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

2009-03-08罗必新付冬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化学高中化学新课程

罗必新 付冬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1]从这一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化学新课程的目标旨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科学探究,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让高中化学教学走进新课程,本文拟对此作深入探讨。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生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由专业型、学校型转向社区型、开放型教师,切实改变化学教学方式,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一种国际趋势,它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建立以校为本的化学教学研究制度,应以化学教研组、备课组作为具体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促使化学教师增强研究意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思维的不可预设性,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为此,我们应作如下努力: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趋力,它往往与兴趣、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2)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被激活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高峰状态。如继续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经验,让他们感觉到自我的价值,满足自我体现的需要。这种满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4)实施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将教学与启发统一地认识并辨证地操作,从而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教学相长,启发互促,教法促进学法共同实现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教学就能够处理好提示与提供、思维与传授、系统与精讲、结论与过程、书本顺序与探索顺序、触类与旁通、确定性与未定性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学生在时间流程上存在着回忆与困惑,思考与深化,接受与发展;在空间维度上交替着独立与合作,交流与竞争,传递与反馈。他们在学每一门课时总期待着探讨与创造!实行开放式教学,就是要解决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的矛盾,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直觉想象思维、分析批判思维、多向交叉思维、发展创造思维,使学生能够统观全局,沿着纵深衍变和横向对比的知识脉络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

3.拓宽化学的视野,重视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化学教学不能再囿于狭隘的化学教育观,而应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这既是对化学全局性、全面性认识的需要,也是化学自身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科间相互渗透不是几个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倍数扩大的知识空间,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起有序的结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用多学科的知识,以跨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化学知识以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大脑中,训练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目标多重,突破定势思维,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就是使自己从原来的“知识讲解者”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选择性学习、合作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效果等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可以使课堂从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三、整合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优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可选择性。教师应注重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对教材进行“逻辑”的组织,适当筛选内容,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通过一定的栏目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相似类推法、概念图和“词汇表”“索引”等形式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解和巩固概念;增加多样化、多种模式、内容体系开放的教材形态以供学生选择,合理调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比例,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向、兴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和人本化的需求。

2.抓好化学关键点教学。

(1)注重原子结构的教学。从科学史的角度阐述原子结构内容,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中去感受科学的进展,从中学得有价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注重通过类比进行概念的学习。通过把学生熟悉的具体模型或实例作为中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世界的概念,分别对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进行类比描述,降低对新概念的陌生感,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重视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科学思维符号,学习者只有拥有一定程度的这类思维符号,才能进行对话和意义的理解。教师应多举一些例题,从正反两个角度来促进学生化学用语技能的形成。

(4)注重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教学。化学是从微观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怎样建立宏观物质世界和微观结构和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国外也有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是缺乏将它们对物质进行的三重表征进行有机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注意加大对物质三重表征教学的力度。

(5)注重策略性知识在解决计算题中的运用。在计算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讲究策略,贯穿“分析、计划、计算、评估”步骤,使学生认识到策略的重要性,逐渐掌握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将所学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化学与生活知识的融合,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研究、发展和实用价值。化学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2]因此,教师应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的内容,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最容易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化学知识,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社会、自己将来职业选择的意义,形成对个人、社会、环境等的责任感。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设置研究性内容,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过程体系。科学内容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在获得科学内容的过程中科学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掌握方法和过程比掌握内容更重要。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设置研究性内容,可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选择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方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3]教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其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挖掘智慧潜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建造启动知识的“支点”,使学生“一通百通”,在学习化学的“攻坚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克文.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范式的重要转型[J].化学教育,2007,(5):8-10;

[3]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of American[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 (NISE) Publications,1996.

猜你喜欢

化学高中化学新课程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