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理念 精心组织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2009-03-06王占铭
王占铭
一、深刻认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
高中新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因此,尤其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资料,而是人的素质,是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性水平。高中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大趋势提出来的,是基础教育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认识这个发展趋势,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自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日本从2002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认真加以推行。
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基层和学校出现了许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典型、好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应试教育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普通高中新课程将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采用学分制、选修制、模块制、学段制等四项制度,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内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我们应牢牢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高中课程改革,重建了高中新课程体系,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新理念。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阶段,是奠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课程实验就是着眼于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复杂性。新课程实验对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课程管理、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它不是简单地改一改教学内容、换一换教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关联性。普通高中教育既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又影响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又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又关系到家庭、政府、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展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既可巩固义务教育,又会使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四是创新性。虽然先期进行实验的省份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实验。这些特点决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牵动着教育的全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抓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很好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二、认真领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内涵与实质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实践过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管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教师既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并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就是考试评价中也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三、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因此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校长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加强学习,持之以恒地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掌握领导的主动权。要吃透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上来,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理念、目标和任务,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是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同步改善。
三是要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要按课改方案要求开设符合课程标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有序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
四是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的新机制。
五是要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课程改革中的困难,我们既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又要有敢于正视困难的实事求是态度。同时,这次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知难而上,通过课程改革,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