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维护
2009-03-06董薇
董 薇
[摘 要]本文概括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定义,着重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的变迁、学业的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心理冲突、生活事件和家庭环境),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维护需要引起学校(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因素 教育 维护
一、对健康与心理健康地认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个体在这些方面都健全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即具有正常人的认识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要确保心理健康,就必须注重心理卫生。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变迁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一个结识新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总的来看,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们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学业期望 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着心理健康。
(三)人际关系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有同班及宿舍的相处,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自我认知 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五)心理冲突 大学时代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构。当多重发展任务同时落到大学生身上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如升学还是就业,都只是人生诸多选择的一种;再如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都是在实践中再选择的过程。
(六)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在生活事件中,如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主要是指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情绪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心身障碍。
(七)家庭环境 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维护
(一)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保持体重正常;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用脑过度;四是积极休闲,愉悦身心;五是适量运动,积极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网络沉溺、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等。
(二)培养和完善人格 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三)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四)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 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五)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