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原则

2009-03-08徐金风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1期

徐金风

[摘 要]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的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适龄性、渐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为推进新世纪素质教育,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有效原则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怎样学习音乐?音乐教育应该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对音乐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对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引起有关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还音乐教育以本来面目。

一、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异同

对于音乐的学习,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高淘汰是比较典型的特征。通过对大多数学生的淘汰,培养极少数学生的天才意识,技能和技巧的获得往往是千百次的简单重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和持久的动力,很难坚持长期的训练,也就很难真正步入专业音乐学习的行列。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而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也存在根本的差异。前者的教育对象是学校中的全体学生,而后者只是少数的音乐人才。前者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教育,而后者则是职业音乐人才的技能培养和专门教育。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训练只是培养音乐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并非目的;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则是衡量音乐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时,以情感体验、音响实践、表演参与为主要手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是工具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就本质属性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人成长的必然要求。接受音乐教育不仅是人们的情感需要,而且对人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理解,往往多从审美和娱乐的角度来认识。其实,对音乐应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和认识。概括地说,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用是全方位的,涉及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真、善、美都是不可或缺的,犹如三角形,任何一点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稳定,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的缺憾。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适龄性、渐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

1.适龄性原则。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和理解能力等。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音乐教育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辨、比较等训练,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音乐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年龄小的孩子喜欢用耳朵听音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上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状态,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少儿和青少年之大脑心理的不同发育水平,来设计实施合情合理的音乐教育之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测验目标。要以激发他们的音乐爱好与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把打造音乐体验——塑造情感品质——扩展经验天地——提升感性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切实摈弃过早灌输音乐知识、刻板训练音乐技能的背离科学精神——艺术宗旨——人性本质的有害偏向。

2.渐进性原则。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较长期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来的,不宜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来要求和衡量音乐的社会功能。由于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其表现形式是欣赏和娱乐,因此,功用的产生不可能像其他社会形态那样简单明了,那样直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品所要传达的知识与各种思想观念。在欣赏中首先陶醉于娱乐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快感,在乐趣和快感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得到某种教诲与启迪。这种潜移默化和音乐本身的情感性特征密切相关,或者换句话说,音乐作品的作用,不能依赖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哲学思辩,而是首先要“动之以情”、“移人性情”。

3.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既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更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音乐作品中所宣扬的某种思想观念。艺术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就在于艺术欣赏不是传授者或教育者一相情愿的灌输行为,而是欣赏者的主动行为。特别是当欣赏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时,主动权则完全掌握在欣赏者手中。因此,欣赏活动必然是能使人身心得到愉悦、获得某种乐趣和快感的活动。

对于音乐教师和学校而言,对幼儿、少儿阶段(乃至青年)的音乐教育应加强情感体验性濡染工作,借助审美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移情能力和迁移能力,减少知识性、技能性训练,创造广阔丰富的审美空间,使青少年自由快乐地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步催化情感、活化知识、生发想象、纯化人格、升华哲理境界。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一切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领域,都和音乐的音响实践有关,实践的最终目的又都是为了审美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对象和手段。从实践的类型来区分,有表现性实践、鉴赏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工具性实践几种。表现性实践包括歌唱和器乐演奏,通过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实际表演性操作,既是对音乐美的一种感知,又是音乐美感的自我表达;鉴赏性实践是对音乐音响的聆听,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实践主要包括创作教学和其他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由学生自主编写、自主编导的各种音乐表演活动,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实践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视唱、练耳等教学中的音响实践,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些直观的音响,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阶段。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能力、有责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音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年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易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的特点,才能上好课。

此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比如,以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充实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以视听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现代模拟技术为手段,设置教学情景等。

5.开放性原则。首先,学校音乐教育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使学校、社会和家庭音乐教育三者形成合力,从而使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多样化。既要加强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筛选,注重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又要使教材的编排不过分单一,而是全面和系统。第三,加强音乐课与其他课程和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音乐教育具有以美启智的功能,加强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把情感教育寓于各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掌握规律。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及定时定点分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第五,及时捕捉国际音乐教育的最新动向,虚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和理论实践成果,并创造有利条件,把中国音乐教育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科学、民族的精神,为推进新世纪素质教育,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