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理念
2009-03-08岳军祥
岳军祥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已经有了全新的变化,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也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我国班主任工作取得的这些新成绩,究其实质就是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即教育教学只有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出发,认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善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 班主任工作 个性化特征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1]从2001年5月底开始到现在,本轮新课改马上就要十周年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培养出一批工作好、思想好、作风好,并有一定教学水平、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的新型中小学班主任队伍。[2]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这些全新的成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工作实效,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新学生观、新班级观、新班主任观、新德育观、新评价观。这些新理念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需要,是班主任自身素养提高的需要,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4]
一、新学生观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因此,班主任也要形成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班主任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应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成熟,就意味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班主任指导下健康、幸福、快乐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班主任的头脑之外,不以班主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班主任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班主任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班主任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主动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的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和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又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班主任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5]
二、新班级观
1.班级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家园。班集体是一个由无数个鲜活生命所构成的动感实足的生命体,其生命源于学生,存在于积极、健康、合作、创新的精神中。班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生命要素的协调发展,班主任自然就是学生鲜活生命个体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达成者。因此,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时,班集体是否使学生拥有幸福感就应成为评定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标尺。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容易把学生视为单一的认知体,以“知识本位”的视角俯瞰学生,审视学生,评判学生;以“班主任本位”的心态去管束学生,训导学生,监控学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不少班级只能演化成学生想极力挣脱而又无法挣脱的“心狱”。学生有的只是无尽的哀叹与愤慨,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只有变“知识本位”为“生命本位”,变“班主任本位”为“学生本位”,从过去只关注学生智能的提高与发展转移到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才能使班集体变成生命与生命的交相辉映,心智与心智的相互碰撞,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学生也才会有幸福的感觉。而只有幸福感的不断生成和弥散,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增强。[6]
2.学生应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律是比不上自律的。自主教育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实践,它不仅能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学业更优秀,特别是个性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学生成为班级制度的建设者、班级制度的执行者和制度执行的评价者,改变过去学生总是被约束,永远处于“被动”境地的局面,大胆地让学生成为制度的操纵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应。
3.良好的班级生态是优秀班集体的标尺。这里所说的“班级生态”指的是班级要素的相互匹配所形成的育人有机状态。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个体,受班级生态的影响最大。班级内部的生态环境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始终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班级生态是班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具体来讲,“班级生态”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班级成员个体思想的品质特质、群体认同心理、共同理想追求、群体人格风貌、管理机制、集体精神、班级文化等。优秀的班集体应是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生成和良性互动,其外在表现为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关系、开放的管理、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班主任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的班级生态是优秀班集体共同的特征。中小学班主任的责任自然就应是这种班级生态的策划者和建设者。要建设良好的班级生态,必须基于对班集体成员个体生命特征的准确把握,对集体共同生命特质优化的正确引导,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生态创建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群体形象。
三、新班主任观
“民主”应是班级管理中高扬的旗帜。中小学班主任应从“保姆”、“警察”的角色中隐退,并努力扮好以下几种角色:
1.学科目标整合的促进者。新课程中各学科均有在共同理念统摄下的具体目标,中小学班主任应全面把握,并力求使实现目标的措施有机地作用于班集体中的学生个体。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促进措施,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中小学班主任要协调各学科,优化学科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信息的收集、过滤与传递,把各学科教学的着力点统一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上来。
2.班级创新活动的协作者。班级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中小学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一切班级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中小学班主任不应是活动的主宰者,而应是班级活动的协作者和参与者。中小学班主任要放手放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谨慎实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使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培养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野,在活动实施中锻炼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
3.班级文化氛围的变革者。当新课程在学校全面铺开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是整个学校从思想观念到内部织组结构发生的重大变革。中小学班主任除了完成自身的变化外,还应有意识地引导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班级文化的有效性,通过养成教育,形成交流、合作、探究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健康、民主、进取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4.学生人生之旅的引领者。“教育是对生命发展的一种达成”,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其所有的生命活动实际上都是对人生之旅的不懈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是学生除了家长以外的十分重要的引领者,应侧重引导学生不断树立更高层次的崇拜对象与追求目标,内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导航学生的人生旅程。 [7]
四、新德育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重大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变化应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1.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三个维度在学生个体身上的有机统一。它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人、做事和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胆有识的人,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德才兼备的人。
2.学生成长烦恼的消解。成长的烦恼是生命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的“生长痛”。中小学班主任要准确预测,要通过耐心“倾听”,全面了解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疾苦与人际关系等,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通过设立“谈心日”、“牢骚会”、“成长热线”等,为学生建立情感宣泄的健康通道,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防止学生因情感压抑或困惑而产生扭曲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3.班级文化的重构。自始至终,建立有明确主题的班级文化都是中小学班主任不可懈怠的首要任务。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中小学班主任必须提出建设的具体目标,并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督导与评估,及时矫正不健康的言行和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月(周)”等活动,逐步形成由一定文化内核所构成的班级精神,并不断提炼与升华,使学生在一定的主体精神熏陶和感染下,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品位和风貌。
4.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不断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素质与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综合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各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生活、善于合作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发扬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五、新评价观
把学生当作单一的认知体,用固定的统一标准评价学生是过去中小学班主任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改变,不少中小学班主任形成了顽固的以批评、抱怨为内核的德育角色习惯,这种评价思维的负面作用相当大。因此,中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形成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习惯,实施“赏识教育”。当然,无需夸大其辞地用放大镜找学生的闪光点,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充满自信,品尝成功的快乐,这应成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策略基础。
1.多样性和过程性评价。从多方面评价学生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学生智能的多元性评价决定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中小学班主任的评价思维中一定要涉及学生生命的诸要素,其任何一种要素都应有积极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大胆改革,一改过去评语死板的面孔,通过鲜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情绪。也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形式,定性定量结合的描述性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完成对学生生命过程的全程呵护。
2.阶段性评价。作为生命个体,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个体表现特征,而且因个体差异等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又各不相同。过去,我们长期忽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与评价都是大一统的,从而造成评价有失公允,甚至严重失实。中小学班主任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价参照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发展性评价。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智能及生命要素都处在发展之中,学生的可塑性空间很大。中小学班主任切不可凭学生的现时表现,主观臆断,武断评价学生,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遵循一种发展规律和呈现一种发展态势;应彻底抛弃统一的尺度,有区别地看待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要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中小学班主任的评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特征,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奋斗努力的希望,使学生在无尽的期冀中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完善自我。
新课改给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且,我国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除了蕴含班主任工作的所有特征之外,也凸显出了以下四方面的新变化:①控制性管理转向教育性管理;②刚性管理转向注重柔性管理,刚柔结合;③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④自上而下型管理转向自下而上、上下互动型管理。[8]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及其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学生观、班级观、班主任观、德育观、评价观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这些新成就,究其实质就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我们要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和深化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因为教育教学只有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出发,认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善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1,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1.
[3]班华.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10.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7.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03.
[6]夏征农,罗竹风.汉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908.
[7]曹霞.河北教研[J].研究中小学生特点做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1999,(4):10.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