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课程环境下厘清中学生朗读缺失

2009-03-08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腔调重音语速

李 兰

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尽管经过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朗读训练,到了中学,仍然有很多学生朗读的水平还很差。本文试图从实践中总结出中学生易犯的一些朗读毛病,如腔调固定、望文生义、不管逻辑、忽视结尾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一、朗读腔调固定

由于学生十几年如一日的用一种腔调读书,所以形成了固定的朗读腔调。

1.拖腔。拖腔这种毛病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的职业腔调是拖的,像唱歌一样,俗称唱读。幼儿是最善于模仿的,他们从老师那里模仿到了这种腔调,并用于朗读中。到了小学,学生采用的也大都是这种腔调,初中高中相对要好一些,但即使到了大学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听到这种腔调。用这种腔调朗读的问题有:速度过慢,语调程式化,声音没有力度,过于绵软,使人昏昏欲睡。要改正此毛病,就应提高语速,加强力度训练。

2.本色腔调多,不能体现出文体的差异。尽管我们并不强调按体裁来区分腔调,但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朗读时还是应该有相对固定的腔调的。比如说,读抒情散文时,一般来说语速要慢一些,声音要柔一些;读议论文时,则要求语速稍快一些,力量要足一些,等等。很多中学生不注意这一点,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用一种腔调来读,千篇一律,千文一调,缺乏感染力。

二、习惯从字面意义上去处理技巧,没有读出作品的真实意图和深刻含义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部分的一段话。仅从字面上看,情感是快慰的、幸福的、欢快的。但从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语是及其痛苦的、悲惨的。因为对小女孩和奶奶来说,死亡才能让她们摆脱寒冷和饥饿。很多中学生在处理这段话的情感时,常常只是考虑它的字面意思,没有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用一种很轻快的语调和语气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为严重的是对重音的处理。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弄懂重音的含义,习惯从字面上去作理解和强调。如很多学生以为所谓重音就是读得很重的音,不知道重音是指需要强调的音。而有的学生即使知道重音就是需要强调的音,但又不知道哪些才是需要强调的,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重音处理不当的问题:

1.误以为只要是修饰词都需要强调。如:

(1)“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山水》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读(1)句,很多学生会强调“峰峦雄伟”这样的修饰词,常常将之读得很重。但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这里要强调的并不是前面的两句话。前面的两句话只是为了要衬托后面的一句,因此,不能强调“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句要强调的是动词谓语“来”和“近”,不是修饰词“春天”。

2.误以为重音都必须读得很重。很多中学生在读重音时,只用重锤这一种方式来读重音,不知道处理重音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轻读、拖腔等,而用哪一种方式读应该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在这几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是“静”“清”“绿”,如果用重锤的方式读就体现不出漓江水的特点了,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漓江的水了,就成了长江黄河的水,因为用重锤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咆哮了,必须用轻读的方式来读。

还有一些重音是轻也轻不得,重也重不得,这个时候可采用拖腔的方式来处理。如:

“你们是怕分不公平吧,来,让大婶给你们分!”《两只笨狗熊》

这句话是《两只笨狗熊》中狐狸说的一句话。两只狗熊捡到了一块干面包,准备分着吃,可都怕对方多吃。正在争吵的时候,狐狸来了。狡猾的狐狸想吃这块面包,就想了一个办法:给两只狗熊分面包。狐狸是有目的的,动机是不纯的,如果用重捶的方式读重音“分”的话,就显得好像很公正,就不像狐狸,而像公正无私的包公了;如果用轻读的方式来读,又显得这只狐狸很温柔善良,也不符合狐狸的性格;如果采用拖腔的方法,用曲折调来读“分”,就能较好地表现出狐狸的个性特征,也符合讲故事时人物声音的要求。

三、语速过快,忽视停顿,不重视文章的逻辑,文章的层次感不鲜明

这个毛病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胡乱停顿。具体表现为:

1.段落、句子以及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时间没有区别。有些中学生在朗读时,不看段落也不看标点符号,所有的停顿时间都是一样的,听起来没有层次感,影响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其实,停顿是比较复杂的朗读技巧,要想较好的表现文章的情感,就必须认真处理语法停顿和结构停顿。在停顿的时间长短上要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的停顿时间是:段落﹥层次﹥句子>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2.句子中的停顿显得过于随意。有的学生只管气息,只要一口气能读完就绝不停顿,只有气不够了才停,也不管那里到底该不该停。有的甚至把一个词读断,有的一字一顿,一词一顿,把一句话读得支离破碎。其实,朗读中的停顿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好好处理,不但不能表现文章的情感,有的还会给理解造成麻烦,闹出歧义甚至笑话。看下面这个句子:

有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

这句话出现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年代兴起文凭热,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弄文凭。有位领导在大会上念秘书写的稿子,中间就有这句话。意思是说有的干部已经取得了文凭,可有的干部还没有取得文凭。可这位朗读者却这样停顿:“有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把偏正关系的词组读成了并列关系,闹了个大笑话。

四、忽视结尾

很多中学生在朗读时对结尾往往不够重视,常常用一种非常仓促的语调和语速来读,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一篇文章的结尾是非常重要的,在朗读时一定要认真处理。一般来说,结尾应当读得慢一些,而且还要注意停顿和语调。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

这段话结尾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向上的,三句话的情感有细微的差别:第一句很亲切,第二句很自豪,第三句则比较有力度,情感是渐高渐强的。最后一句应用扬调读,在“我们”的后面停一下,然后用一字一顿的方式读“上前去”三个字。而很多学生在处理这句话时,却用很快的速度读完,中间也不停顿,显得十分仓促,缺乏感染力。再如,上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部分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常用很快的语速、很高的语调来读,这是不符合文章的含义的。应该用较慢的速度,渐低的语调来处理,在“地方”的后面停一下,然后用缓慢的语速和沉重的语气读出“去了”二字。这样处理,才能表现出对小女孩和奶奶深深的同情。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读好文章不能简单的只凭感觉去读,只有在看懂文章含义的基础上,认真的推敲语调、语速、顿连、重音这些技巧,然后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读好一篇文章。

猜你喜欢

腔调重音语速
辩论赛之语速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