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及理性思考

2009-03-06朱万喜史方志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误区自主学习素质

朱万喜 史方志

作者简介:史方志(1955-),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丹阳六中教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已在《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教育》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在全社会日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自主学习模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对此的尝试也是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尽管人们对于“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也许不那么清楚,但人们的热情远远高于对其意义的探究欲望。于是,“自主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的确,新课改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并非是光靠新课改的理论依据所能够做到的。它必须以人力资源为其实施而“保驾护航”。在极大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以及实施方法都缺乏理性认识的时候,就不免产生出种种偏差,乃至进入误区。在此,笔者以自主学习的实施者和目击者的角度来冷静剖析其中的种种误区,及由此所引发的理性思考。

一、“自主学习”的四种误区

误区之一:快乐有余,体念不足

目前,不少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而进行了公开课前的“导演”,但却没有挖掘教材本身的深层次的东西,如道德修养、人文历史、精神品质等。使轰轰烈烈的课堂教育后没有“回味无穷”之感。学生在课堂上果然快乐有加,但课后问及,却说不出什么真正的教育内涵来。学生“盲从”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到头来冷静思考时,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从课堂上体会或懂得了什么。

由此可见,教师在构思快乐教育的同时首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内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思,从而使快乐教学成为学生体念教育真谛的有效载体。

误区之二:形式新颖,思考不足

曾参加各地不少英语优质课评点活动。不少教师能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如课堂角色互换,既师为生,生为师,以取得师生平等参与,教育相长的效果。在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生动活泼,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课后的个别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课堂教学的“佼佼者”,也缺乏思索积累的意识。有的只是为了课堂评比本身,而课后如何进行思考、整理、修改和教育教学案例积累,却没有被赋予应有的重视。 新课程要求教师们能用心思索、注重积累、分析和不断改进。如果我们的创新教育仅仅是为了一堂课的成功而不加任何的反思与总结,那么,创新教育又怎能体现“与时俱进”呢?

误区之三:盲目效仿、理念不足

无论在哪个领域,“效仿”他人的做法,均普遍存在。但是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效仿的。那就是“教育理念”。同样的教育模式因为两者的理念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某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将知识的程序排列的无懈可击。没等上课铃响,就在开始给学生讲解英语生词了。真可谓“抓紧了分分秒秒”。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应。整堂课全然没有活泼与激情,学生耷拉着脑袋,状态不佳。最后,一堂本该生动有趣的课在冷冷清清中结束。

应该说该教师的课堂设计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从有经验的老教师那里“效仿”来的。为何会产生如此窘迫的情形呢? 究其实质是缺乏理念指导。在许多教师看来,课堂教学是应该直截了当的。不该有任何“废话”。那种“思想教育”、“音乐导入”、“师生问候”、“学生表演”均是浪费时间。而从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上来分析的话,我们的课堂教育必须有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科学的“导入法”。只有教师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功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我们的创新教育犹如空中楼搁,没有落脚点。

误区之四:授之以“鱼”,启发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只重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鼓励。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往往抱怨其“启而不发”。而事实上教师们往往不能反省自己是否是“启发不足”或是“启发不当”,导致学生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们把“鱼”给了学生,却往往不教授他们如何去“渔”。导致了不少的学生“高分低能”、思维滞塞。

历史已经把人类带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在校学生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身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们能以“渔”代“鱼”地授予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做到启迪心志、拓展才华,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几点理性思考

至此,笔者不由得在思索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几个问题。1、作为创新教育主力军的教师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正确理念和必要的素质?2、我们的师资培训模式和速度能否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3、教师们对于创新教育的热情真正提高了吗?等等。对此,笔者欲提出几点理性的思考。

(一) “自主学习”呼唤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理念创新”。而新课程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仍然是以分数论一切,那么学生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有谁来培养塑造?日本报纸公然叫嚣,“如果再来一次中日之战,那么,中国的青年一定会输给我们。”从中对我们青少年的精神品质的贬义与否定令人触目惊心。在此,笔者认为,怎样评估教师的劳动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惟其如此,教师们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教育中来,为培养素质优良的下一代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反之,如果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实绩的考核是明朗的, 而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是模糊的, 甚至是轻视的,那么创新教育就会带有功利性质,使教师只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最终导致教育的对象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机器人”。

(二)“自主学习”需要新颖多样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师资培训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1) 在职进修。(2)脱产短期进修。(3)全员业余培训(继续教育)。(4)计算机/电脑培训。但是通过近10年的运作,这些培训模式与速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快速与节奏。于是在最近2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又出台了出国培训的政策。但由于人数极少,不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领略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和先进理念。倘若我们把纯理论的培训与国外的“教育实录”结合起来,倘若教师出国培训采取自愿与推荐相结合,倘若有关国外教育动态的出版物再多些?

三、结束语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只有真正重视了实施创新教育的“人”的素质,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培养“人”的素质工程。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之中,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优良的人力资源、和必要的教育投入来作为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惟其如此,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具有一流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从而面对未来世界的各种挑战。

猜你喜欢

误区自主学习素质
冬季洗澡的误区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