》,里面选取了《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则故事。学生对故事内容早已耳熟能详,关键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重点指导学生练习表演故事。下面是练习表演的片段。

师:三个小故事浅显易懂,但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走进人物内心,明白其中的道理。

提出准备要求:抓课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内心,思考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书友队分别准备、表演:①一个书友队表演《滥竽充数》。只见扮演南郭先生的一个学生鼓着腮帮,按着竽眼,摇头晃脑,装腔作势,故作夸张地吹竽。其他学生则用自言自语的独白形式道出南郭先生的内心活动。②一个书友队表演《画龙点睛》。学生抓住文章的几处空白处,想象人物的对话,效果非常好。同时,他们也在对话中体会到游客的情感变化,认识到“点睛之笔”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了这个成语的道理。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个个都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大大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在如此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在复述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中分别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的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中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安排了《麋鹿》一文,课文介绍了珍稀动物的奇特外形,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旨在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全文浅显易懂,但极有情趣,麋鹿的“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于是,在教学中,当学生读通课文,理清了脉络后,笔者提出要求,让学生准备复述:对照麋鹿的图片,整合课文中第二、三段的内容,说出麋鹿四不像的奇特外形和独特的生活习性;以时间为“线”,说清麋鹿生活的地点以及数量的变化等传奇经历。

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要再次阅读,以增强记忆。在有限的时间中,他们会自觉地寻求记忆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表达形式的内化——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外形:面、角、蹄、尾(从前到后);抓草食、休息、活动、繁殖几个方面介绍生活习性;按3000多年前-汉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这一时间变化,找到相对应的地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京南郊-英国-回到祖国,及相应的数量的变化:有麋鹿-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头,从中体会到麋鹿坎坷而传奇的经历。

学生在复述中转化、重组、内化了语言,在复述中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从外形、习性、经历几个方面来介绍了麋鹿。同时,还在复述中激发了情感:麋鹿得以生存下来并重归故乡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里的麋鹿是何等的幸福啊!由此,也对为之努力的人不由得顿生敬佩之情,并油然生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除了上述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许多语文活动。比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了解了剧本的一般写法后,让学生将《船长》一文中的某一片段改编成剧本等。总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策略,从而升华语言,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思维,这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麋鹿课文语言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