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炒房团”何去何从

2009-03-07

人民周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温州人陈氏陈家

杨 龙

真真假假的温州购房团炒房故事不断在各地上演,但在更多温州人眼里,背着成捆的钞票、四处购房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温州人开始苦恼,6000亿民间游资,该寻找什么样的回报渠道。

炒房团不再靠炒房盈利

陈显荣作为温州市一名还算有点儿名气的炒房者,在2008年年末不断接到开发商发出的邀请:“有没有购房团的资源,组织一下过来看看。”

“三年前,温州人出去买房要遭人白眼,现在开发商资金紧缺,又开始主动邀请我们过去了。能成交当然是好事,其实他们还是想通过我们造势。”陈显荣说。

尽管不断接到邀请,但陈显荣最近没有再去看过任何房子,他的手头还有20多处房产被套住。

炒房团为什么成为开发商奔走活动的对象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说,凭借购房团的购房合同,开发商就可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但购房团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房子。购房团会和开发商签订私下合同,有些购房团会付给开发商20%或者30%首付,开发商付给购房团每个月5%左右的利息,其余贷款由开发商负责归还;有些购房团甚至只是开发商请来的托,开发商请他们白吃白喝旅游一圈之后,凭借他们的身份信息签订购房合同,套取银行贷款,来维持日益紧张的资金链。

“让他们去闹腾吧,熬过这一把,我不会再玩房子了。”陈显荣说。曾经给他带来财富的房产,如今已经是一笔沉重的债务负担。

炒房曾经利润滚滚

2005年的一个周末,陈家三兄弟在父母家聚餐,此时温州市区的房价已经被本地人炒过了万元大关。在饭桌上聊起房价上涨的事情,说着说着,大家的眼睛发亮了,众人已然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炒房去!家庭聚餐还没有结束,大家就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兄弟三人,有两人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老三则在乐清办了一家工厂。凭借手头的现金和人脉关系,三天后,陈家在市内和新城区一共拿到了五套房源,并放在房屋中介托卖。

懵懵懂懂的陈家三兄弟,大胆购入的这五套房,半年间为他们家带来了近50万元的利润。

其实,早在2000年温州人就开始流行在杭州买房,“温州炒房团”逐渐成形。

2001年8月,一个157个温州人组成的“看房团”携5000万资金奔赴上海。之后,“温州炒房团”开始名声在外。

到了2003年、2004年,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辗转各地的“温州炒房团”,已被当地的自住购房者视为洪水猛兽。

房价猛涨引发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调控重点和风暴之源的上海,房价应声下挫,到2005年末,上海商品房销售均价从9872元下降到6698元,下降约三成。

而在上海,正是大多数温州炒房人投资的重点城市。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在2005年底之前的不到三个月时间,有300亿温州资金从上海房市撤出来,没有撤出的多半是被套牢了,据估算套牢资金有几百亿左右。

“温州炒房团”资金从此开始出现分化,很多炒家已经不敢再贸然进入。

少有人料到,地产商最终在与调控政策的博弈中胜出,随后两年,房价迎来了更疯狂的上涨。

陈家三兄弟开始了滚雪球的玩法。他们的资本,在一次又一次的倒手中,越滚越大。

炒房的羊群效应

2006年初,陈显荣开始开着车在各房产中介商的广告牌前转悠。

过去几乎不看报纸的他,已经把《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当成了一天都离不开的好伙伴,因为这两家报纸上有房产和购房团信息。

媒体不断地发起前往全国各地的购房团活动,地产商或明或暗提供补贴,参与者所要支付的旅行成本,比旅行团低出一半。

抱团是温州人的传统:一个温州人到外地谋生,挣钱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陈家的亲戚开始加入这支买房卖房的队伍,这支原本局限于温州本地的队伍,开始转战上海、杭州,奇迹般地无往不胜。

“到底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大家子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上来。钱来得太容易了。我们都不在乎了。”

快乐已经由赚钱的过程转移到炒房的本身。

陈显荣还记得他卖房给一对刚结婚的小两口的经历。第一次谈价格,男的砍价,要求去掉3万元的零头,陈显荣扭头就走。夫妻二人看来是很中意那套房子,再约出来谈价格,陈显荣把价钱提高了10万元,后来又断断续续谈了4次,结果房价一路攀升了20万元。交钱的时候,女的几乎哭了出来。

拿到钱之后,陈显荣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其实,并不是因为多赚了那20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定价权不容被挑衅。”

作为“炒房团”大本营的温州当地房价,在2006年被疯狂的炒家和恐慌的购房者们飙到了极致,达到了近2万元。

比如,让温州炒客们津津乐道的温州新城区同人花园,就是一个在短期内由炒房团、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互动、联手炒作房价的典型案例。

这个楼盘尚未开盘之前,大量房地产中介已经进入,并大量买进该楼盘房源高估待售,形成事实上对房源的垄断。没有关系的普通购房者想拿到房号,根本不可能。

陈显荣家族拿到了5套房源,价格在每平米17000元左右。

此时,陈氏三兄弟也已经不是当初一拍脑门想着炒房去的新手了。他们对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了如指掌,并与开发商、银行、房产中介打成一片。

有更高明的炒家于这年10月,以2万元的价格买进了一套房子,市场上马上就有消息放出:“该楼盘房价已达2万元。”

陈家手中的房产,瞬息之间,每平米涨了3000元。

同一区域的开发商也表现出了与炒家的紧密配合。开发商随后推出一批新房,价钱高出同人花园一至两成。同人花园价格的人为炒作,很快被掩盖成了市场的自发行为,炒家与房产商获得了共赢。

此一役,陈氏家族进账百万。

此后一年,陈显荣完全陷入了炒房的痴迷状态:只要各地有房展会和购房团的行踪,一家人内部简单商量一下,便几路人马分头出发,纷纷涌到各地炒房。

截至2008年初,陈氏一家的资本积累已经过亿,手中房源不下200套。

炒房时代终结

“这两年,我们买房几乎已经买到丧失判断力。”陈显荣说。

与他们同时疯狂的,还有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业。

“稍微有点资金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试图涉足房地产这个高利润行业。”温州当地一位官员评价。

制造业的加入,让温州的全民炒房时代几近癫狂。

2008年5月份开始,陈显荣嗅出了寒冬的味道,房子越来越难脱手,有价无市,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

虽然降价抛售了几十套房产,但陈氏一家在各地尚有约150多套住宅来不及脱手。仅此一项,每月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已经高达20多万。

“这回玩过火了。”陈显荣承认。贷款高压已经让陈显荣几个月不曾安稳入睡。

陈显荣坐在咖啡馆里,眼睛望向窗外。窗外是温州这座“炒房团”的发源地,一幢幢单独矗立的住宅高楼,却鲜见成形的住宅小区。温州的房价依旧高得离谱,但是已经乏人问津。

多位温州炒家都表示,今年之后,再也不敢轻易涉足房产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1.16

猜你喜欢

温州人陈氏陈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Porous AlN films grown on C-face SiC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
温州人的本质:温州实践、传统文化抑或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