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一个农民工的提前返乡之路
2009-03-07陈平生
陈平生
被遗弃的暂住证
2008年12月18日,距顺德北碧江村几百米之遥的番禺都那村。
郭宏峰在村口引导一辆货车进巷口搬家。这是辆从他老家——中国脐橙之乡江西信丰来的车。此前一天,这辆车从老家运一车脐橙到广州,空置的返程车让正欲举家回乡的郭宏峰讨了个便宜,空置的返程货车运费往往便宜许多。
十多年前,郭宏峰背着几件换洗衣服只身南下。1998年,他在顺德找到来佛山后的第一份工。几个月后,他跳槽到北镇一家表业公司,开始了在北的10年打拼。
8年前,郭宏峰认识了在深圳一制衣厂做工的老乡刘红莲,结为夫妻。婚后,这个事事以男人为主的女人,放弃已熟悉的深圳生活,随丈夫来到北,仍然在制衣厂打工。
5年前,郭宏峰用打工挣的钱买了辆摩托。只要有空,他就骑着摩托找老乡、朋友玩。现在,郭宏峰认为自己就是北的“半张地图”。
在北十年,郭宏峰已彻底习惯珠三角生活,农村人早起早睡的习惯,在他身上荡然无存。他这个江西老的味蕾已对辣椒不再感兴趣,夜宵档成为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每天轮换着讲三种语言,跟老乡讲家乡话、与朋友讲普通话、与本地人讲白话。郭宏峰的白话讲得十分地道,他的朋友湖南人小李评价:“峰哥白话讲得好,长得也很珠三角。”
搬家前,郭宏峰的夜宵档在北碧江村,他们一家则住在几百米之遥的番禺都那村。2008年4月,郭宏峰夫妇在都那村的出租屋内生下第二个孩子,取名“霆轩”。
车来了,老乡来了,朋友也来了。不到半小时,出租屋基本被搬空,货车却放不下郭宏峰10年的家当。于是,郭宏峰把一个煤气罐送给了姐姐,表侄女则得到一个大衣柜。
搬迁后的出租屋一片狼藉,细心的妻子刘红莲,在门口的地上看到了什么,有些若有所思,但很快不再注视。
这是一张暂住证。当时,为了这张证,刘红莲掏了几百元。对她来说,这曾是她在异乡的护身符和身份烙印。现在,她已不再需要它了。它的主人就要回到那个不需要暂住证的地方。
萧条的夜宵档
夜宵档是个象征,它象征着郭宏峰“事业进入上升期”。夜宵档无奈地转手后,他决定回家。
10年了,郭宏峰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北。突然到来的离去,让他有些伤感。天黑前,他提议全家在出租屋旁照张相。门前的巷子实在太窄,于是改在巷口拍。
为感谢帮忙搬家的朋友,郭宏峰邀大家吃晚饭。
饭局有一丝淡淡的伤感,郭宏峰不想这样,买单后说了声“我走了”,直接上了货车。
上车后,8个月大的小霆轩突然觉得不对劲,于是开始不停地哭,刘红莲只有想尽办法安抚他。
货车在都那村慢慢穿行,一个夜宵档出现在郭宏峰视野中。这个原本属于他的档口,已不再属于他了。
2007年11月,郭宏峰从钟表厂辞职,夫妻俩开了个无烟烧烤夜宵档。打工多年,钟表厂每月2000多块的薪水已对他没有了吸引力。
虽然只有6张台,夜宵档开张第一天,郭宏峰还是意识到路走对了。那晚,夜宵档营业额达到1800元。到了年底,夜宵档给他带来了2万余元的收入。
这着实让他兴奋。他当时想,照这样下去,说不定过几年能开辆小汽车回家。然而,让他料想不到的是,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打断了他的计划。
“一夜之间就变成现在这样”,郭宏峰不得不面对的是,夜宵档从年初开始利润下降,到了下半年,所赚的钱只能维持基本开支。
去年的好光景似乎不再。去年,夜宵档每晚开到凌晨一点多,即使下雨天,也有几百元进账。到了2008年10月,晚上11点后就基本没人吃夜宵了。一部分人回了老家,留下来的也因工厂开工不足,只能紧缩银根。
2008年10月底,郭宏峰将夜宵档盘给了他人。半个月前,他回了次老家。12月14日,从老家回到都那村时,他就决定了:回家。
打工挣回的楼房
出外打工四年后,郭宏峰就在横角塘盖起了带抽水马桶的房子。十年后的返乡,他竟有些不好意思。
同为信丰大阿镇的外来工邹长淦与郭宏峰搭同一辆车回家。邹长淦在装修公司做木工,现在基本上没活可干,正好家里盖楼,干脆提前回家。
经过近6小时的颠簸,12月19日,郭宏峰将家当卸在镇上的姑妈家后,骑摩托车回家了。搬家的货车开不进他出生的横角塘。一路上,郭宏峰似乎睡不着,只是快到家时眯瞪了一会儿。
到家才睡了两个小时,早上7点,郭宏峰就起床了。他很清楚,他是不会再种田了的,兴许要做点生意,家具放在姑妈家以后运走更方便。
初中毕业后,郭宏峰决定不念高中,出外打工。当时的他豪情壮志,以为外面一定海阔天空。此次回家,他竟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无颜见江东父老”。
父母倒不这样认为。59岁的父亲郭昌芬很感激这个唯一的儿子。至少,现在家里住的是全村最好的楼房,两层半,带装修,外面贴有粉红瓷砖,除两间父母经常走动的房间外,其他房都铺有地板,屋里还有抽水马桶。盖新房加装修,花费郭宏峰9万块,这在仅有几十户人家的横角塘非常罕见。
郭宏峰出去打工才四年,就决定建楼,他需要改变家人在村中的地位。建楼是最好的方式。
郭宏峰还记得,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是210元,他当即把200元寄回了老家,自己只留10元。厂里包吃住,10元他用来买洗衣粉、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打工多年,郭宏峰一直很节省,并认为他的这种节省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是必须的。
出去打工、回家建房,在农村,已形成一种习惯。这十年中,横角塘村建起了20多栋小楼,全部都是打工经济的产物。
回家后的郭宏峰,不像父亲想的那样,对未来有十足的把握,不过“在珠三角打工对我们已没什么吸引力”,已当过小老板的郭宏峰的这种想法更强烈,即使留在广东,如果还是个打工仔,不如不留。
在外闯荡多年的郭宏峰,自然更不肯再与父母一样,从土里刨食。
回家后的郭宏峰已与赣州一鞋城达成初步协议,欲租下一门面,搞点餐饮生意,但他终究忘不了2007年在都那村做夜宵档时的红火场景。
摘自《南方都市报》20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